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听|“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把自己捐成穷人的富豪

宁听
+ 订阅
00:00

各位南方日报的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这里是宁听,我是王宁,每周末晚上10点与您准时相约。

作者:乔巴(作者简介:乔巴,富书团队大叔一枚,哲学博士,高效讲师,爱学术,更爱生活。)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先生讣告》,“百校之父”、香港商人田家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9岁。

这个曾经的超级富豪,没有留下巨额的财富,却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和幼儿园,还有大约1800间乡间学校图书室。

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与之对比的却是他生命最后二十年清贫的生活:

没有私家车,出行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没有奢华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破了再补,每个月开支只有3000元;

不搞排场,80大寿时,不摆酒,不收礼,反而还捐出几百万建教学楼;

在内地只出席教育活动,给自己捐的楼剪彩,很少混富豪圈。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个人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

01

60岁以前的田家炳,是一个商界的传奇。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小时候衣食无忧,受过不错的教育。

可是不到16岁,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他不得不辍学。

18岁远赴越南谋生,干的是推销瓷土的营生,当时的越南还处在法国殖民统治下,华人地位卑下,他被黑社会恐吓过,也被殖民政府敲诈过。

可这些都没有折断他的梦想与事业。也许是他天生有着经商的头脑,也许是他执着不放弃的精神,他奇迹般地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可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不久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田家炳受到战争的波及,失去了自己的产业,为了生存,他只好辗转来到印尼。

尼采说:“凡是杀不死你的,都只会让你更强大。”

田家炳就是这样一个坚强而敏锐的人,他很快发现,印尼的特产——橡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于是他在印尼创办树胶厂,后来又转型做塑料薄膜厂,事业很快就得到恢复。

可是,在他心里,祖国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1958年,他毅然举家迁回香港。

在香港,田家炳先后创办了塑料厂、化工厂,与李嘉诚并肩成为全港人造革和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70年代房地产兴起,田家炳又瞄准商机,成为地产大亨。

1980年,他已是香港着名的亿万富翁了。

可以说,人生的前六十年,田家炳在不断做加法,钱就是他人生的中心。

02

80年代的香港,经济一片繁荣,无数富豪蠢蠢欲动,想要争夺香港乃至亚洲首富的宝座。

这时候李嘉诚、李兆基都在抓住机会扩张商业帝国,田家炳却选择不再汲汲于生意,反而一笔一笔地捐出财富。

1982年,他将4栋工业大厦变现10亿创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

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园”成立;第二年,第一家田家炳中学在广东省大埔县建成。

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几千万,几个亿,这一捐,就是三十年。

直到逝世,他已将资产的80%尽数捐出。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的名字与富豪无关,却与教育和慈善事业紧紧相连。

今天,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他曾经的合作伙伴,香港富豪圈的朋友,只有电影大亨邵逸夫支持他的做法。

田家炳认为:“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也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在他看来,基础教育才是实现社会公正最有效的途径。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风雨无阻。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田家炳的企业也受到了影响。

那时的香港富豪圈,人人自危,有的人准备把资产转移到外国,有的人大量裁撤员工。

只有田家炳,还在捐助内地西部地区的中学建设,甚至把自己住了38年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币的低价卖掉,自己举家住在面积很小的公寓里,打开窗户就正对着自己远处的豪宅。

有人问他:“那么多钱,不心疼吗?”

田家炳回答道:“一栋栋教学大楼的兴建,万千学子的读书声,比他和家人住世上最好的房子都有意义。”

就是这股执着的精神,让田家炳千金散尽,终于换来内地“田家炳楼”的遍地开花。

2003年,田家炳贷款600万港币捐建香港理工大学;2005年,田家炳将他起家的24层田氏广场出售,获得资金近3亿港币,全数捐给内地的中学。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

三十年里,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拖着日益衰老的身体,走过东北密林间的乡村小学,踏足西北戈壁边缘的残破城镇,在炎炎烈日里安抚重庆的失聪儿童,在纷飞大雪里为四平“田家炳高级中学”送去温暖的慰藉。

人生的后三十年,他给自己做减法,却给社会做加法。

03

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人的肉体生命总会消失,但社会生命却可长可短。

田家炳曾经表示过:“他做人但求无愧于心,只要对社会有益,任何名誉他不在意。于己,生活平淡,求实亦足矣;于教育事业,则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否则对不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和教学楼。”

当一个人将千万人的幸福看做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财富看做千万人的财富,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必然是纯粹而永恒的。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这份殊荣就是对他数十年爱心与坚持的最好褒奖。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永久而常新,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我们头顶的那颗“田家炳星”永远昭示着他一生的信念与善行。

今天的宁听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明天再见。

另,宁听栏目现接受作者投稿,投稿请直接在后台留言,期待在下一期宁听里听到你的作品,欢迎自荐。

【主播】王宁

【录制】彭晓 董晨晨

【校对】符如瑜

编辑 董晨晨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