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作为广东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名扬海内外。然而这两天,“五邑第一高碉楼却不在开平,而藏身在台山乡村”的消息让很多人颇感意外。根据统计,台山现存碉楼超过2500幢,不乏一些独一无二,或有响亮头衔的“佼佼者”。台山除了“五邑第一高碉楼”,还有一座“水上碉楼”也可谓独一无二,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去见识下!
01
独一无二的水中碉楼
来源:网络百度(感谢网友精彩航拍)
寻迹
经过四处打听,这座“水上碉楼”位于台山市白沙镇陈坑水库,真名叫做“光耀楼”。据介绍,光耀楼建于1921年左右,原来碉楼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村庄。随着当地村民逐渐移民,当地在此修建了陈坑水库。
彭伟宗 摄
身世
90多年前建成,50多年前被淹
彭伟宗 摄
对这座碉楼的历史,台山市白沙镇60多岁的黄伟生有一点印象。据他回忆,这座碉楼是在1958年的时候被淹没在水里的,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很多白沙镇的人都参与修建了陈坑水库(当时叫马石水库),修好之后,陈坑水库的库区淹没了部分村庄。
丰水期的时候,碉楼下面两层被水淹没,看起来就像是浮在水面。彭伟宗摄
到现在为止,这座碉楼已经淹没在水中有50多年了。在丰水期的时候,碉楼下面两层被水淹没,看起来就像是浮在水面;在枯水期的时候,地面露出,长满了青草,碉楼看起来又像在地面上。
枯水期的时候,地面露出长满了青草,碉楼完整展示出来。彭伟宗摄
现状
主人旅居美国,碉楼无人认领
彭伟宗 摄
根据白沙镇政府的记载,“光耀楼”又叫做“宗正楼”,修建于1921年。在碉楼的旁边,曾经有四间两层的青砖水泥平房,是当时由宗正、华正、炳正三个堂兄弟联合起来修建的,名字叫“潮洞新村”,在这几栋平房的旁边,另外修建了一间“宗正楼”,就是这座碉楼,用来保卫“潮洞新村”。
彭伟宗 摄
修建碉楼的这几位堂兄弟本来就在美国打工,修建期间曾经陆续回来,但自从这几栋建筑修好以后都没怎么回来住,一直是他们的后人住在这里,真正的主人则一直旅居美国。
彭伟宗 摄
在陈坑水库修好以后,碉楼的主人先是迁移到旁边的村子里,后来就都陆续出国了。直到现在,碉楼的主人仍然没有找到,附近村子里也没有人认领这座碉楼。
如今,这座碉楼已成为驴友骑行目的地,更有不少摄像师专程前往拍摄。
“光耀楼”摄影欣赏
一座古色古香的碉楼矗立在水中,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水草和小竹排,偶尔有人撑着小竹排,那景致无不令人神往!
丰水期的水中碉楼。 彭伟宗摄
根据枯水期的照片显示,水下还有一层,所以这座碉楼其实一共有四层,其中水上三层,水下一层。在碉楼的顶部,有两层高的瞭望楼,四角又有尖顶的瞭望亭,看起来结构非常独特,远远望去,伴随着水中的倒影,这座碉楼显得格外迷人。
枯水期碉楼的另一番景象。 彭伟宗摄
夜幕下的水中碉楼,如幻似真……素雅而神秘。
水中碉楼夜色。彭伟宗摄
02
五邑地区最高的碉楼
福临碉楼位于江门台山市四九镇玄潭村委会福临村,楼高10层,比“开平第一楼”瑞石楼还要高出一层,为五邑地区中最高碉楼。
福临碉楼始建于1922年,建成已有96年历史,历经近百年风雨,至今仍担负着当初守护村落的使命。
从外观上来看,碉楼的底部为庭院式,前面的空地上种满了蔬菜,在绿树丛的掩映下,更显得气势恢宏。
整座碉楼楼高10层,气魄逼人。其中1层到7层为居住层,8层为回形凉台,9层则是一个过渡层,顶层建了一个圆顶攒尖的凉亭,建顶上端的门栏上写着“福临碉楼”。居住层每层都设有一个左右对称的窗口,14个窗口上均有拱券设计,有的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已被磨损掉。
福临碉楼为什么建得这么高?据悉,上世纪初,当年,盗贼四起,为了防止盗贼和土匪,碉楼都有用作防敌反盗的的功能,当土匪来袭时,警报鸣响,人们就从自己的老屋中躲入碉楼中的房间里渡过难关,而建筑越高越利于防敌。
当年,为修建福临碉楼,村民筹资捐款共得5万美金,全村的村民都出了一份钱,但是主要的资金是华侨捐款。村民团结一气,才修建了如此气势恢宏的碉楼。
据了解,碉楼都是华侨从外国运回来的水泥建造的,碉楼内部室内却依然保持凉爽通风,这与碉楼的巧妙设计有着莫大的关系。
楼梯扶手也因年久失修而被侵蚀,只剩空荡荡的台阶。沿着台阶往上走,从2楼起每层都有4间住房,呈一字形排开。
60年代修建塘田水坝时工人也在这里暂住过每间房门口都留下了毛笔娟秀的字体,依稀可见“女宿舍:刘少玲、李少苗”……房间门口标明住宿者的单位、姓名等信息。通过虚掩的门,曾经给下乡知青做过4人宿舍。
1948年后,福临碉楼曾做过塘田小学,供福临村里的适龄儿童上学,两年后取消办学。“文革”时期福临碉楼也曾做过村民和生产队的会议室。碉楼是江门台山华侨建筑当中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足以让世人对江门台山的碉楼兴致盎然。
碉楼是村落守卫者,在洋楼众多的村庄里,必定有碉楼的守望,维护整个村落的和平安定。他们仿造西方建筑的形式建造了坚固的碉楼,守卫他们的村庄免受强盗的袭击。
福临碉楼第八层的回形瞭望台,作为防御之用。登上10楼顶层,村中全貌和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塘田水库及田野之美也一望无余。
03
风格各异的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宣传片
相比上千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建筑文化遗产,从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开平碉楼承载了本地乡土建筑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乡土建筑中最“洋气”的典型,是集防卫、居住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根据文献记载,开平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现存有1833座,分布在开平各乡村之间。在这众多风格各异的碉楼中,哪些又是超群绝伦的特色建筑呢?
01
瑞石楼(建于1923年)
瑞石楼,堪称“开平第一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现今坐落在开平市蚬冈镇锦江里村。
瑞石楼楼高九层,占地九十二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非常。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显得灵活多变。楼的顶部有三层亭阁,凸现西方建筑独特风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庭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感。
02
风采堂(建于1914年)
风采堂,又名名贤余忠襄公祠,省级保护文物,位于开平市风采中学内,因为校内有风采堂,所以风采中学堪称“开平最华丽精致的学堂”。
风采堂始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民国3年(1914年)竣工,是开平、台山两地余姓族人纪念他们的祖先余靖而修建的,由风采堂和风采楼两个主体建筑物组成,拥有三进六院十五厅堂,总面积5364平方米。它的结构形式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筑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瑰丽宏伟,在侨乡建筑里独具一格。风采堂从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间为祠堂,东西两翼为学校,现为开平风采中学。
03
适庐(建于1924年)
适庐,建于1924年,位于开平市百合镇虾边村。是现存最典型的三合土碉楼,墙身土黄色,碉楼上部是欧洲城堡式,四角有向外突出的燕子窝。三合土碉楼是用红泥、石灰加上糖或糯米等搅拌后逐层锤夯而成,墙身一般有一尺多厚,其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媲美,而且室内比水泥造的房子阴凉。因此适庐也堪称开平"三合土"碉楼的代表作。
据说,楼主关以文是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的会长,适楼是商讨农会事务、开展党地下活动的场所。
04
宝树楼(建于1921年)
宝树楼,座落在塘口镇的潭溪墟(开平立园侧),建于1921年,是目前开平不多见的拜占庭老宅,那尖塔为拜占庭风格的象征,宝树楼建筑风格独特,楼内楼外都保存完好,让人看之有惊艳的感觉。现为潭溪学校,去宝树楼的路十分好找,就在立园大门口停车场左侧一条小道进村,远远就能望见美丽的宝树楼。
05
中坚楼(建于1918年)
中坚楼在开平有着“机器人楼”之称,外形奇特古怪,甚至有些滑稽,远观酷似一个机器人,有眼睛,有嘴,故有“机器人碉楼”之称。仔细观察,会发现T形与长方形的枪眼遍布楼体。当然也有人觉得它像个日本兵似地站在公路边,不为别的,只为那醒目的一轮红雕面。中坚楼建楼较早,由此可见当时开平人民的审美观念十分前卫。
06
赤水红楼(建于1933年)
开平有两座“红楼”,一是开平一中的百年校楼,二就是赤水红楼。赤水红楼其实非常浪漫,它位于开平市赤水镇旗尾旗胜里,分为东西两座独立建筑。红楼的大院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其中每座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工程师周明重参考了广州东山的洋楼样式,于开平市赤水镇旗尾旗胜里,落成两座气势磅礴的红色建筑。外部为红砖绿瓦,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地拔起,当年因墙体以红砖砌筑,为当地少见,并且在工程竣工时,全部建筑材料只剩下四块红砖,精雕细琢,令人称奇,成为一时佳话。于是,后人称它们为——红楼!
07
日昇楼与翼云楼(建于1926年)
日昇楼与翼云楼相并,拍出来的照片多次误导外国人,他们均以为这里是英国的古堡,但其实这是中国广东省开平市赤水镇的碉楼。日昇楼与翼云楼位于赤水镇大同村村口,始建于1926年,属于私人建造用于防匪、居住碉楼。两楼并排而立、相互依偎,数十载风雨侵蚀使之留下斑斑痕迹。
当时,赤水一带土匪横行,打家劫舍。大同村居住着二三十户富裕的美、加侨眷,于是,这里便成了土匪们的作案目标。1926年,为了防范匪患,侨居国外的司徒昌伦先生在家乡大同村靠近门楼的司徒氏宗祠旁,修建了一座碉楼,取名“日升楼”。该楼高6层,楼身为方形,天台上的楼顶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圆形拱顶,犹如一轮初升的红日。旁边5层的“翼云楼”和另一栋碉楼同样为西欧古典建筑风格,楼顶均建有塔形顶。3座碉楼错落而立,相依相偎,相映成趣。
08
性如别墅·六也居庐(建于1930年)
性如别墅和六也居庐,也是相并而立的两座居庐,它们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五堡大同里,因为造型酷似并联而立在田野中,因此被群众称之为“父子楼”。是由旅美乡亲谭华强于1930年回国兴建的。联体楼的右楼名为“性如别墅”,是谭华强为纪念父亲谭性如养育之恩而建的;左楼名叫“六也居庐”,是建给他的妻子黄玉銮居住的。“父子楼”建成后,因为外形精致独特,被誉为“赤坎江南第一楼”。
09
毓培别墅(建于1936年)
毓培别墅位于开平立园景区内,建于1936年,是立园园主为爱妻谭玉英所建,别墅为园主谢维立乳名命名。毓培别墅楼高实为五层,但从正面看又似四层,四层楼分别为仿中国古式、日本寝式、意大利藏式、罗马宫式。
10
六座居庐(建于上世纪20年代)
开平有很多居庐和碉楼尚未开发,但却因此而拥有质朴的美丽,位于赤坎镇中兴里的六座居庐便是。
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兴旅馆”就是来自赤坎上龙的移民的落脚点,所以他们在赤坎的洋楼村就叫“中兴里”,这村子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六座居庐,整齐地排成一列,立于水边,非常养眼。
11
铭石楼(建于1925年)
铭石楼,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建于1925年,楼高6层。楼顶的燕子窝很有特色,楼里楼外风景很好。屋外阳光直射下稻田分外翠绿,与错落分布的碉楼构成一副优美的田园画幅。
铭石楼楼主方润文早年在美国谋生,经营过餐馆,后以“其昌隆”杂货铺发家,成为本地首富,后回家乡兴建了铭石楼。2010年,姜文来开平拍摄《让子弹飞》相中了铭石楼,将其作为剧中黄四狼的家,此后,铭石楼一炮而红,成为开平影视碉楼的代表之作。
12
司徒氏图书馆(建于1926年)
赤坎古镇之所以传奇,两大家族功不可没,有意思的是,两大家族分别在赤坎上埠和下埠建起了图书馆,作为赤坎古镇的文化建筑之象征。
司徒族图书馆建于1926年,该馆兴建发起人为旅美国 、加拿大华侨和在乡之文化教育界人士,目的是广开民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图书馆建成后,旅加司徒氏华侨献资,在楼顶增建一座大钟楼,此钟是波士顿名牌产品。司徒氏图书馆是赤坎古镇最早建成的图书馆,其后三年,关氏家族也在赤坎上埠建起了关氏图书馆。
13
关氏图书馆(建于1929年)
作为赤坎古镇的两大家族,司徒氏图书馆建成后,关族人也在两年后呼吁族人海内外筹款,终于在1929年于赤坎上埠建起了关氏图书馆,与司徒氏相比,关氏图书馆建得更大更宽,选地更好,更是使用了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图书馆建成后,更是在楼顶盖建钟楼,这座来自德国的大钟将与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来自美国的大钟同时而鸣,争相报时。
14
赤坎欧陆风情街骑楼群(建于上世纪20年代)
赤坎欧陆风情街以一整排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而闻名,这条近400米长的商铺式楼房,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于上世纪20年代,由早年移民欧洲和美洲等地的赤坎华侨,从国外带回建筑图纸,融合开平本地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建成的。而今,完好保留的赤坎欧陆风情街已成为赤坎古镇不可不看的一道亮丽风景。
15
晚香亭(建于1936年)
晚香亭,是当年园主谢维立为爱妻建造的一座桥亭,亭高两层,南北相跨,琉璃瓦顶,石米墙身,桥两侧为东西向,更请来晚清书法家吴道熔先生为亭提书“晚香亭”,并将“晚”字书写成既可读“晚”又可读“晓”的字样:旭日东升时为晓香亭,夕阳西下时为晚香亭。意景相融,令人叫绝。
16
迎龙楼(建于1522年)
说到开平特色碉楼,当然不可缺开平最早的碉楼——迎龙楼。
迎龙楼坐落在开平市赤坎镇三门里村,是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为关氏家族所建。迎龙楼建于明朝正统年间,至今已经四百多年的历史,三门里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不时地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关氏十七世祖关圣徒夫妇献出家庭积蓄,建起了迎龙楼。
17
跃龙楼(建筑日期不详)
这所位于百合镇的碉楼,资料不详,为什么还要摆上来?因为太宏观啦,它宏观、大气、关键还是保存完好。跃龙楼楼高六层,窗子开得较小,周边也没有雕饰,而楼顶却有着六座圆弧状类似现代阳台的边楼,显示着主人小心翼翼却又按奈不住的品位追求。
18
边筹筑楼(建于1903年)
这座开平的“比萨斜塔”名叫“边筹筑楼”,是开平众多独具特色的碉楼之一。边筹筑楼旁边是一块很大的池塘,碉楼斜斜的身躯倒影在池水中,每个游人都赞叹不已、令人拍案叫绝!
碉楼这么美,不来看看就可惜了,
赶紧给朋友看看吧!
来源:江门旅游、台山旅游、市旅游协会/图(子牙显灵、九宫里、四九政府网等)、碉楼故事
责任编辑:林育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