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郭芳 史成雷
通讯员丨汪良波 谭总
“同是种菠萝,一样的土地,一样的天气,结果却完全不同,这是一个鲜活的样本注解:农业,改革生,不改则死”
湛江市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菠萝产区:中国平均每10个菠萝,就有3个产自徐闻。
今年5月,一份来自中国菠萝第一镇——徐闻县曲界镇政府的倡议书,在朋友圈里引发了上百万的点击量。当时,正值徐闻菠萝上市高峰,但销售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曲界镇政府发出呼吁,希望帮助果农渡过难关。由此,菠萝滞销事件走进了公众视野。
徐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徐闻县一半的乡镇,农民靠种植菠萝为生。
盛夏7月,徐闻的菠萝已经进入上市的尾声。距离菠萝滞销潮已经有两月余,但是余波在当地仍未散去。“家里祖祖辈辈种菠萝,从未经历过像今年这样的滞销惨状。”42岁的徐闻县前山镇村民彭德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家里有20亩菠萝白白烂在地里。
据统计,徐闻菠萝的种植面积大约30万亩,滞销面积达10万亩,半数以上菠萝种植户受影响。在即将到来的菠萝种植季,彭德灿和大多数果农一样有些踌躇:还要不要继续种菠萝?
“菠萝的海”的滞销危机
在徐闻县,当地农民已经有近百年种植菠萝的历史。1926年,徐闻籍华侨漂洋过海带回来的巴厘菠萝,在这块土地上世代延续。当地漫山遍野的菠萝颇为壮观,被外界称为“菠萝的海”。
“徐闻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徐闻县一半的乡镇,农民靠种植菠萝为生,每年菠萝产值在12亿元左右,占了徐闻农业产值的将近四成。”徐闻县委书记梁权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许多农民因此建起了漂亮的“菠萝楼”。
今年春节过后,像过山车般起伏的菠萝收购价,让彭德灿的心里时时绷紧着一根弦。彭德灿记得很清楚,清明节过后,采购商到他家地头以1.35元∕斤的价格收购了20亩菠萝。然而,喜悦并没有在他的脸上停留太久。
随后的10多天里,徐闻县举办了菠萝文化旅游节,菠萝的价格一路上涨,在最高峰期时能卖出1.6~2元/斤的好价钱。谁知道这样的光景在5月4日急转直下:菠萝的行情一天比一天淡,价格迅速跌到每斤六七毛、两三毛,甚至五六分钱。
此时,彭德灿家还有20亩等待上市的菠萝。菠萝价格的直线跳水,让彭德灿心急如焚。“采摘菠萝的人工费、把菠萝拉到交易市场的运输费等加起来要每斤两毛钱,如果卖不出去还要贴钱。”彭德灿一脸愁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菠萝烂在地里,“平均每亩菠萝的生产成本在五六千元左右,一下子就亏损了10多万元。”
徐闻菠萝协会会长吴建连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菠萝姐”。吴建连带头创办的曲界镇菠萝交易市场,号称中国最大的菠萝交易市场。往年丰收季,这里每天有几百辆货车满载着菠萝发往全国各地。而今年只有几十辆货车零零落落地停留在市场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徐闻有6.8万菠萝种植户,半数以上受到滞销影响。少则亏损几万元,多则损失几十万元。“菠萝的海”为何会出现大面积滞销?
在大多数农民的口中,天气灾害是直接导火索。吴建连表示,徐闻菠萝通常是三四月上市,到5月基本结束。然而今年春节期间,徐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三次寒潮,再加上菠萝成熟期连续遭遇暴雨,这给菠萝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一方面,菠萝的品质、品相双双下降,出现了一些‘黑心菠萝’‘水菠萝’,这使得采购商大幅减少订单;另一方面,低温使得菠萝产期延迟了一个月左右,大量菠萝集中在5月上市,与西瓜、荔枝等水果撞车,使得菠萝竞争力大为削弱。”吴建连表示。
作为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徐闻正面临着“消费与供给错位”的尴尬。
同县菠萝价差60倍的戏剧性反差
从表象看,此次徐闻菠萝滞销是天气灾害、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影响等多重因素叠加所致,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生产品种单一、品种陈旧低端、种植方式落后等,才是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同样在徐闻,有的菠萝严重滞销,最低跌到5分钱每斤也无人问津;有的菠萝价格依然坚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景象。在距离曲界镇10多公里的红星农场,台农17号、金菠萝等优良新品种菠萝的平均售价维持在3元/斤。在同一个县,上演了菠萝价差60倍的戏剧性反差。
红星农场党委书记欧阳帅举例道,台农17号每亩产量6000斤,收入18000元,每亩纯利润8000元。巴厘每亩产量也是6000斤,每亩成本6000元,但是有的农场职工种了8亩地只卖了4000元。
到底是真滞销,还是假滞销?为何徐闻菠萝销售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目前,巴厘品种占徐闻菠萝种植总面积的95% ,台农17号等优良新品种仅占0.5%左右。”梁权财表示,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巴厘菠萝上市时间集中,容易造成滞销。
“值得注意的是,徐闻的巴厘原本品种优良,但近百年从未进行改良,品质有所下降。台农17号等新品种则是两年前刚引进的优良品种,口感好,像吃西瓜那样方便,很受市场欢迎。”欧阳帅比较道。
两种菠萝的种植方式,也照出了其中的差距。“大多数农户种植标准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盲目追求高产和卖相,化肥农药的施用浓度和次数不当,导致菠萝良莠不齐。一旦遭遇非常气候,‘水菠萝’‘黑心菠萝’的发生率非常高,且极不耐储运,采摘后只能保存5~7天。”农学博士、现挂职担任徐闻县副县长的刘义存在基层调研时发现。
相形之下,红星农场种植菠萝采用了现代化技术。比如地膜覆盖、电石催花等。“同时,农场施用有机肥料,不使用膨大剂、催熟剂等。自然熟的菠萝,口感香甜。”欧阳帅表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品种抗寒潮等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采摘后可以保存20天左右,在销售和长途运输中占巨大优势。
作为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徐闻正面临着“消费与供给错位”的尴尬。一方面,全球菠萝市场供不应求,中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菠萝。另一方面,徐闻菠萝产能过剩,滞销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其中反映了怎样的消费之变?
“徐闻菠萝滞销的背后,是老百姓对消费升级的强烈需求。”在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建华看来,真正困扰徐闻菠萝的并非销路问题,而是品质问题。“徐闻缺的不是菠萝,而是高质量的菠萝。”
农民正在采摘菠萝。摄影:张再漾
农民为何不愿转型升级
“徐闻菠萝转型,最根本的是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梁权财提出,徐闻菠萝要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首要的是从农产品品质上进行改革。”梁权财提出,一方面,徐闻菠萝品种要更新换代,推动台农17号、金菠萝等优良新品种的示范扩种;另一方面,徐闻正在研究建立菠萝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细则,提升优质菠萝有效供给。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转型升级仍处于观望状态。
转型成本高企,使得农民不敢冒险 。“种植传统巴厘每亩的成本大约五六千元,而台农17号等新品种的成本在10000元左右。”欧阳帅分析道,巴厘种苗每株四五毛钱,台农17号则需1.1元,每亩新品种光种苗就贵了1700多元。而地膜、有机肥等诸多开支,需要多花4000多元。这对农民而言是笔沉重的开支。
“一直以来,由于抵押物不足,加之农民生产风险高,融资难、融资贵是农民普遍遭遇的困境。”周建华表示。
技术门槛,是农民转型遇到的第二道难题。曲界镇戚宅村村民戚炳农租种了1500亩菠萝地,他从10多年前开始跟踪新品种的种植。“如果技术跟不上,转型将面临巨大风险。”戚炳农举例道,有种植大户种了几百亩金菠萝,在上市前出现了裂果,只能以每斤2毛钱的低价卖给罐头厂。
“相比于巴厘品种,新品种种植技术复杂,需要起垄盖膜、套袋护果、多次采摘等。”戚炳农表示,希望得到政府技术人员的指导,否则不愿种、不敢种。
推行新品种和科学的种植方式,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乡镇农技站因老龄化严重、知识结构老化、人才青黄不接、经费紧张等限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曲界镇农技站负责曲界、下洋两个乡镇共1万多户农民的农业技术服务。曲界镇农技站负责人庞铭感慨道,该站有6个编制,但是目前只有4个人,平均年龄47.5岁。另外两个已经缺编五六年,这使得农技站工作任务尤为繁重,无力承担新品种的推广。
无形的市场风险,也让农民望而却步。彭德灿担心新品种打不开市场。2014年彭德灿种植了5亩金菠萝,因为找不到销售渠道,只能以每斤5毛钱、8毛钱不等的价格卖出。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徐闻平均每户菠萝种植面积4亩多。周建华表示,光靠农民单打独斗,有可能出现“生产出好产品,卖不了好价钱”的尴尬。
农业改革生,不改则死
徐闻菠萝滞销事件是区域农产品滞销的典型案例,也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阵痛。
此次徐闻菠萝的滞销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5月上旬,湛江市委、市政府在获悉徐闻菠萝滞销情况后,第一时间作出“救市”决定。徐闻县的食品加工企业、电商等纷纷行动起来。目前,徐闻菠萝滞销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截至6月底,徐闻菠萝价格从0.2~0.3元/斤回升至0.5~0.6元/斤,农户比预期减少损失1.2亿元。
农产品滞销事件已经接近尾声,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刚刚开始。周建华表示,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夹击下,许多农民在转型中犹豫不决。基层政府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发挥“引路人”和“稳定器”的作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解决广大农民的组织问题。目前,徐闻的菠萝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仍在低位运行。“吸引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可以推动农民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种植出高质量的菠萝;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社为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品牌溢价提供了可能。”刘义存说。
同时,解决农村发展难题,一定要引进社会资金。“可以探索以有限的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撬动金融机构放大授信比例,支持农民和合作社的农业项目。” 刘义存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短板,需要加快破题。许多乡镇干部建议,希望恢复一镇一站的乡镇农技服务体系,解决好乡镇农技服务站力量不足的问题,及时补充专业化、年轻化技术力量。
“乡镇工作条件差,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大学本科毕业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希望省里能向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倾斜,提高相关待遇,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在招聘时能放低学历门槛,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梁权财表示。
就徐闻农业急需人才,梁权财还希望,省里能出台政策,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端人才,为徐闻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建设等提供智力支撑。
原标题:徐闻菠萝滞销事件,折射农业供给侧改革“难关”
联系人:刘树强、林琳、莫群
责任编辑丨郭芳
微信统筹丨戎明迈
微信编辑丨影子 林琳
微信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18年第14期
更多精彩内容
详见《南方》杂志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