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门如何散发新活力?重塑城市名片,传统商圈寻破局之策

南方+

近日,东门UCT 商城与众多小业主租赁纠纷引起关注,商城管理方表示目前尚无可偿还的资金,提出愿意由业主取回店铺自行管理经营,并有公司先行垫付物业管理费用。笔者发现,类似UCT商城这类因经营问题导致的纠纷在东门并非先例。当初的大世界、深圳百货广场同样位于黄金地带,却搁因产权纠纷搁置了十余年。

而今电商崛起、消费需求多样化,褪去光环的东门在岁月洗礼中更像病痛缠身的老人,环境老旧、交通拥堵、商品大众化、楼上商铺经营状态不佳…如何转型升级,擦亮金字招牌,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东门的当务之急。

老街已老 环境拥挤业态重复

东门,起于明清,又称 “深圳墟”,这座城市也由此得名。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后,东门便成为人们购物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深圳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街。

近年来,诸如海岸城、COCOPARK、万象城、欢乐海岸等现代商业综合体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定位于更高端的品牌和更高品质的服务,迎合当前网络社交爱好和年轻人消费需求,与东门的商铺业态形成鲜明对比。

“东门整体环境感觉比较拥挤和混乱,给人一种压迫感,而且现在大家更喜欢网红产品,东门的商品虽然比较便宜,但是质量不高、体验不好,我更愿意花多些钱去环境好的地方购物。”家住罗湖的周女士说。

欧先生则表示,东门附近交通拥堵,停车位太少了,出行不太方便。采访中,不少来东门逛街的消费者对东门仍停留在交通拥挤、停车困难、周边环境不好、商品便宜大众化的初始印象。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东门确实是老了。”东门UCT商城的招商经理吕先生是一位“老东门”,他不禁发出感慨。据介绍,东门零售、批发市场多经营低端服装、皮具、玩具、鞋子等传统商品,价格低廉但不受主流消费者青睐,而且各商城各自为营、商品种类同质化严重,产品辨识度低。

据官方数据显示,东门商圈日客流量达30万人以上,节假日更高达到60万人以上。“但这对商铺店主来说是虚假的繁荣”商城负责人袁先生表示,在他看来,以前顾客购物总会大包小包地往外提,但现在大多数人只是买些小吃或单纯逛街,对其他商品不太“感冒”。“如何让人们愿意花钱、舍得花钱才是关键。”袁先生说。

笔者走访时发现,和临街商铺的繁华相比,楼上商场顾客寥寥,商铺多无人问津。部分商城还有不少商铺空置。顾客在主街道即可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大部分商城内部较为狭小脏乱,客人难有上楼购物的欲望。吕先生表示,以往每平方米租金可以上到200元,现在有的已经跌到70元,也很难转租。个别商场空铺率甚至达到两成。

旧景新颜 重塑城市名片

近年来,罗湖区政府大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将东门升级改造纳入《罗湖区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明确提出深化东门片区改造,从更新硬件设施、转变产业结构、引进商业资源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东门形象,打造都市乐活中心为特点的大众时尚消费区。

如今的东门步行街,一改以往拥挤混乱的街道形象,变得更加整洁美观。43处藏污纳垢的电话亭已被清理出街区,街区内的违规搭建物、影响市容的广告牌以及藏污纳垢的树池也已不见踪迹。而行道树、休闲座椅、垃圾箱、移动花箱等景观物则提高了步行街的美观度。这得益于东门老街微片区改造项目提升了老街片区形象,重塑了城市名片。

与其他新商圈相比,文化底蕴是东门最大的特色。东门街道办负责人表示,我们计划这半年时间开展16场民谣活动,每周五邀请民谣艺人在文化广场演唱,将具有历史底蕴、文化特色的精彩表演带给大家,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

从文体民谣节的咿呀弹唱到匠人原创主题街进驻百货广场,从思月书院的品茶插花到东门町美食街获评“中国特色商业街”。东门街道办深挖“深圳旧墟”“老东门”的文化内涵,不断活跃街区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动产业升级是东门实现转型的根本之策。据罗湖区经促局工作人员介绍,罗湖区政府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正推动东门业态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转型。近年东门已经出现可喜的变化。2018年4月,沉寂20多年的深圳百货广场更名为DDM MALL重新开张,100多家特色品牌进驻商城。新白马服装批发中心城也迎来了众多设计师团队强势进驻,致力于培育本土原创服装设计品牌。而因法律纠纷荒废了18年的大世界商城也已被围挡,正在着手盘活。

东门无处不在的场景改造与年轻化品牌转型,刮起了一股转型升级的风潮,也带来对东门商圈商业的新思考。从百废待兴到人潮涌动,从渐次衰微到寻求转型,东门不仅见证了深圳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蜕变,也承载着传统商业街转型的希望。

【撰文】丰雷 邓子良

编辑 李定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