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村情】阳西县程村镇禾仓村

史志阳江
+ 订阅

禾仓古村落鸟瞰

禾仓村系阳西县程村镇一处城堡式的古村落,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了。禾仓位于程村镇政府西北方约4公里处,属平中村民委员会的一条自然村,所居皆黄姓村民。

 黄姓渊源

炎黄时期,中国华北燕山一带有一个部落叫东夷族,其中有九支强盛的氏族,史称“九夷”,其中一支崇拜黄莺鸟的氏族被称为黄夷。夏朝时,黄夷中的一支从河南黄水迁到汾川,并建立了黄国。春秋初期,黄国为晋所灭,其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旧国名黄为姓。

秦汉时期,大批黄姓族人迁移到湖北地区,并逐渐形成江陵和江夏两个著名郡望,并以此为基地向江南播迁。

隋唐时期,黄姓一支由江夏迁到河南固始,后又向南经安徽、江西,最后到达福建邵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

禾仓村开基始祖黄贵三郎平妻谢氏宜人墓(蟹山)

禾仓村黄姓流派

禾仓村黄氏系江夏流派,属福建邵武黄氏支脉。禾仓村黄氏宗祠有门联曰:“原本追江夏;家声振漠西。”这是江夏流派的佐证。明代,有黄开先者,号开丽,字重熙,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迁至阳春八甲开基。嗣后,黄开先回居原籍,留其妻张氏居八甲。至明成化八年(1472),黄开先之子黄法高为侍奉母亲张氏,由福建迁往阳春太平都(含三甲、八甲)立籍。自黄开先始,五传至贵三郎,原配王氏。贵三郎以行商为业,常往来八甲与平岗咀(即今黄什圩)之间,又娶妻谢氏,并建居室于垌心岗。自此,贵三郎便有了两处家室:王氏居八甲,谢氏居垌心岗。谢氏生一子澄溪,黄澄溪被禾仓黄氏尊为开基始祖,自黄澄溪始,禾仓黄氏至今已传十七世矣。澄溪至五世无字派,六世始定字派为“色元文佐世作昌华昭兹丕显永振家声”,共16字,尚有“永振家声”四字未启用。

在平岗咀还建有“黄澄溪祠”,有门联云:“八甲分支,四房衍庆;万年肇祀,干顷流芳。”说明了禾仓黄氏族人来自阳春八甲。

直巷之一

 建村传说

黄贵三郎的第二房妻子谢氏太婆温良敦厚,乐善好施,济人而不受谢。一日,谢氏牧鸭于垌心岗附近的蟹山垌,一地师称饥渴求饮。谢氏殷勤供以饮食,尽解其饥渴。地师以蟹山一穴相送。其子黄澄溪侍奉生母谢氏至终,葬于蟹山。数年后,一日大雨,洪水暴发,江满河满。忽有五人挑五埕担至,说埕内是盐,求入屋寄储,雨晴来取。言毕留担而去。日过一日,不见人来。半个月过去了,仍不见人来取盐。澄溪妻蓝氏恐日久盐消融了,遂揭埕盖视之,呀!原来五担十个埕尽是白银,白生生光灿灿的,应验了“五鬼运财”的民间传说。澄溪夫妇顿悟:这是谢氏母亲一生行善的好报。

黄澄溪夫妇有了钱,便开始为子孙建村立业。首先买下禾仓这片岗头园地,逐年建起了禾仓大村。

村外的关帝庙

黄氏宗祠

护村残垣

禾仓村的护城河

村西门楼

堡式古村落

黄澄溪夫妇得“五鬼运财”之说,真假无从考证。但是禾仓村黄氏是望族却是千真万确的。黄贵三郎虽以经商为业,但也能得到大明貤赠奉政大夫。他的两位平妻王氏、谢氏均为五品宜人。贵三郎之子澄溪亦受大明诰封奉政大夫,其妻蓝氏同时受诰封五品宜人。澄溪之子黄文显为大明诰授奉政大夫,候选府同知,其妻洪氏诰授五品宜人。由于三代受大明朝廷封赏,三代属五品大员,建城堡式的大村庄资格十足。也由于禾仓人有钱,才有可能筑城建堡。至澄溪之子黄文显时期,已有租田九千余石了。

禾仓村约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全村十条直巷,每条巷十座屋,共100座古屋,一律坐北向南(壬丙兼巳亥),一律开门向东。村周遭设三重防卫:第一重是用青砖砌筑的城垣,第二重是簕竹,第三重是护城河。砖砌的城垣周长约600米,只留一个西城门(乾向)。砖城垣外是一圈簕竹,高耸入云,遮天蔽日,密不透风。“簕竹墙”周长约800米。簕竹墙外是一道宽20多米,水深2~3米的护城河,周长约1000米。在这1000多米的护城河上,只在西门处设一座桥,而且是吊桥。入夜,吊桥扯起来之后,入村的路便无法通行了。

禾仓村壁垒森严,俨然一处封建城堡式的古村落。

古井

残存的簕竹围墙

 古民居建筑

禾仓村全村100座古屋,分布10条直巷,每条直巷10座。古屋坐北向南(壬丙兼亥巳),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并且一致开门向东(巽门)。古屋均为砖瓦木结构,砖是无砖脐的大青砖。屋顶的桁条桷子均用上好杉木,个中还有用格木作桁条的。门框、门头、檐梁亦用坚木做成,有木雕装饰。两边门帮的小小木香炉,也同门框一样,历经几百年风雨仍然完好无损。其中有两座古屋的瓦顶已全部崩塌了,桁条却完好地架在屋顶上,那些便是格木桁条了。

禾仓村的古屋是从西边向东边逐渐扩展的,所以先建西门楼,村民从西门进出。嗣后,丁口逐年添多,全盛时达1300多人。由于一个门口出入太拥挤,又在村东边开了个东门,建设了门楼,西门乾向,东门巽向。

古屋一角

古屋一瞥

 禾仓村人的生活

禾仓村的黄姓族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

禾仓村人以农业为主。村背有屋背垌,村西有车田垌,良田千顷,均系禾仓村人拥有,任由村民耕种。1952年分田以后,村民还是耕这两垌的田地。除种水稻之外,兼种花生、甘蔗和薯芋。村中亦有少数营商者,多从事制糖、熬酒和贩卖谷米等。

禾仓还是鱼米之乡。阳西县最大的河流丰头河绕村西边流过,涨潮时河水是咸的,退潮时河水变淡,鱼虾特别肥美。农闲季节,村民随意到河中捕鱼捞虾,自食有余,还可带到集市出卖。

谷米满仓,鱼虾满江,禾仓人生活称小康。

禾仓村新的楼牌

丰富的物质生活,带给禾仓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中的黄氏宗祠是村人受教育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黄姓族人重视教育,由蒸尝出资,延师掌教,以村中的黄氏宗祠为庠馆,从蒙馆到大馆,从《三字经》到《千字文》,一直到《大学》《中庸》,到《论语》《孟子》《幼学琼林》《诗经》《礼记》……禾仓人凭借蒸尝有钱,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文化,堪称文化之乡。

龙舟的龙头部位

禾仓村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多样的,以春节舞龙和端午的龙舟竞渡最为热闹。这两项活动也是由黄氏宗祠出资组织的群众性大型活动。禾仓的龙称为“神龙”,誉满阳西,神龙所到之处,大受欢迎。禾仓的龙船亦由公家出钱修造和组织竞赛。以前称禾仓龙船,近年黄姓人很大部分移居别处,因改为黄族龙船,由黄姓族众捐资开展活动。每年赛龙舟,都以下店为起点,禾仓村为终点(现以新黄什大桥为终点)。看龙舟时,河两岸人山人海,江面锣鼓喧天,浪花飞溅,热闹非常,一片欢乐和谐景象。

 

撰文:刘裔清                      

照片摄影:莫乐记   周小娴   

提供资料人:黄华胤   黄昭奋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