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记者 
		
几个月大幼鸟标志性的鲜红色头冠,黄脸、灰毛,萌趣可爱……7月11日,在长隆飞鸟乐园,国宝级珍稀鸟类朱鹮跟公众见面,这是首次展出今年出生的8只朱鹮幼鸟。
据介绍,广东长隆华南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自2011年开始引进朱鹮进行人工繁殖,如今展出的8只幼鸟可谓“名门望族”,长隆至今已形成150多只华南最大种群,繁殖至第三代,育雏成活率达到96%以上。
一度绝迹的“东方宝石”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系东亚特有种,洁白的羽毛,艳红的头冠和黑色的长嘴,加上细长的双脚,素有“东方宝石”美誉。朱鹮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又有“鸟仙”之称,是具有极高物种价值的珍稀鸟类。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我国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是在1964年。
从1978年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跨越九个省区,行程5万多千米,终于在1981年于陕西山林中发现7只朱鹮。这个关于朱鹮的故事后来被收入了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本。
素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世纪60年代一度被认为在我国野外灭绝,多年来我国建立多个保护区,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繁殖研究以扩大种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日共同保护朱鹮
朱鹮历来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直译为“日本的日本”,更有古代《日本书记》中记载,朱鹮是代表日本的鸟类。朱鹮栖息地被大面积破坏,使日本的朱鹮濒临绝灭的困境。中日两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共同保护朱鹮,中方先后向日方提供7只朱鹮种鸟用于两国开展合作繁育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日方朱鹮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经过多年的保护机构建立、栖息地保护与改善、人工繁殖,中国朱鹮种群数量已由30多年前发现的“全球最后7只野生朱鹮”繁衍到3000多只,并通过野化训练等措施在陕西、浙江、河南等地重建了野外种群。日本朱鹮种群已达500只左右,也通过人工繁育个体放归自然重建了野外种群。中日朱鹮保护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成功范例。
此外,中国还先后为韩国朱鹮种群复原中心提供了4只朱鹮用于繁殖,中韩两国的朱鹮喜结连理、开枝散叶,朱鹮亦成为中韩友好的象征。

形成华南最大种群
朱鹮易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且自然生产力较低,我国在陕西、北京等地建立了多个朱鹮保护区,还积极在浙江德清等地开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以扩大种群。广东长隆华南珍稀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于2011年3月从浙江德清首次引进两对朱鹮,次年开始繁殖,至今仍在繁殖。
长隆于2013年11月再从日本佐渡岛朱鹮保护中心引进7只朱鹮,全部带有“中国血统”。 据长隆集团副总裁兼首席动植物官、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和飞鸟乐园总经理董贵信介绍,长隆自2011年开始引进朱鹮进行人工繁殖,至今已形成150多只华南最大种群,繁殖至第三代,育雏成活率达到96%以上,单单今年至今已有8只幼鸟诞生。
据朱鹮专家介绍,长隆充分还原了朱鹮的原生态生活环境,尽量保持环境安静,种有高大乔木供其休息及夜宿,同时设水池养鲜活小鱼虾以利于朱鹮觅食。到繁殖期,食物每天还增加面包虫、牛肉条、可提高受精率的鱼肝油粉等,为了保证小鱼虾的正常供应,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自行购置虾笼在水禽湖里捕捉鱼虾。
此外,多年来保护中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朱鹮人工育雏技术和经验,例如初时因育雏配方奶粉冲调不合理,水分过少,致雏鸟容易出现一些消化不良的胃肠道疾病,后来按1:7比例冲调,再与其它饲料混合喂养,现成活率能达到96%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总结经验说,育雏最主要观察要到位,从雏鸟神态和排便都能发现关键问题,而在病例刚发生时进行治疗更有效。
【记者】黄进 
【摄影】吴伟洪
【校对】冯志坚
 加载全文
				 加载全文 
			
		 快来抢沙发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