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票证收藏拾起那些年的生活记忆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题记  

一张小小的粮票,握在市民的手里,是“吃饭的护照”;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变身为“集粮”新宠;而当它被置于展柜之中,隐匿其背后的历史记忆才会扑面而来。  

《见“证”——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票证》展览以点带面,勾勒出票证发展所见证的时代主题。(东莞展览馆供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消费方式也五花八门,但对于上一代人使用“粮票”“布票”的生活,既陌生又难以理解。前不久,东莞展览馆推出原创展览《见“证”——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票证》,通过近2000件票证实物,勾勒出票证发展所见证的时代主题。展览现场,主办方以80余种票证串联起人生的轨迹,从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直至退休死亡,让人们重温“票证”与“人生”的不解情缘。  

票证,作为我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是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见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东莞发行过多种票证。随着时代的发展,票证从日常使用摇身一变,成了收藏文物。本报采访收藏家、展览馆工作人员等收藏者,拾起票证收藏背后的历史记忆。  

展览现场,不少市民围绕在展品旁,一同回忆过去的故事。(东莞展览馆供图)

各色票证应时而生  

上世纪50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各种票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自1955年第一套全国粮票发行,至1993年计划票证的全面退出,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实则记录了时代背景与大众生活,见证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时代变迁。  

说到粮票,使用过的人们总会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好多种票证我都使用过。”东莞本土作家刘松泰回忆道,“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要排起长长的队伍,我小时候总会帮家里人去排队。连买腊肠,都要肉票才能买到”。  

据1992年版《东莞粮食志》中关于票证管理的记载:“粮油票证的发行是贯彻粮食计划供应政策,健全供应制度,提倡节约用粮,保证粮食合理分配,方便群众计划用粮的必要措施。”1953年,东莞开始使用粮油供应证,1955年则开始使用粮票和油票。至1988年,市内先后流通粮油票证共分三类25种。  

1953年,东莞开始使用粮油供应证,市内先后流通粮油票证共分三类25种。(肖俏 摄)

总体上看,东莞的票证主要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挂钩,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食品除了各种粮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各类蛋票、糖票、豆制品及蔬菜票等。服装和日用品类的票证更为繁多,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  

望着这些票证,刘松泰不禁感叹:“票证收藏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它浓缩历史、浓缩人生,记载着人间沧桑。很多人喜欢把票证称为‘历史生活的活化石’,我认为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现在的日子这么好,再拿出这些票证来看,脑海中仿佛就浮现出当时拮据和窘迫的生活场景,当然也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美好生活。”  

方寸间浓缩收藏研究价值  

各类五花八门的票证,在特殊经济条件下,往往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保证人民生活之需、稳定市场物价、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禽蛋蔬菜的价格逐渐放开,一些工业品也逐步达到了供需平衡。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最后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伴随城镇居民多年历程的各种票证谢幕,继而进入了收藏家的收藏册。  

总体上看,东莞的票证主要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挂钩,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肖俏摄)

“那些能反映历史事件的物品,其实都是我收藏的对象,票证也是其中一部分。”长安收藏协会会长孙伟超已有20多年的收藏经历,在其上万件藏品中,既有名人书画,也有清朝、民国时期的东莞实寄封、钱庄票据和司法印纸等。“每个收藏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与兴趣,留下这些老物件可以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过去,所以只要是与东莞有关的老物件,我都想要纳入囊中。”  

粮票属于“断代”收藏品,而东莞的老票证由于储存难度大、存量少,所以是一门较为冷门的收藏类别。在孙伟超看来,历史是需要当时的物件引证才能让人信服,“藏品买回来很容易,但是前期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去了解这件物品的相关知识”。  

多年的收藏,孙伟超也有着一套自己的收藏途径,早期他会到收藏品市场“淘宝”,后来与卖家熟悉了,如有合适的物件,卖家便会主动联系。如今,孙伟超还会上网去搜索藏品信息,他曾在网络上“晒”出自己收回来的一张珍贵毕业证书,甚至还得到了该证书签发校长儿子的回应。  

根据自己的经验,孙伟超介绍道,成套的粮票比单张的更具收藏价值。“如果只是单一收藏是没有意义的,要有完整的收藏体系,才能将那段历史还原出来,这才是最大的价值。”在东莞,专门收藏票证的人还是占少数,不过会有不少学者收集相关藏品进行研究,“这时,票证就不仅有收藏价值,还有文物研究的价值”。

在展览“票证人生”部分,以80余种票证串联起人生的轨迹。(肖俏 摄)  

活化藏品还原乡土情  

票证失去了实用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进入人们的收藏领域,已然成为了“历史文物”。据《东莞市志粮食编征求意见稿》第四章《粮食购销》附录载,粮油票证分全国通用、侨汇商品粮票、广东省通用粮票,东莞地方流动粮票等。因此,时代性与地域性成为了票证的天然特征。一张张票证,从侧面反映了东莞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承载着浓浓的时代记忆。  

为了活化文物,近日,东莞展览馆于3楼专题展厅推出原创展览《见“证”——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票证》,整个展览共分为时代变迁和票证人生两个部分,以关键词为引导,以点带面,勾勒出票证发展所见证的时代主题。  

展览现场不仅在设计色彩和场景设置方面营造怀旧氛围,还设立“扫码互动专区”,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东莞展览馆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不仅在设计色彩和场景设置方面营造怀旧氛围,同时还特别设置“扫码互动专区”,参观者只要“扫一扫”,便可实现“穿越”,成为地契、毕业证、结婚证上的主角。  

东莞展览馆展品部邓禅娟是此次原创展览的策展人。该展中的许多票证都是她带着工作人员到东莞的镇村和厂区走访时淘来的,还有的是从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手里收集而来。去年11月份她就开始策划此次展览,她希望能用一次票证实物展“见证时代变迁、唤醒民生记忆”。  

对于策展过程中的困难,邓禅娟只字未提,但说起市民观展时的故事,她便滔滔不绝,喜笑颜开,“很多老一辈的观众在看展时会情不自禁地讲起自己当年的故事,还有市民在看完展后特意打电话到展览馆,说自己也有相关票证想要捐赠”。  

在东莞,对票证的活化并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集百家之长,让普罗大众也能离文物更近一些。  

2016年,由刘松泰执笔、耗时5年写成的《农耕档案:1949—1979东莞农耕史实》(下文简称《农耕档案》)在南国书香节上亮相。该书共收录了300多张原始珍贵资料的“档案”,其中不乏珍贵票证。  

《农耕档案》共收录了300多张原始珍贵资料的“档案”,其中不乏珍贵票证。(受访者供图)

刘松泰回忆起长达4年的资料搜集过程,其中细节仍历历在目:“当时的会计都是师傅带徒弟的,我是别人口中的‘师傅’,村子里的会计基本都是由我带出来的,所以可以和很多管账的会计聊天了解情况。生产队的大队干部和保管资料的会计都是老熟人,他们为我的搜寻和钩沉提供了不少帮助。”刘松泰说道。  

但由于年代久远,想要读懂这些资料也颇有难度。那时候,刘松泰基本上把寮步镇的每一个村子走遍了,和年纪更长的老人做口述历史,一点一滴地收集信息。面对冗杂的资料,刘松泰坦言,自己的写作并不是为了分析研究,而是力求再现东莞曾经的农耕岁月,还原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图景。  

今年,刘松泰还计划以一条村庄的60年历史为线索,编写一部非虚构写作的作品。“我希望以我所在的村社为观察角度来回望往事。这是我熟悉的地域,也是我亲自经历过的历史。”在他看来,这些基于个人体验的记忆,能够形成另一种贴近真相的真实。  

刘松泰通过搜集民间的农耕档案,找到了一种钩沉往事,还原那段沧桑岁月的途径。(受访者供图)

问及一直以来坚持创作的初心,刘松泰举例说道:“比如我现在和孙子说,我小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小朋友会认为,没有饭吃有什么问题呢?那我就去吃麦当劳啊!”在“新新人类”的眼里,社会的变化充其量是多了几栋高楼,他们无法理解过去生活的艰苦。“所以我希望能够多一些作品、多一些展览,去引导孩子们了解过去,让他们知道感恩。”刘松泰说道。  

【撰文】麦炜源  

编辑 毛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