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芳草街48号的区家祠,其实就是在农讲所旁边的一条深巷中,这片红墙黛哇旁的老宗祠是广州区氏总祠,正门石匾上书:“林石家塾”,由于距离番禺学宫(农讲所原名)仅百米,自明清以来一直是附近发展最大的私塾。
现任区氏宗亲会会长区炳全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多年来致力于收集区氏的文字资料整理,曾多次奔赴两湖等地寻根问源,据他介绍,乾隆三十九年,当时广州城内众姓氏在城中联合,知府上报朝廷,朝廷恐姓氏势力造反,下令凡挂祠名者皆拆,众姓氏未为房拆祠之祸,改称:书院、家塾、书舍等,到区姓氏建祠就挂家塾之称谓。纵观广州城内每一间祠皆有代表人物,如:陈家祠代表人物是:陈太邱;简家祠,代表人物是:简文会;周家祠,代表人物是:周敦颐:朱家祠,代表人物:朱熹等等;而以區册公为代表,區册,号林石,是唐宋八大家,韩愈南下首徒,以品行道德文章著于当时,后人为纪念他,光绪年间,合族共以尊贤,所以这样称:林石家塾。所以:在广州城内:称书院、家塾、书舍等,实质是某一姓或某一族的大宗祠。还有广州的邱氏书院、罗氏的豫章书舍、何氏庐江书院、甘氏的敩半书院都是他们姓氏的宗祠。
所以,广州區家祠不挂區氏大宗祠而以家塾为名。“凝遠堂”则是堂号!系岭南區氏的合族祠!约有三十几房的先祖一千多个神位在祠内供奉!
区氏阖族祠林石家塾简介
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广东巡抚戴瞡于选点巡抚署坐落惠爱大街六约所建之四牌楼(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贞烈坊),在孝友坊纪念广东本土五十四位之仁者,区册位列此焉。于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年),阖族共以尊贤,仰林石公德学最高,议鼎建祠,于省城大东门芳草街建阖族祠,时联宗属,穷阖族丁口之财力,购地买铺,由潮连房布政使衔前福建粮道天民公(台湾第一任海关关长)、松塘房翰林院庶吉士谔良公、水藤房运同衔前江西上饶知县作霖公、阮埇房前顺德县教谕为樑公等倡建,双岗房举人卓卿公、水藤房举人作孚公、举人应麟公、思本房举人荣清公等族贤参理其事;于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冬告成。祠坐北向南,头门额曰:林石家塾,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钦点探花李文田所书。中堂匾题曰:凝远堂,以不忘本也。祠一连三大进,内外环列耳房四十八间,为各房子孙至省城应试及读书之用。其制寝室以安神位(壹仟壹佰零壹位);中堂以会族人,门头以迓恩光,东厅以接宾客,耳房则分给各房,为本族众子弟读书应试之用。其制有塾规,订有祭仪,每年阖族春秋二祭。故既是家塾,亦无异于区氏阖族之大宗祠!
区册,字君轼,号林石(故祠名曰:林石家塾),唐征士,生于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六月十七日,配夫人杨氏,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丁末(767年)九月十一日,生三子:长子绍、次子谏、三子诰,公终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正月十八日,享寿八十有二。杨氏终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丁丑(857年)十二月初一日,享寿九十有一,合葬于城东白云山。唐·贞元癸未(803年),唐宋八大家魁首,时监察御史韩愈,以直谏贬阳山令,公以道丧学绝,无所依归,不远千里,往阳山师之,愈大加称许,常称曰“区生东南一人”也。及归专撰文送与之,从弟弘亦同游韩门,有赠南归诗,俱见通志。唐·长庆四年(824年),公被荐征至京师,试《金台赋》,授史馆纂修,后辞职乞归,教授乡里,以惠后学。不独开一族文学之始基,抑且导粤中士大夫讲学之先路,载在志乘可考也。(见历代《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顺德县志》等,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粤大记》、各房《区氏族谱》。
【南方+记者】喻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