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有人送药、下雨有人送伞,团结年轻人的长租公寓为啥不受待见?

南方探针
+ 订阅

又到了公寓租赁旺季了,但在广州天河棠下某公寓做店长的程先生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到期退租的比签约的要多不少,现在还有二十多间房空着,他都担心完不成公司任务了!

这还是一家以做社群文化出名的公司的连锁公寓,对着那些坚决退租的租户,程店长纳闷了,为什么社群文化留不住人?

社群文化成了长租公寓的招牌

45岁以上不租,带孩子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YOU+国际青年社区创立之初,就给租客划定了“三不租”的入住门槛。

“我们想要一种年轻的文化。” 广州YOU+国际青年社区凤凰新村店店长黄善鹏向记者解释,设置入住标准能帮助他们筛选客户,保证社群的质量。

2012年创立的YOU+国际青年社区是长租公寓行业的先行者,此后,万科泊寓、魔方公寓、龙湖冠寓等同类型的品牌纷纷抢滩市场。开发商改变传统的公寓样式,运用各种时尚元素、装修风格,打出情怀牌,吸引对社交有渴望的千禧一代。

长租公寓的兴起激活了社群文化的因子。共居于同一大楼的白领和自由职业租客,在陌生的大都市里找到了大家庭的感觉。公共空间盘活放大,线下集体性文娱活动充实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也成为公寓吸引租客的重要手段。

“这里是一个足不出户,就可以结交朋友和彼此分享的好居所。”住在泊寓广州中山八路店的美国人David格外钟爱生活于此的人际氛围。

凌晨两点,泊寓广州中山八路店的大厅有着比白天更充沛的活力。

泊寓广州中山八路店外的涂鸦墙,由住户创作。

这是一个属于世界杯狂欢的夜晚,法国对阵克罗地亚的决赛正在激烈进行。十四个租客熙熙攘攘地围在投影幕布前,蹲地上的,坐沙发的,或倚靠墙站着。薯片、啤酒、水果和各种零食稀稀拉拉地摆放在茶几上,大家边看球,边互相交换自己对球员和球队表现的看法。

这样的集体活动,不仅见于世界杯观球,在租户胡小偎的印象中,他们还玩过狼人杀、打桌球、桌游、王者联盟比赛、户外烧烤。租客内部之间还组建起篮球群、IT群等兴趣小组,“好玩”是租客接受采访时提及频率最高的字眼。

作为一名在泊寓居住过两年的住户,胡小偎被这里的人情味触动了。每住进来一个新住户,都能受到群友们的热烈欢迎。生病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一个人太过孤独,会有其他邻居过来照料,甚至帮忙买药。有时候女生下班太晚,不敢独自从地铁回公寓,经常会有热心住户接送。遇上下雨没带伞,只需在群里头呼叫也能立即收到回应。

她对记者说,各行各业的人融洽地一起生活,自己变得更开朗,体验到了一种家的幸福感。

同样拥有这种感觉的还有YOU+国际青年公寓的老住户蔡申。从外地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广州本地工作。学生身份转化,生活形态也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蔡申把公寓集体性生活视为二者之间的过渡衔接,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公寓安排有专门的活动运营人员,每个星期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夜跑、聚餐、野营、踢球,都可看到蔡申积极参与其中的身影。与在外边居住人们互不理睬的状况不同,“这里的人会过来热心搭话,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让你不会那么拘谨和尴尬。” 他说,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忙的地方,其他人都会尽力帮助。

“空巢青年”有了家友

YOU+国际青年公社广州凤凰新村店一楼景象

走进位于广州市凤凰新村的YOU+国际青年社区,顿时让人浮现美剧《老友记》和《生活大爆炸》的拍摄场地。一排书架正对入口大门,上边摆放有《北平无战事》、《看见》等畅销书,营造出一股文艺气息。供聚餐和聊天用的沙发、圆桌占据一楼大厅的大半空间,红砖装饰墙上挂着一幅白色幕布,放映住户挑选的影片和综艺节目。世界杯期间,这块活动区域还是观球娱乐的场所,巴西队的黄色球衣、32支参赛国国旗、吉祥物扎比瓦卡、比赛结果公示牌等世界杯元素点缀其间。

这家自称“现实版爱情公寓”的房屋租赁企业,正是依靠这些增值服务来满足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向往和精神需求。

“很多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些有关内心情怀的东西,需要商家去引导和挖掘。”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冷淡,网络虚拟社交占据日常交流的主体,YOU+国际青年社区的创始人刘洋从中嗅到了商机,打开面向千禧一代“空巢青年”的租赁市场。

近年来,长租公寓市场不断升温,长租公寓的租期一般为半年或一年,充足的时间为社群文化营造提供了可行性。社群模式因其线下公共空间的广泛参与,还被视为化解“空巢青年”群体性社交孤立的良方。

YOU+国际青年公社广州凤凰新村店一楼景象

记者浏览各大集中式长租品牌网站发现,社群文化建设的内容均有单独的板块加以展示,并列出各种娱乐活动项目。企业试图通过此类活动,来加强租客之间的紧密互动和归属感。为此,YOU+国际青年公寓还把所有住户唤作“家友”,赋予彼此家人和朋友的双重角色。

城市共享生活平台共享际创始人毛大庆曾表示,精神为王的时代到来,意味着人对于精神满足的追求将占据主流。社群思维是这个时代最高段位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没有之一。

魔方公寓公关主管廖丽萍对记者说,推出社群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抓住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借此提升住客的入住体验和品牌粘性。

泊寓广州中山八路店店员陈晨告诉记者,集体社群生活带来了两个层面的效果,既降低了退租率,还能借助现有住户的传播吸引到更多客源。

David便是两个月前冲着好友的介绍搬进来的。他觉得,过上分享式的公寓生活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体验,作为大家庭的一员,他希望能花更多的时间去结识周边兴趣相投的朋友。

一场乌托邦的实验?

资源互利也纳入社群文化建设,成为其中吸睛的一部分。

YOU+国际青年社区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集体社区可以实现不同职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如果有人有合作需求的话会找到你,在同一个社区里面会更好地帮助你的业务开展,以及工作上的资源交换。”

不过也有住户质疑,人群的不同身份背景容易造成沟通交流的障碍,即便形成有效的互动,但由于租户的流动性大,也会削弱社群本身成熟程度,不足以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社群文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选择目标社群、如何准确把握目标社群的偏好和社群文化需求特征,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空间设施和服务。”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给记者分析说。

记者注意到,和公寓的高租金相比,社群文化的增值服务似乎无法支撑起它的性价比。

目前广州市场上的长租公寓,根据房屋所在地段,其租赁价格会稍有差异,大都在每月2000元至3000元之间浮动。价格限制了客源市场,凤凰房产一项针对年轻租客的长租公寓偏好调查显示,在客户、过往客户和潜在客户眼中,“装修精美”以35.08%的占比位列第一,“无需缴纳中介费”则位列第二,占22.29%,而“社群活动”则位列第三。

“愿意为这种氛围买单的仍旧是少数。”一位知乎网友直指,高租金高情怀租房模式的市场不会太大。

一位坚持要从公寓搬走的姑娘给记者看了她一个月的费用:除了2042的租金,还有458元电费,51元水电公摊,30元水费,150元公共设施及服务费。“对于我那只有不到十个平方的房子来说,这样的价格实在太贵了!而且他们所谓的社群文化并没有宣传的那样好!”她介绍,由于住户基本上是以上班族白领为主,平常时间大家很少见面,回来时都累得只想睡觉,有什么心情参加活动呢?除了去大厅蹭一下WIFI外,其它公共设施很少用,而且管理员都是小年轻,根本组织不了什么像样的活动,物业管理水平也不行,居住体验很不好。

公寓本身的居住体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群文化带来的好感。在某连锁公寓的微信群里,不少住户抱怨,公寓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房间隔音效果差,空间特别逼仄等等,指责社区公约形同虚设。而在知乎热榜上,对某知名公寓品牌入住体验的吐槽一直居高不下,网友直呼要“多解决些问题,少谈点文化!”

共居模式目前在国外也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其中享有较大市场声誉的有房产交易初创企业Open Door、联合居住初创公司 Common、公寓租赁品牌 WeLive和Urby。通过色彩丰富的建筑美学设计,修建游泳池、篮球场、健身房、会客厅等齐全的配套设施,迎合年轻住户的兴趣点。

刘洪玉认为,国内长租公寓社群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探索,有鉴于需求潜力巨大,需要相关业者把眼光放长远,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满足青年人的发展需求。

【图文】项仙君

【实习生】杨柳

【校对】冯志坚

编辑 董晨晨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