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岗村全景
交岗村位于阳春市石望镇东北方12公里处,是梁姓族人的村寨。开基始祖是梁圣福,建村时间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距今已有近500年之久,所以说是古村落。
地理环境
交岗,原名“蛟岗”。蛟者,龙也。蛟岗村后有高山,起伏跌宕如蛟龙腾飞,右边是石龙(石山),左边是泥龙(土山),称双龙贯寨,这是交岗村名的由来。后来,因人们贪图书写的方便,把“蛟岗”写成了“交岗”。
交岗村后远处是高山,近村还有7座小山岗,称为七星宿。村前有36口池塘分列左右。离村最近的两口池塘一大一小,一圆一弯。圆者称日字塘,弯者称月字塘,谓日月守水口。余者分别称猪腰塘、流脚塘、上阳陆、下阳陆、双孖塘、水寨背塘、门口塘(两处同名)、班角仔塘、曲塘、办寨塘、元塘仔、西塘、深碇塘、草塘、石沙塘、桅杆塘、㙟塘、塘仔、㙟塘仔、豪塘、水甕塘(两处同名)、灰沙塘、水鸡塘、担水塘、龟塘仔、罗荻竹塘、柠檬塘、长塘、水寨塘、鱼花塘、禾稿塘、黄榄脚塘。一村拥有36口池塘,在阳江市内是绝无仅有的村寨。众多的池塘,是按照堪舆的理论,用人力挖掘出来的。地师称交岗的龙气甚旺,须用众水济化,方可出人物,不然则凶。所以在村前开了诸多的池塘,构成一个大面积的水域。
交岗村古,村的周边亦有不少古迹。交岗村东2公里处,尚有隋开皇十年(590)建立的铜陵县遗址。东南方1公里处有古铜陵牌坊一座(明代所建)。距村正南方2公里处有省级重点保护的铁屎迳,乃是五代十国时代南汉主刘龚称帝广州时秘密铸造钱币——“乾亨重宝”的地方。
交岗村附近的咯斯特地貌奇峰
古屋建筑
交岗村不算很大,有古屋十多座,但村中的梁镇南将军府遐迩闻名。将军府一座五进雄踞村中央,其余古屋均列两侧,排列有序,都是砖、瓦、木结构,三间四廊格局。村前村后各有炮楼一座。将军府两翼各有“礼仪乡”牌坊一座,为清嘉庆十年(1805)阳春县令李永清所建。时,李永清仰慕梁镇南将军高风,到将军府拜谒,见村民逢官即下跪、见轿便拜的淳厚之风,解囊捐建以作谢仪。其左翼牌坊有联云:“安抚汉瑶,保障中华成一统;定威桂粤,融和百族庆团圆。”
梁镇南将军府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由明朝廷拨资建造,对梁镇南将军平定广西侯大狗部扰军的功绩以示褒奖。将军府一座五进,红墙黄瓦,圆脊圆臂,翘角飞檐,堂皇肃穆。将军府的门联记录了梁镇南将军的军功:“镇守铜陵鸿号著;南征藤峡虎贲威。”府内堂列戈矛剑戟,棒槌刀斧,盾板铜钯,还有梁将军当年练武的“石鸡”(练武石)。堂壁分列梁将军的功绩,图文并茂,令人仰慕。
古铜陵牌坊
古铜陵牌坊
古屋一瞥
村前晒场
古屋一角
开基始祖梁圣福
梁氏先祖原居山东省,尊梁广地为山东始祖。至五十九世梁康公迁夏阳邑延安陕山输㙟县。105世裔孙梁维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元末明初,珠玑巷34姓97户居民因胡妃事件大举南迁,梁姓族人从珠玑巷徙至新兴、肇庆、南海、新会、罗定等地。明嘉靖年间,罗定县潭井村梁圣福见地少人多,生活艰难,于是携堂明、官庆、堂养三个儿子迁至阳春县石望保交岗垌大门楼村交岗水寨居住,靠开塘养鱼和养鸭为生。鱼鸭同塘,鸭粪排落塘中为鱼虾饲料,塘鱼肥大。母鸭捕食塘中的田螺鱼虾,营养丰富,大多产双黄鸭蛋,时人争购梁圣福的塘鱼和双黄鸭蛋,梁圣福逐渐富裕起来了。其后代各成家立室,生儿育女,子孙繁衍,枝繁叶茂,至今已传21世了。
梁镇南将军府内屏风
梁镇南将军府内一瞥
梁镇南将军府内屏风
蛟交出水,将军出世
梁圣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都是农民,靠养鸭养鱼为生。传至第四代,出了个曾孙梁镇南,光大了交岗梁家的门楣。
梁镇南虽幼读经史诗书,但更崇尚武艺,喜欢舞刀弄枪,四处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在乡间颇有名气,初招入肇庆府铜陵县的千户所当守备。其时,铜陵县汉瑶杂处,情况复杂,械斗之事常有发生。但由于梁镇南武功超群,智慧过人,又能恩威兼施,保持了一方水土和人物平安,深受上司赏识。
明成化元年(1465),广西浔州(今桂平)大藤峡侯大狗作乱,纠集数万瑶、壮土民进犯广西柳州、浔州、梧州三府10多县,攻占了广西总督府梧州城,又分兵多路,先后攻陷肇庆、廉州、罗定、茂名、阳春、化州和湖南江华、宁远等府县,钳制浔州,致武宣水陆两道长期无法通行,使广西变成明朝廷失地。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广东按察使韩雍临朝听命,率领16万大军进入广西,对侯大狗乱军进行征剿。其时,梁镇南也应征参战。
梁镇南随征剿大军进入广西,直捣侯大狗营部,攻下324个营寨,剿平侯大狗部众3000多人。征剿告捷,皇上龙颜大悦。在是役中,梁镇南因智勇双全而战功卓著,为韩雍所器重,初任镇协,再升任梧州总兵,叙功时晋至“二品顶戴殿前虎贲将军”。明朝廷鉴于梁镇南卫国有功,于弘治年间(1488~1505)拨资在其家乡交岗村建造“梁镇南将军府”一座。对其祖父堂养例赠虎贲将军。伯父堂明恩赠修职郎。父亲世宽驰赠虎贲将军。其儿子玄白、鹏云均为礼部儒士。曾孙彰然御赐奏功旗令都督将军。梁家获此重大勋荣,门楣光大,子侄气壮心雄,于是大兴土木,数年间建起了气象恢宏的交岗村。
梁镇南将军的练武石
交岗村人的生活
交岗村周围有交岗垌、简村垌和深冲等大片肥田沃野,大多为交岗村人的租田,是交岗人的“谷仓”。靠收租过活的交岗人,享受地主的安闲生活。但是,世间的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交岗梁氏的兴衰亦如是。因其族人居功自傲,锋芒毕露,藐视他人,惹起很多是非,直至造成械斗,招来血腥之灾,致使家道中落,大多由地主变成贫民,被迫以耕田为活,或重操老祖宗梁圣福的旧业。虽然村中也有庠馆学校,也希望以诗书育人,直至民国年间都还有奋兴学校,希望百年奋兴,但再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梁将军了。仅剩下村中挂灯和炮会的习俗流传至今。
交岗村人对梁镇南将军的纪念活动是由衷的。将军府每年行春秋二祭,从不间断。春祭期间还有个远近闻名的炮会。梁镇南将军当年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村人夹道欢迎,在村边连放铁铳炮五发,以示热烈。其时正是农历二月初二日,嗣后,交岗梁族人于每年二月初二日开炮会,一直延续至今。是日,全体村民,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友人嘉宾和看客,集中到梁镇南将军府,大开筵席。酒足饭饱之后,一起到村前开阔地方开炮会。先是大放鞭炮,无数长串鞭炮展开、排满村前空地,摆满田野和村道。陆续点燃的鞭炮,响声震天,振聋发聩,硝烟漫天。鞭炮声过后,硝烟慢慢散去,但见地面一片殷红。田野红了,路面红了,屋顶红了,树杈也红了,甚至连水面也红了:都撒满了鞭炮纸的碎屑,有如满地落英。接着是一群年轻人甩鞭炮。人手一长串鞭炮,边走边挥舞,如龙腾虎跃,令人拍手叫好。炮会最精彩的节目是接花炮。开炮会前,先做好大小不同、高低不一的五个花篮(或称花灯),分别代表头炮、二炮、三炮、四炮、五炮。接炮(抢炮)开始,众人围拢放炮场,点炮手往铁铳里填满火药,再在顶上置一个藤箍。点燃铁铳炮,隆的一声巨响,藤箍飞上半空,接炮人一拥而上,争抢这个头炮,竞争十分激烈。如此这般,直至五炮烧完。抢到花炮者,被视为族中的佼佼者。确实也是,接花炮,今天被视为一项体育运动,既竞体力,又较机敏,承传梁镇南将军的尚武精神。五炮烧完,炮会结束。接着,就敲锣打鼓将花篮送到接炮手的村中,供在他的家里。至翌年酬炮,将花篮送回将军府,再举行新一轮的炮会。
挂灯的习俗在交岗也延续至今。当年添了男丁的家庭,要做一个花灯挂在梁镇南将军府,把将军府作为灯棚。交岗人挂灯的时间比他处长,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结束之日称圆灯,圆灯要宴请宾客,要请灯酒,非常热闹。
开炮会和挂灯是交岗人的习俗,也是交岗人无多仅有的文化生活。
撰文:刘裔清
摄影:陆海华 莫乐记
提供资料人:梁永清 梁启善 闲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