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这项国家级非遗即将后继乏人,74岁老人依然在坚持不懈!

台山发布
+ 订阅

在台山,

有一位老人家——赵汝潜

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浮石飘色代表性传承人

74岁高龄的他,

如今依然舍不得放下最爱的飘色,

放不下对飘色的传承。

今日,

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感受台山飘色的文化与魅力。

走近

斗山浮石飘色

▲石飘色中的色仔(女)活灵活现

红装穆桂英,威风凛凛;白袍赵子龙,威猛帅气;青装花木兰,踌躇满志;黄裙仙姬,惆怅哀怨……这些,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人物,也是浮石飘色中活灵活现的色仔(女)。

浮石飘色是扛抬式的民间造型综合艺术。三月初三一直是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的大日子。这一天,“北帝菩萨”巡游降福,飘色队伍就紧跟其后,浩浩荡荡地在村中小巷游走,甚是壮观。

时至今日,浮石飘色活动仍在继续,声名远播。2000年,浮石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飘色)之乡”。2008年6月,浮石飘色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浮石飘色的第五代传人赵汝潜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跟着老艺人学技术 一生钟爱飘色

“这里就是浮石飘色的‘根据地’,琳琅戏剧社,请进!”跟随赵汝潜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一间青砖灰瓦的乡村建筑。“根据地”面积不大,略显简陋,却整齐地摆满了有关“飘色”的道具,如色柜、色梗、色袍……一应俱全,俨然是一座浮石飘色的博物馆。

相传,浮石飘色来源于我国北方。明末清初时期,浮石村的举人赴京会考,在当地庙会看到“高跷”表演。受其启发,掌握其中奥妙后,举人将技术带回村中,结合本地的民风民情加以改良,渐渐形成了如今的浮石飘色。光绪十四年,也就是1888年,浮石族谱就有了飘色的正式记载,成为村中“北帝菩萨”巡游中的必备节目。

“文革前,我们村办过三次飘色巡游,人民公社成立时一次,大跃进时一次,还有一次就是1962年的庆典活动。后来,由于文革期间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飘色活动停了下来。”说起浮石飘色近些年的情况,赵汝潜如数家珍。

他说,虽然自己在1966年参加了民浮石东大队团支部组织的宣传队(现琳琅戏剧社的前身),但飘色活动举办的次数不多,村中了解飘色技艺的人也很少。那时,村中只有老前辈赵善平家中(后移居美国)私藏有飘色的色梗。

“1978年,我开始跟赵善平学做色梗,并一起重新筹建飘色队,从此与飘色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赵汝潜说,当时筹建飘色队可谓从零开始,因为相关的物品都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而且没有相关资料参考,只能依靠飘色老前辈的记忆,慢慢地探索。

“一台浮石飘色重量约150公斤,由色柜、色梗、色仔(女)、色袍多个部分组成,制作非常讲究。”如今,赵汝潜对飘色的结构与制作烂熟于心。

他告诉记者,飘色的色柜长0.9米、宽0.6米、高0.7米,四面绘有历史人物故事的彩色图画,前后各开两个孔洞,用于穿杠,4人抬起。

“所谓色梗,就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细钢枝,长约2米,安装在色柜上,用以支撑飘色人物,即色仔(女)。做色梗的钢枝很讲究,太硬了没有弹力,飘色就不能‘飘’起来,太软了,起不到支撑作用就不安全。为了找到合适的钢铁做色梗,我们特意到台山各处寻找,然后把购买回来的钢铁拿到农械厂加工成质量过关的色梗。”赵汝潜说,色梗是飘色的“脊梁”。

“至于色袍,就是飘色人物穿的戏服,仿照古代的戏服制作而成。色袍鲜艳夺目,刺绣精巧,很有欣赏价值。”赵汝潜说,刚开始筹办飘色队时,他们没钱购买色袍,只好将旧戏袍改成色袍,凑合着表演。

“我有这方面的天分,而且很专心,经前辈们一点拨,很快就上了手,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独自完成飘色的各项工艺制作了。”赵汝潜说,他非常喜爱飘色,日常农活忙完后,总爱往剧社跑,学习制作技术,研究如何将浮石飘色发扬光大,其乐无穷。

40年来,赵汝潜已制作了“嫦娥奔月”“木兰从军”“昭君出塞”“仙姬送子”“平贵别窖”“劈山救母”“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禅”“西施与范蠡”“赵子龙救阿斗”等10台飘色。从有记载的第一代创始人赵英杰算起,他已经是是村里的第五代传人。

如今赵汝潜年逾七旬,许多事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亲力亲力了。“但是,我依然喜欢每天抽空到戏剧社走一走,坐一坐,在飘色表演时做一些艺术指导,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把这个独特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声名在外 走出家门各处巡演

飘色艺术在巡演中才能充分展示她的惊艳与魅力。因此,每一次的巡演都深深刻在赵汝潜的脑海里。

“那是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飘色队举行了第一次公开巡演,庆祝华侨捐资重修浮石学校。我们做了两台飘色——‘赵子龙救阿斗’和‘嫦娥奔月’进行巡演。”

赵汝潜记得当时盛况空前,人头攒动。有人说,“大哥,这些是真人还是假人?太漂亮了!”有人说,“他会眨眼,他会动,他们居然是村里的孩子!”还有人说,“怎么做到的呢?这些孩子居然是悬空站着,太神奇了!”观众们好奇地讨论研究。甚至有人忍不住伸手触碰,欲一探奥秘。

说到这些,赵汝潜哈哈地笑起来。

“当时有华侨回来,看到我们飘色的色袍太旧,就捐资3000元为我们购买了两套色袍。”从那以后,飘色队引起港澳乡亲的关注,他们出资帮助购置了色柜、道具等。

“浮石村地处侨乡,多年来就不断地有人为了生计漂洋过海谋生。这些华侨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极具代表性的飘色便是家乡的象征。因为对家乡的感情,他们不遗余力地支持飘色的发展,为飘色队捐资添物。正是有了华侨各方的支持,浮石飘色才得以较好地恢复。”对于华侨的支持,赵汝潜念念不忘。

一直以来,浮石飘色以年为周期进行巡游,巡游时间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如今两至三年举办一次巡游。

“巡游队伍一般从村里的北帝庙出发,经过浮石村一坊、二坊、三坊、四坊,穿过稻田,来到十坊;接着沿公路行至五、六、七、八、九坊,最后回到北帝庙。整个行程近10公里,需3个小时!”说起巡游的细节,赵汝潜显得特别兴奋和激动。

“队伍前面由瑞狮开道,跟着是五彩缤纷的旗帜、色标和罗伞,后面是锣鼓八音,随后就是活灵活现的飘色,吹吹打打,绚丽多彩,场面极为壮观。队伍所到之处,道路两旁都站满了远道而来的观众,村民焚香拜祭,夹道相迎,孩子们在队伍中间,奔走追逐,好不热闹。”赵汝潜的眼中放着光芒。

赵汝潜说,浮石飘色除了参加本地的活动外,还应邀参加各地的庆祝游行活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多次应邀前往澳门参加巡游表演。

“色梗上的色仔色女,通过戏服遮挡了色梗,仿佛凌空而立。观众不知其所以然,还以为飘走于空中,无不惊叹叫好。”回忆起这些巡游表演的经历,赵汝潜的脸上无不流露出骄傲的表情。

当其他地方的飘色艺术正进行着五花八门的改良时,浮石飘色依然保留传统样式,坚持由四个人抬色架,走起路来一上一下地晃悠,更是增添了飘色人物“飘”的效果。因此虽然有人向赵汝潜提出改良建议,他都会婉言相拒,坚守浮石飘色的精华与特色。

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 传承飘色文化义不容辞

近日,赵汝潜来到浮石小学。他像宝贝一样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里面装的都是飘色化妆所需要的工具。

从琳琅戏剧社走到浮石小学,需要近20分钟的时间,还抱着这么一大包东西,对赵汝潜来说并不容易,不过他一点不嫌累。“我要到学校里给老师和学生们上课,让他们了解浮石飘色技艺,我高兴呢,不累的!”

传统的浮石飘色都是在村里挑选孩子当色仔、色女的。他们自小受本地文化的熏陶,训练时不太费劲。而且,孩子们都是村里人,住得近,召集起来也容易。

“过去几十年,有表演需要时才提前一两天匆匆忙忙地去找孩子。现在不同了,学校里建起了一支飘色艺术队。我经常过来给孩子上课、训练,表演效果更好了!”近年来,几乎每个学期,赵汝潜都要走进学校,开办飘色课程,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讲课。

赵汝潜跟学生们相当熟络,感情也很好。孩子们见了他,都亲切地叫他一声“二伯”。

“飘色人物所化的妆,就是粤剧中的妆容。因为他们都是孩子,扮演的角色也以正派人物为主,因此妆容就以红白脸为主。即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眼睛及颧骨涂抹粉红色胭脂,画上长长的眉毛,并涂上鲜红色的口红。”赵汝潜边化妆,边跟周围的老师、学生讲解。

虽然这只是一堂简单的培训课,但他非常认真,似乎想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倾囊相授。赵汝潜小心翼翼地用画笔在小“色女”的脸上勾画着。20分钟后,“嫦娥”精致妆容便化好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期封闭的农耕文化习俗逐步改变,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新生代的娱乐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加剧,台山浮石飘色活动逐渐被淡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改革开放后,浮石飘色巡游活动虽然开始恢复,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上,都没有得到全面的恢复和传承。

“我现在已70多岁了。戏剧社的其他成员年纪也大了。以后,我也只能将传承人的位置让给只比我小两岁的赵宪冲。”赵汝潜显得有点焦虑。

他说,浮石飘色是一种技艺性强、制作过程复杂的人物造型艺术,加上从事飘色的传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这项国家级非遗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

“今后,我们要加强琳琅剧社和浮石小学之间的联系。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该传统民俗文化,学习历史典故中优秀人物的精神。此外,还要积极培养接班人,鼓励飘色传人带徒传艺。只有这样,台山浮色才会代代传下去。”课后,赵汝潜一边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化妆工具,一边说着今后的打算。

评价

台山市文联原副主席李剑昌:

台山浮石飘色传承人赵汝潜,数十年来参加的飘色展示表演活动多不胜数。他不仅负责飘色表演具体的组织工作,还掌握了人物设计、色柜设计、服饰和化妆等传统技能。现有的10台浮石飘色,他都全程参加设计和制作。同时,他还是村里琳琅剧社的负责人,吹拉弹唱样样皆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飘色活动被逐步淡化,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不多。赵汝潜不得不面对飘色艺人年事已高,传承工作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值得庆幸的是,赵汝潜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有心人。他多年来坚持发挥余热,带领着飘色艺人一直坚持着浮石飘色的传承工作。他走进校园,给学生面对面授课,让学生多方位直观地了解飘色。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下一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学会赏析,甚至热爱,未来才有参与的动力。

这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