在中山纪念中学里,有这么一对双胞胎姐妹花,一样的相貌,一样的着装。这让学校的李金华老师有点头疼:“她们姐妹俩长得一模一样,我经常认不出来谁是姐姐,谁是妹妹,想不印象深刻都难啊。”
李金华所说的双胞胎姐妹,正是该校两名高三学生:姐姐李思竹,妹妹李思羽。
2018年6月25日,凌晨12点25分左右,一个北京大学招生办老师的电话打到了两姐妹家里。随后,还在睡梦中的李思羽被接听电话的妈妈一句话叫醒:“你考进全省前20了!”
高考考进全省文科前20名,成绩被屏蔽,这让李思羽本人感到很意外。此后,亲朋好友的道贺、媒体记者的采访纷至沓来,让李思羽2018年的这个暑假变得十分难忘。
学霸名片
姓名:李思羽
毕业学校:杨仙逸小学、中山纪念中学
高考分数:全省文科前20名
录取院校:北京大学中文系
特长爱好:看散文书籍、拉二胡、跳中国舞
座右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自认求学是部励志史
一步一个脚印成就成绩节节高
2000年3月21日,李思竹、李思羽俩姐妹出生于中山市。
2017年,思羽刚升上高三时,为了让老师、同学们尽快认识自己,她写了篇个人小传。
小传一开头,她便用了这么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出生到现在的将近17年里,我的成长历程应该说是风平浪静的,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的惊涛骇浪,只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
在李思羽看来,她的求学经历虽没有过于夸张的负箧曳屣的艰苦,但也算是一部励志史。
在杨仙逸小学读书时,为了备战小升初考试,她三年级就开始上奥数课,“虽然大部分时候听老师上课如闻鸟语,但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李思羽认为,这场长达三年的“噩梦”终是得到了回报,她凭着自己的努力跨进了中山纪念中学初中部的校门,开启了纪中学习之旅。
她的初中比起小学过得相对“安逸”,没有轰轰烈烈地奋斗,有的是步步不落的坚持。
上了高中之后,李思羽担心高中部高手如云,百舸争流,她会淹没在洪流中,直到高一下学期,她才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我的能力是否不止于我所以为的层次,我是否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波逐流。”
“求学之路道阻重重,路途凶险,非有志之士绝难以到达彼岸,而如今的我已做好了准备,此后的旅途中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向着更广阔的境界前进。”李思羽的内心,卯足了劲。
于是,在李思羽真正走心学习后,她的成绩亦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稳步上升:
高一时,成绩基本上排在全校前100名内;
高二时,学习有所进步,基本排在全校前50名内。
高三时,成绩排名基本稳定在全校文科前20名的她,倘若高考能考上中山大学,便已经心满意足了。
她解释说,自己高三考的最好的一次排名,是全级第六名,这次高考能拿到这么优异的成绩,确实给了她一次意外之喜。
最好的一次成绩是全校第六名,高考却勇夺全校第一,成为省文科前20名的佼佼者,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李思羽是在这千军万马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但在班主任老师李金华看来,却不尽然。
李金华说:“她的悟性很高,学习自觉性很强,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我不觉得她是一匹黑马,恰恰相反的是,我觉得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知晓高考成绩的当天,李思羽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地说:这意料之外的成绩就像梦一场。“高考最终不过是一串数字,不论结果是好是坏,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要一切归零,重新启程。”
“我们姐妹是交情甚好的两个独立个体”
6月25日凌晨北大招生办打来的电话,在带给李思羽喜讯的同时,也让思羽的双胞胎姐姐思竹倍感失落。
李思竹也在纪中就读高三的文科班,此前成绩一直比妹妹好,经常考进全级前10名。这次高考李思竹却是小“失手”,考了623分,省排名680名,被中山大学中文系录取。
放榜的当天,李思竹和同学一块去看《超人总动员2》,一部好好的动画片,李思竹却是边看边落泪,根本无心观看。原先两姐妹上同一所大学的约定,也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当日19时04分,思竹在朋友圈@妹妹李思羽:“不能跟你一起做北大姐妹花了,很遗憾,但最后一年里我明白自己已经尽力了,所以就算结果不那么好,我也问心无愧,姐姐将遥隔千里祝福你。”
20时33分,妹妹李思羽回复该朋友圈:“多远都要在一起。”
这两个18岁的小姑娘之间,有着令人艳羡的姐妹之情。因为双胞胎这个名词,她们俩的生活从小就似乎比别人多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小时候“双胞胎”之于李思羽的意义,大概就是在家总有人同她嬉戏玩耍,同时也多了一个会跟自己抢衣服玩具的人。另外,就是出门吸睛率极高,常有陌生人指着她们叫:“呀,双胞胎!”然后对方再冲上去与她们两人亲热交谈一番。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双胞胎意识”在李思羽的脑海中反而越来越淡,更多的时候思羽觉得她们其实是交情甚好的两个独立个体,而不是捆绑在一起的存在。
当问及她们的求学经历中,谁是自己最想感谢的人时,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对方,笑着说道:“不就是她咯。”
李思羽说:“我们两个在学习上经常互相交流,我们的班级也就在隔壁,下课时间我们经常在走廊上聊天,有什么压力或者不开心的事情都会跟对方说,在学习上我们给对方的帮助都很大。”
目前,李思羽已经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这个暑期,她已经去了一趟重庆旅游。姐妹俩正在学车考驾照。对于大学生活,她们期待能多参加社团生活,想弥补高中三年内没有充分参加社团活动的遗憾。
最好的学区房就是自己家的书房
能教育出这样的学霸姐妹花,很多人都想知道她们的父母到底有什么样的“教育秘诀”。
事实上,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爸爸李春湧、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妈妈郑丽君,确实有着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
“最好的学区房就是自己家的书房,最好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在郑丽君看来,要想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家长们就必须要言传身教,尤其在小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能否以身作则显得非常重要。
“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们夫妻俩其实很少看电视,当时手机没那么流行,网络也没这么发达,我们平时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耳濡目染下,她们从小也自然而然地很喜欢读书。”郑丽君说。
小时候的李思竹和李思羽,其实没有太多的玩具,更多的是与书本作伴。进入她们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可放三层书籍的大书柜。这种书柜,除了大厅里有,她们姐妹俩的房间里也各有一个。
也正因为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除了孩子们上小学时,郑丽君因为孩子们做事拖拉需要催促外,基本上就没有为她们的学习操过心。但其实,在姐妹俩小的时候,郑丽君也焦虑过。
两个孩子3岁时,郑丽君就让她们去学中国舞,希望孩子们能有艺术上的一技之长。当时姐妹俩年纪小,对于压腿、下腰这些较为辛苦的动作确实很抵触,不愿学,但在郑丽君的坚持下,她们小学毕业时就已经考过了中国舞八级。
她们姐妹俩所在的小学——杨仙逸小学的特色教育就是民乐,当时李思羽选了二胡,李思竹选了笛子,在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此外,郑丽君还专门找了老师一对一地教她们民乐。
郑丽君说:“那时候每个礼拜都要催她们去学,去练,但她们就是不愿意,那段时间,我跟孩子们总是闹得很僵。后来我就想开了,孩子们不想学那就算了,一家人和和气气地才是最美满的。”
在李思羽看来,她为自己有这样的父母感到幸福和自豪。
“我的父母很开明。他们经常给我和姐姐买书,引导我们阅读。他们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不会拿我们去跟别人家的小孩对比。”李思羽说,每次自己考试取得不错的成绩后,她的父母不会像其他人的父母一样,给予过多的奖励,只会鼓励她继续加油。一旦考试考砸了,父母也只是让她总结失败的教训,不会去过多地批评。
但万事无绝对,孩子跟家长的沟通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郑丽君说,一旦姐妹俩跟他们夫妻的意见相左,大家就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意见来做,平等地探讨问题。在郑丽君看来,现在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充满了焦虑。很多家长抱着“明明我是为你好,你却总是和我对着干”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到头来却把关系弄得很僵。
“没有小孩天生就是父母的克星,父母要先学会自己反思,再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才能真正处理好亲子关系。”郑丽君说,姐姐李思竹做事很爽快,很干练,妹妹李思羽则很斯文,很内敛,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乖巧的姐姐,傻傻的妹妹。”
这次高考,成绩好的思羽不骄不躁,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李思竹也很快调整了状态,这让妈妈郑丽君十分欣慰。
如今,两姐妹一个被北京大学大学录取,一个被中山大学录取,即将远赴她们父母当年读书的城市,开启属于她们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
老师是学习者、引领者,然后才是教育者
班主任李金华用一个“慢”字来形容他印象中的李思羽。
李金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李思羽的高三班主任老师,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等语文专业刊物上发表过20余篇论文。
“她讲话很慢,做什么事情感觉都比较慢。今年5月,临近高考,偏偏她的手在这个时候受伤了。她的妈妈着急带她去检查,可李思羽却不急不躁,一点也不焦虑,心态很好。”李金华说。
在学习上,李金华对学生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就像思羽,尽管有时候她作业没有完成,但只要我在课堂上提问她,她能回答得上来,我就觉得足够了,没有非得强制她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李金华更希望学生在学习上能保持自律,打从心底里爱阅读、爱学习。
“我认为,老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引领者,然后才是个教育者。在课堂我也会和学生为了某个问题而‘争辩’得面红耳赤,但这本身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李金华坦言,他十分热爱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他也会苦口婆心地“调侃”自己的学生:“你们在教室的时间要是能跟我在办公室的时间一样多,你们高考肯定能考好。”
事实上,李金华这话并非全然的“调侃”。他每天7时到校,晚上23时才离校,周日学生放假回家,他也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很少对学生说教的他,更喜欢用行动来帮助这些孩子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自2012年开始,李金华经常在《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生活的点滴,至今已写了168篇原创文章。
今年6月2日,高考前夕,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寄一群平平淡淡地参加高考的学子》一文中写道:“ 整个考试,希望所有的同学都平平稳稳地考完,没有意外,没有遗憾,这就是圆满,这就是成功。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尽量喜欢自己的职业,有一两件自己坚持的事情,有让自己‘心安’的地方,然后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天。”
学霸秘笈:
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合力共同完成的事情
文/李思羽
我认为学习是一件需要老师和学生形成合力共同去完成的事情。高三一年既要紧跟老师的步伐,又应根据老师的课程安排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到跟着老师跑而不是被老师拖着走。这就要求我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经常性地在课后或是做完题后进行思考,其中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与总结适用自己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来讲讲我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心得。
语文:通过做题熟悉题型,练字+规范答题很重要
语文的题目做得多了,也自然会熟悉不同题型中的一些套路,且印象会比死记硬背来的深刻。同时题目也是语文零散知识(如成语、病句、语言得体、文言字词等)的重要来源,在做题过程中做好积累,对提高语文素养十分有效。其次,卷面是影响语文分数的重要因素。我想说:练字什么时候都不嫌晚!字不一定要好看,但求整洁,同时大题最好采取序号左对齐的答题排版,这样清晰整齐、一目了然。
数学:题一定要多刷,但不提倡盲目地刷题
多刷题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因为在数学中只有题型见得够多、对套路够熟悉、计算足够准确熟练、速度够快,数学才能拿高分。但是或许许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虽然题刷了很多,但是成绩仍然不见提升。我想这大概是“不善于做总结”的锅。如果不多加总结,我们对题目的理解可能只会流于表面,下次同样的题目稍微一换,我们就又不会做了。因此,不能盲目刷题,一定要多总结归纳!
英语:摆正态度,享受过程,多背单词,多做积累
首先对于英语这样一门相对简单的学科,在态度上不能轻视,要肯花时间,乐在其中。其次,因为高考英语卷考的不外乎是文段理解与语法掌握,所以我认为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积累(包括固定搭配、单词变形等)是英语考高分的基础。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准备两本本子。一本是单词本,用来摘录平时做阅读遇到的课外生词。另一本是积累本,主要写下在完形填空、语法填空、短文改错中遇到的语法知识,还有一些自己总结的做题方法。
地理:熟记地图+积累答题模版
脑中有地图是我们做好选择题与大题前提,所以世界/中国地图、板块图、气候图、作物图等都应反复记忆。而答题模版不仅能防止我们答大题时漏点,而且久而久之能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对地理素养的提升十分有用。模版主要来源于老师上课内容和教辅资料,同时也会参考模拟题答案不断补充,使之不断完善。当然记在笔记本上之后还要反复翻看,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政治:脑中有课本的框架+错句入库+多见高考题
政治选择题是文综三科中相对简单的,所以要想达到全对或者错一道的水平,对选择题中常见错句就要十分敏感。对此,我的方法就是分成必修一到必修四四个板块来积累平时做题遇到的易错句,并在考前复习以提高敏感度。而政治大题的要求就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所以我建议一方面要做到在脑海中建立起政治课本的清晰的框架,并熟练背诵关键句,另一方面要多看多做高考题,熟悉全国卷风格,并挖掘答案组织背后的逻辑链条。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策划】 戎明昌
【统筹】 陈枫 吴少敏 黎詠芝
【记者】 廖冰莹
【摄影】 王云
【实习生】 韦幸榛 李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