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笪桥镇柑村村: 红色元素重塑乡村面貌

南方+ 记者

在距离化州市笪桥镇柑村村委会几十米远的革命烈士陵园里,鲜红的党章、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在绿树间醒目注视;在园区的对面,新规划的广东南路革命纪念馆正在建设中,插在地表上的党旗鲜红飘扬。 

柑村村位于笪桥镇的西南部,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2017年底,该村被省委组织部列为首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村庄。多年来,笪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该地区红色资源保护、发掘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坚持突出党建引领作用,不断解码、重塑乡村红色基因的图谱,目前柑村村新农村建设已取得实效。 

化州市笪桥镇党委书记吴春壮表示,以红色建设为契机,把党员干部、群众的心紧紧拢在一起,拧成一股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劲,在笪桥镇柑村村实施红色堡垒推动红色村建设工程。红色党建示范为重,三级党委亲抓落实;红色支部建设为先,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红色资源保护为基,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扎实有效地推进。 

红色元素强化基层党建 

柑村村临接廉江平坦镇、吴川塘缀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具有深厚的红色资源。2016年柑村村被省定为相对贫困村,由珠海免税集团对口帮扶,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当时我们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如何建设成了难题。‘红色村’建设方案,给我们带来了很清晰的发展方向。”柑村村党支部书记叶觉文说道。去年以来,化州市精心打造包括基层党建建设项目、“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建设项目、改善柑村村民生建设等3大部分19细项的“党建+红色村”建设项目,在笪桥镇柑村村实施红色堡垒推动红色村建设工程。 

柑村革命烈士陵园是柑村村向红色村建设迈出的标志之一。扩改建设的约1700多平方米的革命烈士陵园,其主体工程在清明节前已完工,并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进行修订完善。据村干部介绍,每逢新学期开学、清明节期间,化州市组织全市的学校师生、机关党员到柑村村革命烈士陵园举办瞻仰先烈活动,缅怀光辉历史。 

在柑村革命烈士陵园正对面,是在建设中的广东南路革命纪念馆,现场大型挖掘机正在加紧作业,大片土地已经被规整填平了。眼前的广东南路革命纪念馆占地660平方米,整个建设园区超过60亩,包括了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两大部分,其中纪念广场分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两大主题区,建设英雄群雕像和荷花池等。为了进一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该村党支部还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组织生活,让更多党员群众参与到革命教育基地建设热潮中去,加快在今年7月份完成广东南路革命斗争化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体工程建设。 

“通过红色村的建设,不仅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让更多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同心同德才能建设好家园。”叶觉文说。 

党建引领,党员们处处身先士卒。据村委会干部介绍,目前柑村村党支部主要通过党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其中大部分人既是革命后人,也是党员。在现广东南路革命纪念馆址上原有几口祖坟,为当地党员的先辈。但为了更好建设红色村,党员们纷纷带头承诺,带头迁坟,确保工作不耽误。“党建口号不是喊出来,而是实干出来的。”村干部告诉我们,在让地工作上,不仅党员带头,群众也纷纷响应。“他们都说,土地征用是小事,把家园建好才是大事。”叶觉文表示,村党支部在红色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整体统筹规划建设,开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把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在每个角落里。 

村容村貌换“新衣” 

柑村村委会下辖柑村村、分界、观田等8条自然村。柑村村党支部以20户以上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各片区党员“传帮带”作用,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村庄已换新颜。 

叶觉文表示,在柑村村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柑村村环村西路一直是该村的难题,其中部分土地为该村一名党员所拥有。村党支部亲自上门交流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该党员主动让出自家的土地修路,其他户人家也纷纷响应,这样一来彻底解决了数十年困扰群众出行的难题,现该路已通车,硬底化还在完善中。 

据悉,该村自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以来,共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304户,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456户,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8处;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78间,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15处,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30块;整治生活垃圾24处、整治生活污水18户、整治水体污染1处。各自然村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村道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犹换了“新衣”。 

“‘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叶觉文表示,为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柑村村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总结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党员干部亲自上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同时创新推行“党员联系户”,从实处为群众解决困难。 

新农村建设解民忧 

党建工作抓细抓实,党支部和党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近年来,柑村村注重强基础设施建设,办民生实事。2017年底前,修建了0.97公里的水泥硬底化道路,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内道路硬底化,通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全部完成路面硬底化,解决群众出行难;健全环卫体系,在柑村的6条自然村中各修建了村中垃圾池,全覆盖配置40多个垃圾桶,配备了保洁员,减少了村中垃圾成堆,垃圾乱飞的现象,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建成了6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篮球场,新修建了一座100多平方米的卫生站,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的愿望;以亮化工程建设,解决群众夜行之忧。同时柑村村加快主干道路灯安装工程,计划安装180盏路灯,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60%,改变了之前晚上一片黑的情景,为晚归村民增添了一分光明。 

据村党支部相关干部表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和实用性,但是在视觉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接下来将新农村建设中更多项目与“红色村”建设配套连在一起,打造一个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备的家园,让新农村建设成效实实在在落到群众心坎上去。“红色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相连,举一反三,必定给党建工作带来更多新气象新做法。” 

“红色村建设,是我们柑村村工作的亮点。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接下来我们还打算规划红色旅游宣传产品发展模式。”叶觉文坚定说道。 

【记者】李文才

【通讯员】陈敏

编辑 李幔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