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故事丨消失的时代工艺,你还记得伶伶利利的大良梳篦吗?

顺德发布
+ 订阅

本文来源顺德区档案馆,由顺德发布微信小组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梳篦”,对新一代来说,可能会有点陌生,但在老一辈的顺德人心中,它却是鲜活的记忆。

犹能忆起孩提时,奶奶拿着梳篦梳头时那满足的表情,心里总有说不出的羡慕,今天,它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并不妨碍我们追寻它曾经辉煌的历史

梳篦小档案

有一种古时候专用的梳发工具:梳篦。人们使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魏晋时期。梳和篦都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但两者的功能却是大同小异。梳呈半月形,单边使用,齿较疏。篦是织竹夹木而成,呈“非”字形,齿密。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或梳成辫或髻时用篦。

重启时代记忆,细看大良梳篦业的兴衰史

根据《顺德二轻工业专志》的记载,梳篦业在清代已经十分兴盛,是顺德的传统产业。

梳篦有两种,栉大的叫“梳”,栉小而密的叫“篦”,“梳”主要用来整理头发,“篦”用来隔虱子(以前的小孩常常长虱子)。“梳”多用黄杨木制成,“篦”多选用沙白竹开料制成。

民国时期,梳篦是普罗大众的生活必需用品。然而梳篦制造的地方却不多,最兴盛是江苏常州,其次就是顺德大良了。

大良地区所出产的梳篦品质最佳,做工精致、细腻,远销海内外。 大良的梳篦店铺多集中于现华盖路一带,出名的有“仁和”、“羲和”、“仁利”、“杨开记”等。

(馆藏档号1-5-0257-0020 1948年3月10日顺德县梳箆业职业工会组织发起人名册)

大良梳篦业的发展和兴衰,可从馆藏档案中了解。

1948年3月,由龙桃等组织发起各乡共34人呈报县府发起成立顺德县梳篦业职业工会。

1948年4月1日,由仁和号等7商店的负责人员负责筹组顺德县梳箆业商业同业公会,并推举“仁和号”、“耀生号”、“仁利号”等7商店的负责人为筹备人员。同年9月,区党部派员指导顺德县梳篦业商业公会成立并选举理事。

(馆藏档号1-5-0257-0009 1948年4月1日,由仁和号等7商店的负责人员负责筹组顺德县梳箆业商业同业公会)

(馆藏档号1-5-0257-0011同年9月,区党部派员指导顺德县梳篦业商业公会成立并选举理事)

梳篦业最鼎盛的时候,仅仅大良一地从事这个行业的有3千多人,是当时大良当之无愧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商人用雕花纹、金漆装饰梳篦,用精致的盒子包装。游客到大良,大多都买些梳篦做为手信馈赠亲友。 然而,由于战乱,这一产业迅速衰落,到解放前夕,大良地区仅剩下13人名从业人员,而且还是半停半歇的状态。

解放后,顺德政府组织了36人的生产合作社,并培养了一批学徒。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79年,工人上千人,全县梳篦产量为97万只,这是解放后梳篦业最兴旺的时期。

到80年代,因为原材料大幅上涨,负责收购的省工艺进出公司的收购价一直维持现状,竹篦社生产一个亏一个,只好收缩生产规模,梳篦年产量逐年递减,一直维持到1983年,最终宣告停产。 曾经辉煌一时的顺德梳篦业,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编辑:佛山新闻网 李攀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关键词获取便民服务

天气 | 台风 | 公交 | 班车

路况 | 违章 | 停水 | 停电

公积金 | 社保 | 挂号

办证预约 | 出入境 | 快递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