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市民身体健康,助推佛山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顺德区将进一步管好食品安全关。20日,记者从顺德区食安办获悉,近日全区布置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其中将通过扩展“互联网+”技术、强化农用农产品源头管理等措施,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用“互联网+”管好20家农贸市场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的顺德,现有农贸市场(含超市)总数超过180个,全区经营食用农产品的固定个体经营户超8000户,顺德市民每天食用的农产品,60%以上都是从外地引进,原来的监管方式,已经不足以全面应对日渐增长的监管群体。
去年,顺德区政府在大良街道启动“食品消费安全暨电子支付+检测追溯+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项目,这是全国首创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检测、支付、食品安全保险“一条龙”服务,对食品安全监管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它汇集了食药监局、中国邮政、保险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帮助消费者解决农产品信息追溯、手机二维码便捷支付、问题农产品理赔三大问题,也不会增加商家的成本。
“今年将在20家农贸市场推广开展‘电子支付+检测追溯+责任保险’工作,对40家农贸市场开展快速检测,督促批发市场落实管理责任。”顺德区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顺德将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适用范围,例如建立顺德区重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追溯范围包括食用植物油、肉制品、白酒、食品添加剂、大米、桶装水等生产企业。完善食品小作坊全链条信息化监管。强化食品生产审查许可,加强获证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开展酒类产品、茶叶、小作坊等重点食品的专项整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同时,全区还将在区教育局直管学校食堂推广应用“互联网+社会共治”模式。加大网络订餐平台和入网经营者监管力度,提高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持证率、公示率。
把好食用农产品“入市”关
在20家农贸市场推广开展“电子支付+检测追溯+责任保险”工作,对40家农贸市场开展快速检,只是将“事中监管”做得更细致。如果农产品源头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将会加大“事中监管”成本,为此顺德区政府提出将加强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把好食用农产品“入市”关。
顺德区食安办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例如引导粮食企业加强粮食质量检测,做好政策性用粮储存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防重金属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顺德将力推这些小细节。 “推进农业、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工作,首先落实农药、 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主体责任,推行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实施农药经营许可、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兽用处方药管理等制度。推行病虫害、动物疫病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推动政府、企业共同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该负责人指出,全区将开展农药、禁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瘦肉精”、农资打假、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集中治理农兽药残留超标突出问题。并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水产品生产环节与市场流通环节管理衔接机制。
其他重点监管指标
落实“放管服”行动,依法依规推进小餐饮经营许可“申请人承诺制”或备案制。
深入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餐饮单位“明厨亮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全年新增40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A级单位。全区“明厨亮灶”餐饮单位占持证餐饮单位 80%。
新增不少于1家市级或以上"放心肉菜示范超市"。规范非经营性场所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引导定点配送单位提级升A。
建立并实施日常检查、“双随机”抽查、委托第三方检查和企业自查的“四维检查”制度,曝光违法违规企业,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
逐步建立完整的食品企业和监管责任分布图,确保日常监管责任和日常检查信息的公开公示,落实“痕迹化”等监管要求。
【记者】尹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