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故事|人才公园如何演绎深圳38年人才变迁史?总设计师告诉你

深圳故事
+ 订阅

七月的一个下午,深圳人才公园里,一位年轻人将一束淡雅的小雏菊放到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灵魂人物袁庚塑像前,深深鞠了一躬。

青年对面,袁庚的塑像宽额阔面,目光炯炯,精神矍铄,深情地注视着这片改革热土。他所代表的改革、开放、创新、激情、务实的精神,已深深融入眼前这片海湾。

“这里,正成为深圳人‘朝圣’ 的新地标。”在深圳人才公园总设计师80后小伙子祝捷看来,矗立在人才公园里的这些雕像群正成为深圳精神的代言,向新深圳人讲述着38年来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人才群体变迁史。

作为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人才公园被各界视为深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人才事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那么,这座主题公园是怎么出炉的?他又将如何彰显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城市精神与人才观念?

闪耀深湾:这里有深圳人的精气神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带上自己喜欢的书来到书吧,点一杯咖啡,让书香和咖啡香在阳光下完美地融合;也许是一个星光璀璨的晚上,漫步在湖边栈道上,吹吹海风,发发呆;或者在环湖跑道上来一次酣畅淋漓的甩汗……

因为公园,生活在南山后海片区的小唐的日常正在发生着变化。

“有时候累了,我会去无忧广场上走走,站在那里看夕阳。看着太阳从城市的天际线慢慢落下去,余晖洒在湖面上,特别动人。“

三个月前加入公园保安部的席晓特别喜欢这里的清晨。像洗过一样的空气,刚浇过水的青草,水面上的海鸟和书吧玻璃上的阳光……,感觉整个城市都在“生长”。

市民们对这座公园的爱,被席晓深深看在眼里。“从开业那天起,求贤阁书吧里的凳子就没空过。”

让他感受最深的是这里市民和每周的文化沙龙,有很多平常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著名院士、学者过来讲课,还有市民会认认真真地数我们派桥上的数字,把发现的小问题反馈给我们。

“我不敢说,公园之于深圳,是一座文化地标。但不能否认,在书吧和它面前的公园里,我看到了深圳人的精气神”。席晓说。

关注未来:让人和动物都能诗意栖居

人才公园不仅是一个人才主题公园,更是一个滨海花城公园、人文生态公园。

在这里,春天有金黄的风铃木、夏天有火红的凤凰木,秋天是淡雅清香的桂花、五彩缤纷的木芙蓉,冬天是血红的“英雄花”——木棉花还有芦苇荡……整个公园共栽种80个品种、4000多棵树木,每一棵树都是设计团队去林场精心挑选,并挂有二维码,方便市民了解。

园内30万平米的湖泊与中心河相通,承担了排洪蓄洪功能,同时也是一片鸟的天堂,“有好几个早上,我看到成百上千只鸬鹚来湖里捕鱼。”

为了让野生动物也能在这里“诗意栖居”,祝捷和团队还在湖中设计了好几个沙石滩。“原本这些离岛上要种植一些红树植物,施工期间,我们发现很多小型候鸟喜欢停留在场地的沙石滩上,通过与深圳观鸟协会沟通,才知道这类鸟儿每年春、冬都会经停深圳,因腿较短,无法停留在植物丛中或淤泥里。于是,我们最终保留下沙石滩,给鸟儿一片栖息之地。”

谈起人才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祝捷会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在地、人性和诗意。

“所有的公园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公园在十年时间里不停地变化,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公园的过去也要关注未来。”

谈起人才公园诞生对于城市的意义时,祝捷认为,这里不仅提供了一个让市民喜欢的公共开放空间,还给普通老百姓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城市精神,有审美建构,还有向上的力量。让他欣喜的是,伴随公园开放后,很多城市前来学习考察,这一理念还会影响更多的人。

与城共生:将“人才”主题融入生活场景

人才公园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这里寸土寸金,周边都是“高大上”的企业,包括华润、腾讯、阿里、百度、恒大、迈瑞等。“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说的就是这里。

2007年祝捷第一次踏入这里,当时还是F1摩托艇世锦赛深圳站的比赛场地。比赛合约到期后,这块土地慢慢被人遗忘,成为了一个封闭的、无法进入的区域。

2016年3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规划建设全国首个以“人才”命名的主题公园,作为展示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人才的永久性阵地。这片面积达77万平方米、空间资源极其稀缺宝贵的场地有了新的使命。

但如何给一座公园加上特定的主题,如何将“人才”主题概念融入一个生活场景,也难住了祝捷及其团队。

“我们不想把它做成严肃的纪念公园,但又希望人们来到这里放松时,能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用心和浓厚情感。”祝捷说。

创作过程中,祝捷带领团队翻阅了无数资料,先后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得到了深圳市委组织部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

“为推动项目落实,深圳市委组织部把各个部门召集起来,不同领域的专家聚到一块儿,一起来讨论。比如文体局请来文联大咖,科技局联络来高端人才,教育局请来大学教授,城管、环水等部门也纷纷派来精兵强将。”

回忆起打磨方案的日子,祝捷不夸张的说:“市里的头脑风暴会从最初一月一次后来变成基本每星期都要碰,设计团队内部更是没日没夜,每一个人都尽了全力。”

【策划】吕冰冰 张玮

【撰文】杜艳

【图片】鲁力、朱洪波

【视频】吴治聪


编辑 吴治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