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新城一路向东,搭乘地铁5号线到达鱼珠站,换乘13号线经3站就到了南海神庙。这个古代船客起航前祭祀祈福的场所,见证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驶”向世界的故事。
在鱼珠站下车,走到鱼珠码头转乘渡轮,20分钟后抵达长洲岛。这个只有9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黄埔军校的诞生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这里是广州市黄埔区。1984年,只有9.6平方公里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启建,成为最早的经济开发区之一,从此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
2015年,新的黄埔区挂牌成立,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重新回到一起,原来被割裂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功能“合二为一”,掀开了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广州的城市中心沿着珠江不断向东,黄埔区、广州经济开发区的职责和使命也在不断向前。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我们透过黄埔区、广州经济开放区看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嬗变。
改革与开放
GE又来了!
7月19日下午,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GE中国”)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签署合作备忘录。GE中国将在该区建立一个辐射中国及亚太区的海上风电运营和开发中心,负责海上风机本地化生产流程优化和改造,打造海上风电本地化运营数据中心、运维服务中心、供应链中心等。
其实,这并不是GE首次来到广州。去年,GE的另一个重要部门——GE医疗集团,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动工建设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将打造世界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创新特色园区,建设单克隆抗体类生物药品生产基地。同时,GE医疗还与区内的香雪制药公司合作建设首个用于TCRT细胞治疗的GE灵活工厂,与区内另一企业锐博生物公司合作打造亚洲最大的寡核酸原料药生产基地。
就在上周,总投资额460亿人民币的LG Display 8.5代OLED面板生产线项目正式落户黄埔。该生产线是国内首条8.5代OLED面板生产线,也是LG Display在韩国本土外建立的首条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
这条8.5代OLED面板生产线是LG Display继模组工厂、液晶生产线后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投建的第三个项目,三代技术扎堆聚集,LG Display对黄埔可谓情有独钟。
1984年,国务院特区办批准从原来的黄埔区中拿出9.6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4年后,虽然黄埔区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关系历经几次变迁,但其承担探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职责使命没有变。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终确定的规划范围,北面以横滘河为界,南至珠江和东江的交汇处,包括珠江中的大蚝洲岛,面积9.6平方公里。
“这里发展的每一步,都深深打上了开放的‘烙印’。”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广州世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智羽说。智羽1988年便到了当时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
正是在1988这一年,宝洁公司正式落户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当时全国化妆品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第一批海飞丝洗发水在建厂两个月后走下生产线。随后,海飞丝广告风靡全国。
去年,宝洁又继续加码,把代表未来的数字创新中心放在了黄埔。“我们近30年的发展历程和业务上取得的成绩都充分证明了宝洁选择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长期投资发展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宝洁全球副总裁仇中强说。
此时,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起“五区合一”的管理模式,统称为广州开发区。广州开发区与黄埔区实行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各有侧重的体制机制。
从为人所熟知的宝洁、安利、百事饮料,再到本田、西门子、LG等相继到来,开放一直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而从过去跨国企业把制造基地放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到现在宝洁、GE、LG巨头企业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布局,并且开始把更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创新中心、新兴产业板块放在这里,开发区的开放功能又有了新的内涵。争当广东“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尖兵,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当前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置身黄埔临港经济区,灼热的阳光下,珠江如银河落地波光粼粼,目所及处全是大轮船、集装箱、装载机、卸载机和各式各样的吊车、拖车。
这里的南海神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中外船舶出入海必经之路就是坐落着南海神庙的扶胥港;1745年端典的哥德堡号商帆船,满载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从黄埔古港出发。
时间指针拨至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跨国巨头们开启“中国时间”的第一站。40年后的今天,随着全面开放号角的吹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已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400家跨国公司投资创业,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70多家。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外资项目70家,增长66.7%,实际外资指标继续保持广州第一。
效率与质量
百济神州从签约到动工只用约半个月;爱丽思项目从拿地到动工,只用了2个月时间;金发科技从“打桩”到“投产”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卡斯马汽车系统项目自签约到动工仅用了3个月……这是企业家口口相传的“黄埔速度”、“黄埔效率”。
自2016年5月,肩负“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任务,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以来,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止。最近,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再提速37.5%,立项到施工仅需75个工作日。6月11日,该区提出的创建“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获得广东省批复。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要把企业建设项目审批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瞄准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在不破红线、不闯红灯的前提下,大胆削“繁”、治“拖”、破“堵”。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优的营商环境,放眼全国,一场制度创新的竞逐已然展开。
“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这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参与这场竞逐所提出的目标。“来了就办、一次搞掂”的审批服务、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以及政策兑现政策,如今已经成为在全国公认“叫得响”“含金量高”的改革创新品牌。
“高效”,一直是广州开发区的标签。1984年,在中央召开的沿海开放城市座谈会后,设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申请得到批准,当时中央决定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
当年4月26日,广州开发区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在越秀区流花路120号东方宾馆召开。
开发区的选点论证了好多次,曾经有人提出选在增城县的新塘,也有人提出在黄埔选一片地方。国务院特区办最终批准在属于原黄埔区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面以横滘河为界,南至珠江和东江的交汇处,包括珠江中的大蚝洲岛。
12月28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仅用了247天,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蓝图变为现实。那个时候,开发区管委会的临时办公楼还是租用的,就在临近新港码头的海员俱乐部。
曾任开发区筹备领导小组成员的一位领导在《建区创业起步回忆录》中谈到,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压力在于14个城市的开发区都在竞争,看谁搞得快些、好些。
最大的难点是新老体制、新老观念碰撞所产生的问题。开发区是涉外机构,一开始就按市场经济来运作。它就像一台新的机器,要与当时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接,如果按老体制来做,新的机器就没有动力,运作不了。
但是,改革就是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当时,安利想进驻广州开发区,但国家不允许直销企业进入中国,广州经济开发区最终冒着被处分的风险,硬着头皮让安利进了开发区。
“开拓、求实、效率、文明”,这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开始设立的区风。后来,这八个字再加上“廉洁”,形成了现在的“十字区风”。这种奋力攻克改革长征中的“娄山关”“腊子口”的精神,是当年开拓者们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现在得以延续。
今年,企业家之间口口相传的“黄埔速度”将再提速。6月11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创建“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获得批复。从时间、程序、成本上发力,擦亮效益、速度、服务的“金字招牌”,一场面向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正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展开。
外资与内资
7月19日晚,财富中文网与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广州又再次拥有了一家来自民营经济的世界500强——雪松控股。
对于不少人来说,雪松有点陌生。这家低调的企业,是扎根在黄埔的千亿级民营企业。
2015年以来,雪松控股集团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先后成立了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联华实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去年,雪松控股集团总部大楼在广州科学城动工。投资总额逾10亿元,将成为未来广州科学城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宝洁系列产品,广州开发区从外资企业起步,但是现在除了雪松控股成榜单“爆款”外,还有已经完成试验的亿航无人飞行器、景驰无人驾驶汽车,本土民营企业在这里也开始茁壮成长。
以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更多的“爆款产品”将有可能在生物医药领域产生。迈普医学的“睿膜”是全球首个生物3D打印人工硬脑膜产品,中国首个进入全球高端市场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在药物研发领域,锐博生物致力于钻研基因沉默技术,建立了国内首条寡核酸cGMP生产线……
再加上百济神州生物药项目、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相继破土动工;曾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冷泉港把总规模约1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落到该区;赛默飞投资的精准医疗客户体验中心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投入运营……
“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这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赋予经济开发区的职责使命,如今“窗口”的作用得到深化,向外资与内资的全面开放成为广州开发区新的使命。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提出:继续抓住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布局芯片、5G、无人驾驶、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同时,高标准推动5个价值创新园区建设,培育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撑起广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片天。
在创建之初,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特别强调要先进技术、新技术,后来干脆把“经济开发区”的名称改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多了“技术”两个字,已经预示了未来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也让今天所强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了历史的积累。
【记者】陈思勤 余秋亮 黄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