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印记》系列短视频⑧
8日,广东省第15届运动会在西江之滨肇庆举行。这座千年古城,又一次大放光彩。
位于广东中西部的古城肇庆,史称端州。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物阜民丰、风光旖旎,山山水水皆有情。
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即位后,每每思及其身为“端王”时的封地,都分外想念。一日,宋徽宗执朱笔,挥毫瘦金体,为魂牵梦绕之地赐名“肇庆府”。
“肇”乃发端也,“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即“喜事从这里开始”,宋徽宗把这个曾经给他带来喜庆的地方改名“肇庆”,喻意开始带来喜庆。
宋徽宗的赐名御书被悬挂在西江边的“御书楼”前宇(今“丽谯楼”),望着江水滔滔,迎着来来往往的商旅,见证着古城的传奇。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东瀛、东南亚乃至非洲的商旅,他们中有不少人是慕名而来的,奔着一方“倾城宝物”——端砚。
文房四事,谓笔墨纸砚,其中唯有砚最经久耐用,因而宋代米芾等存谱以藏。乾隆皇帝也喜欢砚,他在《砚谱序》中写:“内府砚颇夥,或传自勝朝或弆自国初,如晋玉兰堂砚、璧水暖砚,久陈之乾清宫东西暖阁。”
广东肇庆的端砚与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西的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而端砚以其石质细密滑嫩,下墨如风,发墨而不损毫,历寒而不结冰等优点,得以位尊名砚之首,备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推崇。
关于端砚,历史上有不少趣闻典故。
唐初,一次科举会试恰逢京城大雪,应试者们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写字,而一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竟以自家宝砚“呵气成墨”完成考试。自此,“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端砚开始名扬四海。
包拯也与端砚有一段缘故。相传,包公在离开端州入京任职时,船行至西江羚羊峡,忽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船只不能前行,包公大惊,命随从仔细搜查船舱,看是否有非分之物。后随从拿出一方雕刻精致的端溪名砚,说是肇庆父老临别时赠送的心意。包公表示虽然喜爱,“但这是端州人民的宝贝,我不能带走。”于是二话没说便把它扔进汹涌澎湃的西江。
乾隆皇帝最爱的云龙九九砚也是端石所制,书法家柳公权更有“非端不砚”之说。李贺、刘禹锡、柳公权、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陆游、屈大均、纪晓岚等都留下了赞赏端砚的诗篇。
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砚石开采有着严格的程序,因砚石不抗震,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技术要求高,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前史记载很多“玩砚成瘾”的名人,为得到一方端砚而不惜用园林豪宅相换。端砚的名贵不言而喻。
肇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端砚绚烂多姿的石品花纹。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天青,细尘掩镜,墨枕濡纸的青花以及珍稀的石眼、翡翠、金银线等,堪称端砚石品花纹中之极品。
大自然造化了砚石的天生丽质,匠人则让石头充满生命的灵动。
且看乾隆皇帝的云龙九九砚。
全器选用一块石眼密布的端石雕琢而成,石色灰黑,器背椭圆形石眼呈黄绿色,中心有褐黄色点,仿佛眼瞳。
工匠们“因石构图,因材施艺”,把智慧稀释成巧思,把文学、历史、雕刻、绘画、篆刻浓缩于一方奇石,引导石品与人性产生共鸣,妙在“弦外之音”。制砚人心中的端砚上品,当是蕴含着天地间,意蕴深远的“文心”。
古来开采砚石的砚坑多集中于东郊羚羊峡南岸的斧柯山和北郊的北岭山,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近些年所有名坑都已“封坑”,老坑则已封坑多年,随着优质砚资源越来越少,端砚之收藏价值则一路攀升。
值得欣慰的是,古老的制砚技艺在肇庆一直得到传承,并屡有精品问世。
虽斗转星移,小小的端砚,却在不老的时光里,以文化的名义,伴墨而舞,写尽千年风流。
【撰文】许晓冰
【配图】李细华 张由琼 肖雄
【策划】陈华康 罗彦军
【执行】张西陆 许晓冰 李珩丹
【出品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合作单位】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