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整开平市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控制畜禽养殖总量,规范畜禽养殖行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建设,推动开平市畜禽养殖业向环保型农业发展,促进区域环境质量,开平市于6月26日正式出台《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
两个规划,三个转变
《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依照广东省和江门市畜牧业调整要求,立足开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畜牧产业优势,提出“控量提质增效、绿色生态优先、突出养殖特色”的发展思路,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畜牧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调整,分成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6-2020年)初步实现生态畜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态化发展。第二阶段(2021-2025年)最终实现环境友好、模式稳定、生产清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
经开平市农业局与环保局沟通协调后,对《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两个规划数据进行协调衔接,在全市的层面上进行统筹,农业发展服从环保要求。从开平市畜牧产业现状、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入手,在结合畜禽养殖环境有效承载力以及“三区”划定的基础上,对开平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养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工程、配套体系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划。围绕建成规模集聚、生态循环、安全高效的养殖产业体系,实现开平畜牧发展的三个转变:即实现畜牧业由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外延型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内涵型转变、由以发展牲畜头数为主的数量型向经济效益较高的质量型转变、由以生产、出售初级产品为主的原料型向精、深加工能力较高的加工增值型转变。
四大区域,五项指标
《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模型对开平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至2025年,非禁养区地表水体对畜禽养殖源的允许排放量为COD为2.77万吨、氨氮882.64吨、总氮1591.12吨、总磷329.86吨。同时《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根据开平市水环境容量及结合开平市非禁养区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情景,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80%条件下,开平市理论生态适宜承载力为90.4万头生猪当量,理论生态警戒承载力为103万头生猪当量。
在控制养殖规模总量的基础上,《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对生猪、“三鸟”、草食动物三大产业发展作出科学合理规划,并根据各镇(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划定重点发展区域,形成“四大发展区域”的空间布局:即畜禽产品综合服务与物流区、北部生态养殖区、中部现代养殖区、南部特色养殖区,在有效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养殖布局科学化:月山、水口、赤坎等镇,是开平市未来工业、城镇化或旅游业重点发展的区域;金鸡、赤水和沙塘等镇重点发展肉鸡和蛋鸡。另外,《规划》还根据“三区”划定,将长沙街道、三埠街道、大沙镇和翠山湖新区均列为禁养区。通过《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的实施,全市畜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畜禽优良品种覆盖率、主要疫病免疫率、产地检疫率、废弃物资源利用率、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水平等五项指标进一步提高。
六大体系,七项工程
《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开平市近三年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大力削减畜禽养殖总量;加快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减少化肥施用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提出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骨干工程,包括畜禽良种繁育工程、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工程、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工程、畜禽屠宰提升工程、畜产品加工优化工程、畜牧冷链物流配套工程、畜牧休闲旅游拓展工程等。另外,全市将完善畜牧防疫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科学技术支撑体系、畜牧信息服务体系和畜牧队伍建设体系等六大配套体系,强力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开平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开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通过对全市畜牧业进行“减存量、控增量、提质量”的三步走,控制养殖规模总量,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开平市地表水农业污染源,成为开平市河长制工作重要抓手,必将有效促进开平市江河塘库水质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