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听交通路况广播的时候,许多人都能听到如“107国道原南头关至新安天桥路段车多缓行”“彩田路往梅林关方向交通压力较大”等实时播报。小南也经常被最近两年来深的小伙伴问道,“深圳这些关口是干啥的?”“啥是二线关呀?”“宝安和龙岗为啥叫关外呢?”“南头关就是南头收费站吧?”……
这些有关“二线关”的问题数量在今年1月达到了峰值。1月15日傍晚,“中国政府网”宣布了一个大新闻:国务院同意广东省“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这意味在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存在了36年的“特区管理线”(也即“二线”)成为历史。
对于来深者来说,“二线”是一道年代的分水岭——它既是“老深圳”们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进出特区所使用的“边防证”至今仍被珍藏;它也是“新深圳”们略有耳闻甚至闻所未闻的存在,望着如今仅存的“同乐关”,有关“二线”的历史仿佛难以追溯。
对于深圳经济特区来说,“二线”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走过36年的漫漫长路,它见证了深圳从边陲渔村到现代都市的巨变,成为特区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
烹上一杯新茶,煮上一壶好酒。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关“二线”的故事。
肩挑背扛筑“二线”
1980年,钟国华作为广东边防七支队的第一批新兵,来到了刚刚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最初我们住的是竹棚,就是用竹子编成墙,上面盖着油毡纸。如果赶上强台风,‘房顶’都会被掀开,雨就落到屋子里来。”时隔数十年,钟国华对最初的部队生活依然印象深刻。
两年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二线设防和管理方案意见的报告》,深圳特区管理线正式破土动工。“当时人们习惯性地把深港边境线称为‘一线’,所以相对应地将这条特区管理线称为‘二线’。”钟国华说。对于这条管理线被称为“二线”的原因,还有另一种说法——深圳特区管理线既是特区管理线,又是边境管理线,两线合一,称作“二线”。
钟国华回忆称,当时的特区既缺经费,又缺人力,因此负责“二线”布防工作的七支队就成为了建设主力之一,承担了“二线”近1/4的的道路工程。“为了按时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无论是普通士兵还是机关干部,七支队的每个人都要参加铺电缆、挖土方、搬石头等劳动。”他说,“午休期间,各连队的炊事班就在施工现场,就地挖炉搭灶、生火煮饭。”靠着最原始肩挑背扛、刀砍斧砸,3000多名支队官兵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二线”的道路铺设任务。
1985年,“深圳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到南头安乐村,全长84.6公里,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的“二线”,正式担负起“守卫”特区的使命。
一条“线”,两个“世界”
随着穿越二线的道路不断开通,入深公路与“二线”相交处形成“关口”也相继设立开来。
1994年,18岁的范强成为武警广东边防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的一名边防战士。在此后多年的部队生活中,范强曾在多个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以下简称“特检站”)值守,负责对进出经济特区人员、车辆进行检查。进出特区的行人与车辆需出示有效身份证件与“边防证”,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特区。
“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要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公安局办证三个程序。如果没有单位,还需要街道居委会审查,申请手续非常复杂。”范强说,“原来特区外有很多工厂,许多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想进特区的心情非常迫切,有的甚至冒着生命财产的风险,深更半夜爬上山坡,剪开‘二线’的铁丝网钻过去。”
“关内和关外就像是两个世界。”范强说,在特区中心的罗湖区,从深圳火车站一出来就能看到万宝路、人头马、渣打银行等国际品牌的巨大广告牌,东门步行街还有麦当劳、电影院,每天人来人往,非常繁华、热闹。而一路向东走出盐田关,则偏僻荒凉、杳无人烟。
范强称,甚至到了2000年,“关外”与“关内”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政策优惠、福利保障上,也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关内大家都开着小轿车,关外则都是摩托车。”他说,“差异最明显的还有房价,关外的房子每平米才千八百块钱都没人去买。”
据介绍,深圳最初共设立了南头、沙湾、布吉、盐田、白芒、背仔角6个检查站,1994至2003年间,相继增添了同乐、梅林、溪冲、蛇口4个分站。截至2013年,深圳经济特区共有8个主要关口、8个一般关口和位于蛇口的1个水上关口,以及24个耕作口。“因为宝安有工业区,所以像同乐、南头等检查站,每逢节假日人流非常大,要打开所有的检查通道。”范强称,就像“黄金周”去香港一样,特检站窗口外都是“打蛇饼”的状态。
来了,就是深圳人
罗湖出租车司机朱师傅来深圳已经20几年了,他更习惯于称如今的社区为“村”,将“村”内外的大街小巷熟记于心,是他向这片城区表达热爱的最直接、质朴的方式。
回想起最初来深的经历,朱师傅感慨颇深,“当时特区待遇好,我们都想来深圳务工。”他说,“但是想进特区不容易,又要办边防证,又要有暂住证,费了许多周折。”
尽管来深之路多坎坷,但朱师傅认为,深圳从来“不排外”。“来深圳之前,我也曾经去过其他城市打工,有的方言根本听不懂,与本地人始终有一层隔阂。”朱师傅说道,“偏偏深圳横着一条管理线,我看似排斥外地人,其实‘芯儿里’一点都不排外。至少,我从来深圳到现在,就没遇到过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大家虽然有着乡音,但都说普通话。”
“深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城市,是一个只要你肯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城市。”2000年,陈建伟南下深圳发展,从“南头关”进入特区,眼前包容、活跃的城市氛围,让初出茅庐的陈建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01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复,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特区一体化”正式拉开帷幕,深圳的发展迈入“大特区”时代。
现在,陈建伟也将住处从“关内”搬到了“关外”。“关外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都逐渐齐全,许多大型商超也选择落户关外,生活环境不比关内差。”
“深圳的城市宣传标语是‘来了就是深圳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贴切。”陈建伟说,虽然“二线”一度形成特区内外的物理阻隔,但却从未阻断奋斗者们的热情与梦想。“这里虽然高楼林立,但却始终低调务实、接地气。”他说。
你还记得边防证吗?
对于许多“老深圳”来说,“边防证”不仅是一张证件,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和故事。你还记得边防证吗?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那时候很多亲戚都在深圳,来深圳要办边防证,觉得好洋气。记得第一次从布吉入关,竟然很紧张,看着武警叔叔在前面一辆车一辆车的检查边防证,我捏着边防证的手心都在出汗。
——@bendanzz
那时没证过关真紧张,一下来从大厅拼命跑,车可不等你。
——@hua000117
想到有次春节一个人回深圳没带身份证,在宝安汽车站下的车,带了好多行李,打车走到南头关被赶下车,那个人多啊,总之我插队了还花了一个小时才过关。
——@yibaiyu
说起边防证,一脸都是泪。因为没有边防证一直在关外混,后来实行居住证进关,都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关内外差别很大。
——@xxxsssjjj
05年从关外进关内找同学,坐公交到南头要查边防,以为公交车会等,东西都没拿下去,结果一出来傻眼了,车跑了,好在福华总站那里给我放着。
——@andyloft
那年头,办通行证才能进关,可是通行证一般有效期只给办三个月的,还得有合理的理由,每次都陪着笑脸去找老家的户籍警签字。进关找了份工作,公司很好的话,给办暂住证,没有暂住证,拿着通行证是不能打工的。当时的暂住证也是个小本本,一年有效,到期要续签的。
——@一场戏
96年来深圳从布吉进关要去西乡,忘记拿边防证,结果打的士从坂田绕行到西乡,的士费搞了一百多,一个月的工资才五六百,心痛死了!
——@高级驾驶员陪驾
边防证,暂住证,关内必备,在当时和身份证一样重要。
——前面的路有你
那时候的边防证,对我不只是关内和关外的区别,还有安全和危险的含义,心里上觉得关外是危险的,关内是安全的。
——@蟹子猫猫
一不小心,曾经的经历居然成了历史。
——@sohyo
【撰文】胡百卉
【策划/统筹】吕冰冰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