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繁复的饮宴礼俗,流传千年的民间集会,极具匠心的传统工艺,断代复兴的珍稀物产……”7月9日晚18:58分,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文明密码》栏目播出节目《茶山古镇话传承》,用50分钟的节目,通过南社九大簋、茶园游会和烧猪手艺、茶山公仔、莞香等文化元素,探寻茶山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深入挖掘茶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明密码》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一档传播传统文化的大型体验纪录类节目,旨在寻访传统文化,发现中华之美,通过对存世文化遗迹、物品、风俗等的记录、挖掘、评述,展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文明真相。
去年4月—5月,栏目组深入东莞茶山,进行了多次踩点和为期近两周的实地拍摄,深入挖掘茶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节目一开始就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东莞,一座高度工业化的城市,有世界工厂之称。然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北部,一座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仍然保存完好。茶山古镇,不仅拥有古朴的建筑群,更延续着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
同时,节目还抛出了两个问题: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留存?对于这两个问题,节目在探寻茶山南社九大簋、茶园游会和烧猪手艺、茶山公仔、莞香等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深度“解密”茶山文化传承之路
在茶山的南社村,有一种传统的饮宴礼俗——九大簋。南社九大簋的习俗自宋代立村以来即存在,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村民们口口相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节目中,南社村民谢大姐便沿用九大簋的方式给婆婆做寿。其菜式种类繁多,每道菜名都寓意美好与吉祥,保留了地方风味的精华。
据介绍,茶园游会是茶山的地方传统民俗,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七日举行巡游活动。巡游结束后,游人都会在东岳庙里分食烧猪肉,象征着分到一份祝福,这个环节又叫做烧猪会。节目跟随茶山有名的烧猪师傅杨大哥,从买猪、杀猪、烧制,到分食烧猪,记录了烧猪制作的全过程,展示了全民参与茶园游会的盛况,以及人们对这项传统民俗的珍视。
除了传统民俗,茶山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茶山公仔。广东很多地方都有一个民俗,如果家中有一个男孩出生,那么来年必然在宗祠中给这个男孩点一盏花灯,这叫“开灯”仪式。在茶山,除了点灯,人们还会专门摆放一种泥塑,这种泥塑就是茶山公仔。节目深入探访了林暖钦、李翠薇等手艺人,向观众介绍了绸衣灯公等不同种类的茶山公仔,讲述这种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
莞香是东莞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记载,茶山也曾种香、产香。为了传承莞香文化,近年来,茶山积极种植莞香。节目还讲述了,借着茶山大力保护传承莞香文化的的契机,有专注香文化传播的创业者来到茶山南社,开起了香文化体验馆,通过展示古法制香和莞香文化体验互动,多元化地传播着莞香文化。
通过上述一个个故事,节目最后得出了茶山文化瑰宝得以延续至今的答案。“通过居住在古镇中的茶山人,不论是的孝顺朴实的村民,极具匠心的师傅,肩负责任的手艺人,还是致力复兴的香农,是他们对于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得以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茶山持久靓丽,熠熠生辉。”
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近年来,茶山多次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央视聚焦推介。
今年是茶园游会复办以来的第九年,茶山继续深挖游会文化内涵,通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列活动、祈愿纳福大巡游、非遗亲子嘉年华、茶山食品名优产品墟市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茶园游会打造成为具有传统风貌、本土特色、全民参与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
同时,该镇举办了2018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茶山系列活动之首届东莞•中国泥塑艺术联展,促进茶山泥塑与其他地区的经验交流,推动茶山泥塑的传承发展。
该镇还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工作,并推动“非遗课堂”在茶山镇中心幼儿园、茶山镇中心小学、光正实验学校三所试点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并对接高校,把非遗资源与文旅创意结合,促成茶山镇非遗资源文创作品的设计及制作。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为茶山传统文化和非遗的传承发展探索新出路。
【记者】丘想明
【通讯员】罗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