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只虫子在广州“火”了!近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全城找虫令”,悬赏捉拿一种叫做锥蝽的小虫子,市民若抓到这种虫子一只8块钱。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全城找虫以及找到疑似被叮咬的人,是为了控制传染源,切断美洲锥虫病的传播途径。此项调查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点击查看此前报道:广州全城找虫,抓到一只悬赏8元!被咬或染“新型艾滋病”)
发布“找虫令”后,广州市民都激动了!广州市疾控中心公布的热线电话甚至一度被“打爆”。目前虫子的抓捕情况如何?锥蝽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记者就此深入采访了广州市疾控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制部主任陈守义。
这8块钱真的很不好挣!
陈守义介绍,发布了“找虫令”后,广州市民非常踊跃,目前已经有各区的市民共抓到了十多个标本送到了相应的疾控中心,其中不乏与锥蝽非常相似的虫子。
本次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今年7月31日,待所有标本汇总后,排除掉一些明显不是的,广州市疾控中心就会将疑似的锥蝽标本送往中国疾控中心进行最后的确认。
“找虫悬赏令”发布后,不少市民担心会不会有人为了8块钱一只的“高价”去大量饲养这种锥蝽。饲养锥蝽可行吗?
对此,陈守义表示,锥蝽可不是那么好养的!即使是专家,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成功也很不容易。去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就有一位专家为了科研,尝试饲养锥蝽,但养了两天后就死亡了。而且陈守义还强调,饲养害虫可是违反有关法律的。
广州市疾控中心将“找虫”范围限定在了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如果有人从东莞(、)佛山等地抓到了虫子送过来“冒充”怎么办?
陈守义表示,市民捉到虫子后,疾控工作人员除了鉴定虫子是否锥蝽“真身”外,还要到抓到虫子的地方去确认是否是锥蝽的滋生地。“如果是别处来的虫子,却说是广州某区的,就会让疾病的防控工作白费功夫。”
看来这8块钱真的很不好挣啊!
为何要发动全市人民找虫?
陈守义介绍,通过微信公众号号召大家一起找虫,是为了引起大家对美洲锥虫病和传播这种疾病的锥蝽的重视。
“美洲锥虫病在美洲有600-800万感染案例,在中国没有这些病例,是因为我们有严格地防控这种病的传播媒介,目前没有输入病例,也没有造成本地病例的发生。”他表示,一旦有输入病例,疾控人员就要控制媒介,阻断锥蝽的传播,因此事先就要把锥蝽的分布、数量、种类弄清楚。
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开始,中国疾控中心启动了锥蝽的分布和种群调查,而广州市疾控中心也在今年4月份接到了调查任务。一开始疾控的工作人员们自己出动开展了数次夜间调查。但锥蝽的习性是到天黑甚至深夜才出现,而且喜欢安静,有惊扰就会藏起来,所以几次调查都“无功而返”。
“自己出去找虫子,我们的工作人员人数不够,这种虫子的生活习性是在晚间活动,白天躲在木缝、墙体里,很难发现,我们疾控人员不可能大半夜去骚扰民宅捉虫。”陈守义说。
因此,大家后来就想到了发动市民寻找的主意,通过市民的日常观察捉虫子是很好的途径。既能找到虫子和疑似被叮咬的人群,又能够完成一次对锥蝽和相关媒介传染疾病的科普,而8块钱是一种对市民参与寻虫的鼓励。
哪些人可能是锥蝽叮咬的“重点人群”?
广东与美洲地区接触紧密,美洲锥虫病有没有可能通过探亲访友的华侨、前往拉美地区旅游后回国的人带回广东?陈守义介绍,确实有这样的可能,因此此次调查除了解锥蝽的分布、数量、种类之外,还会关注重点人群的感染情况,如劳务输出、旅游、归国定居的华侨等,以及往返美洲和广东进行商贸的人群,希望通过发动他们主动前来检查。
他强调,美洲锥虫病是通过锥蝽叮咬来感染人和牲畜等,这种病并不会人传人,也不会在锥蝽与锥蝽之间传播。因此,切断了锥蝽的传播,美洲锥虫病就没有了传播的途径。
陈守义介绍,一只感染了克氏锥虫的锥蝽,它排出的粪便或尿液就带有克氏锥虫。锥蝽在叮咬人之后,喜欢在叮咬处附近排便留念。人出于本能去拍打、触摸被叮咬的部位,便把锥虫的粪便或尿液抹到叮咬处、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肤破损处时,锥虫就这样进入了人体。
锥虫进入人体后会在人体内繁殖分裂,呈几何式增长。一旦发病时,人体就已经成为了锥虫的“乐园”,引发心肌炎、心力衰竭、巨食管炎、巨结肠及肺、脑栓塞、猝死等。锥虫病在急性期发现可接近100%治愈,但急性期症状并不明显,而到了慢性期治疗很麻烦,病死率很高。
锥虫病隐匿性极强,可以在人体内“潜伏”长达20-30年,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锥虫病呢?陈守义表示,如果是在被锥蝽叮咬的急性期,可以通过血涂片来检测,看血涂片里是否有锥虫的鞭毛体。如果过了急性期,就很难看到虫体,就要检测人体内的抗体水平。
但陈守义也介绍,没有去过疫区旅行的话也不用担心,目前我国没有输入病例的发现,这种虫的生活范围很局限,不会远距离传播,感染人的几率非常小。
【记者】李秀婷
【实习生】梁翌
【通讯员】穗卫计宣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