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广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40年来,诸多重要改革均发轫于斯。作为改革排头兵,亦是中国改革之胆,一直敢为天下先。
40年砥砺奋进,40年波澜壮阔。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深化改革。40年来,广东改革的激情一直在燃烧。
南都今起推出《广东再出发——改革地理》大型专题报道,我们以历史为经、以地理为纬,回溯广东改革历史脉络,重温开放时代记忆,展现改革开放40年广东的艰辛探索和经验成果,为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开放鼓与呼。还将同步推出系列短视频《40年40秒》,用航拍镜头展现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崭新气象。
深圳蛇口码头。 南都记者 胡可 摄
“咣当一声,春天来了。”
四十年后,许多老深圳人回忆起1978的蛇口,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如小说《春之声》里的这样一个开篇。正是此地,在东山角炸山填海的第一声“开山炮”中,以中国南方弹丸之隅的蛇口半岛2.14平方公里土地为原点创建起蛇口工业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是一片献给‘可能性’的土地,这里,持续不断的进步是唯一有意义的指南针,而进步被看做和太阳升起一样理所当然。”《欧洲梦》一书的作者J·里夫金笔下的新大陆,在蛇口铺陈开来,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史起伏跌宕,改革潮落潮起。
开山炮敲响的改革之门
蛇口工业区沿山路21号的招商局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份《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给国务院的请示》。起草这份请示时,时任交通部外事局副局长的袁庚已年过六十。
这是1978年,这年6月,袁庚受命赴港调研,两个月的调研结束后,他在执笔的报告上第一次提出适应国际市场的特点,走出门去搞调查、做买卖的对外开放建议。
1979年初,他起草的《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出炉,是年1月底,中央批复同意。蛇口工业区基础设施正式破土动工。此时的蛇口,是一个由七个渔村组成的蛇口公社,本地人口仅4700人,作为中国漫长海岸线上一个最普通的小渔村,这里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存在。随着大南山脚下炸山填海的一声炮响,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成立,这个面积仅有两点多平方公里的小渔村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试验。
1983年,37岁的上海社科院实习研究员过永鲁,受“中国的起飞可能就从蛇口开始”这句话的激荡,从大都市上海奔至蛇口。在他眼中“当年的蛇口就像革命时期的延安”,聚集了一批像他一样受感召而来的“有胆有识”的青年。
大学老师陈难先也来了。这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高才生,从烟雨江南的杭州投奔深圳,从上海出发,经过广州的换乘、东莞樟木头边防通行证检查,在罗湖火车站下车的陈难先发现,这个火车站竟然还比不上自己下乡时工作的东北县城车站。
过永鲁被安排进入第三期“蛇口企业管理培训班”,学制一年,发工资。班上有44个学员,有大学老师、机关处长,也有工厂厂长,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不同经历背景的人,“大多因为受到改革的感召而来。”过永鲁记得,当年培训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对于他们来说,蛇口工业区的大门意味着“改革之门”。在陈难先的记忆中,这道门位于现在的南海大道与工业七路交会处,“那时候道路两旁全是黄土,进了这扇门,才算进入蛇口工业区,门内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两个世界。”
在这扇改革之门里,过永鲁和陈难先们,亲历并见证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的诞生,第一次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诞生、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破土而出。从这扇门里,喊出了振聋发聩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打破了观念束缚,形成新的时效观念、竞争观念。随之而来,蛇口工业区对分配制度、管理体制、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住房等方面进行大胆突破。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公开招聘,开创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先河;打破“大锅饭”体系,人们不再干多干少一个样。
四十年后,这道“改革之门”已被立在东滨路与南海大道交会处的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自贸区的蓝色拱门所取代,这扇大门指向的11.23平方公里土地已经成为广东自贸区的组成部分。历史又一次将蛇口带到时代的拐点。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在微波山炸响。
“杀出血路”的蛇口基因
彼时,改革和开放成为中国的时代最强音,冲破思想禁锢,敢闯敢试,勇于承担,革故鼎新,“这是那一代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蛇口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破土而出’”。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阻力重重,争议从未平息。蛇口的无数个“第一”,诞生于“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认知,成为一种精神,在四十年的改革路径中得以传承。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提出后,被制成巨型广告牌,矗立在破土开发的蛇口最显眼的位置。很快,争议传到蛇口人耳朵里,有人说袁庚既要钱又要命,比资本家还狠。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两天后来到蛇口。袁庚在汇报中说,这几年蛇口工业区冒了点风险,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招聘制和合同制,工业区领导班子实行企业经理聘用制。小平听完汇报后,走到窗前,指着一片繁忙的蛇口港码头,问袁庚:“码头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能停多少吨位的船?”袁庚一一做了回答。小平称赞道:“你们搞了个港口,很好!”袁庚又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小平的女儿邓榕提示说:“我们在路上就看到了。”
邓小平说:“对!”
袁庚后来说,小平的这个回答一语双关,态度鲜明,是对蛇口人的巨大鼓舞。
1984年11月28日,袁庚在“当代香港经济研讨会”发言时说:“我在蛇口,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经济学家,他们很喜欢问:你们蛇口工业区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还是国家资本主义?从老祖宗处找不到你们这样的‘模式’,我往往回答:我也不晓得,让实践去回答吧!”
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1988年1月13日晚上,蛇口的青年和来自北京的三位青年教育专家,在蛇口招商局大厦九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蛇口风波”。
对于这场有关淘金者和建设者的争议,袁庚却认为不值得一谈。他在晚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说,这场风波的实质,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蛇口的发展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始的。”这是袁庚对蛇口基因的总结,这种基因来自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
作为一个在工业区生活超过三十年的老蛇口人,在原蛇口工业区土地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谭子青眼里,袁庚所提出的诸多标语口号,如今看来并不深奥,在那个视金钱、效率为禁忌的年代,代表了敢为人先的蛇口精神,为人们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另一扇大门。
带有“时间就是金钱”标语的游行彩车于1984年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上亮相。
改革未竟时
四十年里,蛇口经历过杀出血路的激荡人心,也经历过徘徊与彷徨。但这个改革开放发端之地,从未停止过“鼎新”的步伐。
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管文海负责蛇口的规划,1990年才来到蛇口的他,亲历了蛇口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以后的变化。“在空间塑造上,蛇口最大的变化就是在1992年之后。”管文海说,蛇口很多建筑集中在1993到1994年之间设计,1995到1996年建成,如明华中心、海景广场、新时代广场等。也是在那个时期,蛇口逐步形成了城市特征。
蛇口在1992至1997年间的发展,也是当时中国经济以及国企发展的缩影。当时的中国全面转向市场化,企业尤其是国企多元化风格盛行,蛇口工业区以及背后的招商局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将产业拓展到金融、港口、航运、公路、高科技、地产等16个领域,集团子公司250家,关联公司最多时达到700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部分投资所埋下的问题集中爆发,身陷泥潭的招商局开始反思。之后,就是人们熟悉的2001年招商局掌门人秦晓掌舵后的“铁腕削藩”,新一轮调整与整合被称作“静悄悄的革命”,为后来“蛇口的第二次辉煌”奠定基础。到了蛇口的第三个10年,企业确实达到它想要的目标,收益相比翻了六七倍。
40年前由蛇口刮向全国的改革风潮,至今仍风起云涌。作为改革“试管”的蛇口,也远未到功成身退的时候。下一个40年的改革画卷,正徐徐展开。
时代发展激流勇进,曾经的光环于蛇口而言,渐渐失色。特别是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发展瓶颈也曾深深困扰蛇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9年,蛇口提出“再造新蛇口”的口号,希望通过参与深港合作打造国际化低碳园区,将蛇口发展成为深港高端服务业、创新产业合作的先行区。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改革急先锋”自我救赎的意图十分明显。
几年之后,求变图存的蛇口迎来重大利好,它和前海被共同纳入广东自贸区,这一消息石破天惊,其之于蛇口的意义被普遍认为不亚于当年蛇口工业区的创立,招商局高层亦持有这一观点。自贸区的主要功能即是改革和开放,由此可以认为,被列入自贸区的蛇口,改革已经再次上路。
从2015年到2018年,自贸区挂牌的三年时间里,前海蛇口自贸区的改革快马加鞭,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制度创新最佳案例”中,总共30个案例,前海蛇口片区就有18项入选,南沙片区有17项入选(包括三个片区共有案例)。不过有分析认为,前海蛇口片区贡献的制度创新实践中,可能更多来自前海。
蛇口在新的改革故事中将扮演什么角色,仍有待观察。深圳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李伟舜认为,下一步前海蛇口自贸区应加大自贸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新机制,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制度创新,注重改革举措的配套组合,构建具有前海蛇口特色的经济、法治规则体系。
蛇口所处的深圳,亦面临改革如何进一步破题的问题。“衔玉而生”的深圳,改革是天生的使命,亦是无法回避的选项。
过去的几年,深圳先后推出商事制度改革、社会组织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等重大改革,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这些改革似乎仍不能回应人们对于这座改革之城的期盼,有智库发布的报告认为,深圳应有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改革创新。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深圳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领域改革以及治理体系改革,可能是深圳未来的重点改革方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深圳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出,社会建设应该是当下中国头等重要的改革领域,决定了下一步经济改革以及其他领域改革会不会成功。
“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3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的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而深圳则更是提出“走在最前列”的自我要求。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时强调,深圳要认真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要求,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谋划推出更多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切实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同时,牢固树立以改革论英雄、以实绩论高下导向,加强对重大改革方案落实情况的督察,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容错纠错机制,全面营造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氛围。
这是坐滩后的明华轮,即现在的海上世界。
向前走,莫回头
2017年12月,在招商局集团的发起下,全国首个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博物馆——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透过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小物件、小场景、小事件,还原时代记忆,串联起独特的蛇口精髓。
谈起博物馆创办的初衷,招商局集团办公厅副主任、招商局集团深圳办事处主任唐健十分感慨,在许多蛇口后来者心里,蛇口被逐步淡化为一个普通的滨海城市区域,这片土地鲜活的过去与人们渐行渐远,“其实对这段改变中国命运的鲜活历史,很多人的关心程度并不亚于招商局的第一次辉煌”。
“爱迪生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8分钟的光明,但是短暂的8分钟,却宣告了时代的飞跃,世界因而很快变得一片辉煌。”袁庚在散文《记忆、理想与爱迪生的灯》中这样写道。
正如改革开放博物馆前言中所提:“蛇口之探索,囿于时空之限,其事功不足矜;而放于时空之野,则其精神殊足铭。”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兼程,蛇口对中国大地而言,或许就是袁庚笔下那爱迪生的电灯,8分钟的光芒或许不够照亮全世界,但却给全国乃至世界递交了一份充满探索精神与实践价值的蛇口方案。
四十年后,蛇口改革精神的灵魂人物——袁庚的塑像矗立在深圳蛇口的海滨,目光炯炯,迈步向前。“向前走,莫回头”。由蛇口出发,冲破思想的禁锢与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与实践探索相互激荡。由蛇口出发,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迎来辉煌又一程。
改 革 者 说
蛇口这么多年的实践就是解放人的过程,蛇口人当年的改革就是让谬误回归常识。
——袁中印(袁庚之子、蛇口社区基金会监事)
改革开放之花将越开越多、越开越盛。
——熊栋梁(原蛇口工业区副总经理)
改 革 故 事
原蛇口育才学校校长陈难先:
20天走遍15个省市招教师
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的蛇口工业区有了土地资源与发展资本,招贤纳士的工作也进展顺利,随着工业区建设者的队伍的逐步壮大,工业区员工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前,这些蛇口的第二代一直靠附近的渔民学校解决就学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办一所面向工业区员工子女的学校势在必行。
1983年8月28日,育才学校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下顺利开学,校园紧靠着工业区与生活区过渡部位的水湾村,一栋新建的三层教学楼是师生们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陈难先被选为第一任校长。
“一开学,就迎来了450多名学生,有点措手不及,学校教学楼共有12间教室,但最终招回了15个班的学生,原本给老师们准备的三间大办公室临时被挪出来当作教室,包括我在内的40多名老师挤在几个小小的办公室里办公。”陈难先坦言,在当时的情况下,顺利让学校在暑假结束后开学,是件难度很大的事。
据陈难先回忆,当年出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也算是“临危受命”,首先要攻克组建教师队伍的问题,而这也是办校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意识还没有跟上,地处南方沿海的特区在创建之初极其荒凉艰苦,对外地教师的吸引力极低,加上受人才单位所有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横跨小学初中九年的教师团队难上加难。
和大多数蛇口的拓荒人一样,从来蛇口之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十二字箴言就深深触动了陈难先的内心,成为他们这代人心中的一盏灯。
为尽快组建好教师队伍,咬牙啃下这块硬骨头,在20天的时间里,陈难先步履不停地走遍中国的15个省市,由于目的地分散,加上招聘结果无法预知,陈难先的整个行程无法提前规划,“当时,并不知道当年9月1日开学是立了军令状的,现在想起来,留给我的时间真的不多。”
1983年8月,育才学校(校址在如今的育才一小)成立,不久后,育才学校的开学典礼在蛇口工业区工会俱乐部举行,看着孩子们脖子上鲜艳的红领巾,陈难先知道,这建校的第一个槛算是迈过去了。
时光流转到2003年,60岁的陈难先从教育岗位上退下,同年4月8日,他参加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挂牌成立仪式,从一所企业子弟学校到成为国内首家公办教育集团,走过20年的育才,凝聚了陈难先半生的心血。
如今,育才迎来第35个生日,拥有8所公办学校、4所民办幼儿园等,培育学生超5万名,育才学子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在陈难先看来,这些要归功于这群蛇口教育领域的拓荒者,“他们没有辜负时代,他们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今日的育才是拓荒者心血的见证。”
主笔:南都记者 王莹
采写:南都记者 陈紫嫣 孙天明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黄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