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东莞有一波这样的“曲艺童子军”!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当被问及学粤剧的感受,吴泽铭眉眼一挑,松松地跨开一步,将手中翻飞的花枪一把按在身后,来了一句:“很爽啊!”不久前,“莞邑红豆”少儿粤剧培训基地选送节目《白龙关》参与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作为主演的吴泽铭与蔡乐儿在比赛中双双获得“金花奖”。  

在东莞,木鱼歌进课堂、“莞邑红豆”少儿粤剧培训基地节目屡获嘉奖、首届东莞市青少年曲艺大赛举办……近来,东莞对青少年戏剧曲艺的培养方兴未艾,孩子们在学习百戏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成为小小的普及者和推广者。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也因此拥有了一个别样的童年。  

“莞邑红豆”少儿粤剧培训基地选送节目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金花奖”。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莞产非遗融入校园  

在“全国非遗曲艺周”的舞台上,响起了莞音木鱼歌《花笺记》的旋律。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场活动,本次展演活动覆盖了127个大项的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木鱼歌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仲球从东莞市东坑镇木鱼歌传习所出发,将来自东莞民间的袅袅乡音送上了全国性的舞台,一展莞邑风采。  

据介绍,“木鱼歌”是流行于岭南广府语系地区特别是东莞非客家区域的“说书”类曲艺表演形式,已载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东莞本土文化和南粤文化的一部分,木鱼歌曾是东莞人民“流行音乐”的代表。  

时过境迁,木鱼歌风流不再,几成绝唱,成为了村中老人曾经的记忆。但在东坑,木鱼歌在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  

2005年起,东坑镇开始实施木鱼歌进课堂活动,在东坑中学初中部逐步推广。2008年4月,东坑镇在东坑中学举行了木鱼歌进课堂暨木鱼歌培训基地授牌仪式,将木鱼歌正式纳入中学第二课堂课程,由李仲球进行教学,每周用几节课为学生讲授木鱼歌知识,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木鱼歌爱好者。  

如今,东坑木鱼歌传承谱系第四代弟子中的黄佩仪,接过了传承木鱼歌的火炬。在黄佩仪的带领下,学生们齐声唱起木鱼歌《甜甜蜜蜜糖不甩》:“糖不甩,鸭膥丝,甘甜爽滑好清奇。”韵律整齐的莞邑乡音在课堂上得以被传唱开来。  

除了木鱼歌,东莞的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还包括粤曲、龙舟说唱。如何使戏剧曲艺在传承中绽放新的魅力?“进校园”成为了东莞给出的答案。  

孩子们在学习、演出曲艺作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中感受国家的力量。 受访者供图

2011年,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联手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至今东莞市已有12所学校成功挂牌东莞市“戏曲进校园”示范单位,并在莞城、道滘镇和麻涌镇分别设立了三个培训基地。  

其中,莞城“莞邑红豆”少儿戏曲培训基地(以下简称“莞邑红豆”)是东莞市首个全市性的少儿戏曲培训基地,由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自2016年成立以来,通过聘请省市资深粤剧曲艺老师定期带着孩子们进行粤剧的唱、做、念、打等基本功练习,观摩粤剧的名段表演,提供表现舞台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浸润在粤剧文化之中。  

据东莞市戏剧曲艺协会副主席吴志滔介绍,目前基地的培训主要是“以戏促功”,通过剧目来对学员进行训练。除了粤剧所需的基本要求之外,老师们在选戏之余还注重剧目的知识性、文学性,以及学员的参与度。  

吴志滔说,目前“莞邑红豆”的孩子们正在学习一个新创编的剧目:《负米养亲》。剧目取材于《二十四孝》中孔子的学生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的故事,曲调优美,故事动人,戏份均匀。“我们将‘跪羊嘬乳’‘负米养亲’等传统故事融入剧目中,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能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艺海里体验生活  

“大枪为百兵刃之主、大刀为百兵刃之帅、宝剑为百兵刃之君、单刀为百兵刃之胆、花枪为百兵刃之髓、棍为百兵刃之魁……”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曲艺团(以下简称“曲艺团”)的练习课上,孩子们一身马褂,两片嘴皮子翻飞,从口中清晰地溜出大段大段的贯口来。孩子们在练习相声《说武术》中的片段,仅贯口中就包含武器名称400余种。  

曲艺团的学员们在蒋志雄的带领下,登台表演,为观众带去欢乐。  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曲艺团 供图

戏剧曲艺课程的学习,首先培养的,便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该课程的原因之一。  

相声、快板等表演形式起源于北方,东莞作为一个南方城市,在口音上与表演要求有所差别。“比如说‘儿化音’,这是北方的方言,这对于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孩子来说,就需要下很多功夫来练习。”曲艺团指导老师蒋志雄介绍道。  

以相声来说,包袱抖出来要不早不晚,一开即笑;从快板来看,双手的运作要有力灵巧,打出来声音清脆,节奏清晰;对贯口来讲,每个字要咬得明明白白,整一段说词要一气呵成;粤剧表演也同样有种种讲究,声要清亮,身段要精准……曲艺的学习包括了唱念做打,说学逗唱,声台形表等各个方面,因此对孩子的锻炼也是全面且严格的。  

8岁的张亦驰曾经因为喜欢曲艺节目,在班级上进行了表演,自己乐得不行,但台下的同学们却面无表情,受到了打击的他不再愿意在人前表演。他的妈妈朱小娟将他送到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曲艺团,经过课程的训练和课后长时间的练习,他很快掌握了技巧,表演也水到渠成。蒋志雄笑着表示:“现在曲艺团的孩子们一个个都很敢于大胆表现自己,表演说来就来。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很有好处。”

此外,经典戏剧曲艺艺术的浸润,也让孩子们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蒋志雄介绍,除了日常练习,他还鼓励学员去收集信息,或者到故事的发生地点实地感受。“比如,有些爱国题材的作品中讲述了林则徐、袁崇焕这些人物的故事,那么我就会告诉大家,可以去虎门的鸦片战争遗址、石碣镇的袁崇焕纪念园里看看。实地感受了之后,孩子们能更好地将这种理解融入作品的表达里去。”  

一个成功的曲艺表演,背后是孩子、家长和老师长期的坚持。 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曲艺团供图

戏剧曲艺活在当下  

首届东莞市青少年曲艺大赛、东莞市第二届少儿相声大会,由孩子们做主角的曲艺活动轮番上演。看着一个个孩子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的表演,这是蒋志雄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今年举办首届大赛,其实也是为了以赛事促进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曲艺。”在他看来,东莞的青少年曲艺文化培训还在起步阶段,曲艺知识的普及也还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的宣传。  

这样的看法也得到了吴志滔的认同,“过去,粤剧的表演‘青黄不接’,为此,我们不仅是要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  

近年来,东莞多次组织展演活动,宣传戏曲知识:借助东莞市“粤韵金声”、“粤剧黄金周”等活动的演出平台,投放少儿戏曲精品节目;搭建少儿戏曲展演平台,举行“戏曲进校园”专场演出,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机构找到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希望能够一同合作。吴志滔说:“这几年,整个社会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青少年学习戏剧曲艺的过程,也成为一个良好的宣传渠道。“莞邑红豆”的一名学员家长邓泳仪说:“在当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孩子会接触到各种文化。我们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艺术表演的学习,也是希望她能够感受到真正经典的艺术的魅力。”  

暑期开始,吴泽铭加入厚街镇的一个公益培训班,带着其他孩子进行粤剧的学习。受访者 供图

“通过孩子来产生影响。”吴志滔这样概括:“亲戚、邻居看到孩子在学习粤剧,他们也会感兴趣。”  

吴泽铭在爷爷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上了粤剧,但那时候,对粤剧毫无兴趣的父母却并不理解、支持他学习。在吴泽铭的坚持下,妈妈赖财好帮他报了名。6年过去,吴泽铭渐渐学出了成果,而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也开始改变,愿意接触粤剧,尽可能地支持他的学习。这或是许多家庭的缩影:由于孩子的兴趣,逐渐延伸成为整个家庭共同的兴趣。这个暑期开始,吴泽铭还加入一个公益培训班,成为一名小老师,带着其他孩子进行粤剧的学习,将他的所学所得进一步传递出去。  

而在相声、快板、评书等艺术形式中,它们的演出内容往往活泼幽默,表演无需过多的道具,练好功底之后“说来就来”,在孩子们当中更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孩子天生喜欢好玩、有趣的东西,相声、快板、讲故事,这些表演容易操作,又容易抓住眼球,在小孩当中很受欢迎。”蒋志雄谈道。  

现在就读于莞城建设小学的王韵懿跟着蒋志雄学习曲艺表演已经到了第6个年头,在这期间,除了平时跟着集体参与多场公益演出之外,她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时不时地应家人、朋友、学校的要求“来上一段儿”。王韵懿的妈妈王佳说:“南方人对曲艺表演接触得比较少,看到孩子的表演后,他们会发现,原来相声表演是这样的,快板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吵’。在她的影响下,身边很多同事、小孩也对曲艺产生了兴趣,报名参加了曲艺表演的学习。”

【撰文】肖俏

编辑 毛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