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汕头危重产妇启用空中救援飞抵广州救治。
7月6日,深圳大鹏的空中救援首秀演习变实战,仅用28分钟成功将伤者送到市区医院。越来越多的实践案例,使得不少市民对空中医疗救援有了更大期待;其中的“1元打飞的就医”的观点,更引发了不少讨论。
然而,真的那么容易就能使用“空中120”服务吗?
今天有料哥就来解密一下。
1元打“飞的”,岂不是比滴滴还便宜?
在大众印象里,空中救援一直因费用高昂被认为是“富人专属”。近期,有新闻报道“1元可打飞的就医”的消息,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然而,它真的意味着每次只要花费1元钱就能轻松呼叫直升机救援吗?
前几天,有料哥已经从Plus君的报道中了解到,“1元打飞的就医”指的是国内民间的金汇通航公司推出的服务。实际上,这一收费方式是建立在会员制的基础之上的。
好吧,先来一个科普。
有料哥进行了搜索,发现目前,广东省内已经有多方航空救援力量,如广东民航医疗快线有限公司、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东白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中国紧急救援广东航空基地等。
广东民航医疗快线有限公司提供非120急救转运业务,如将患者从贵阳转运到广州治疗。白云通航、中国紧急救援广东航空基地都提供直升机空中紧急救援服务。其中,金汇通航目前在广东的空中救援范围已覆盖全省,与全省多家市级、县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根据金汇通航官网的收费标准,“确认符合会员院前救援服务前提的,计费1元”。其会员制消费的方式是有效期一年当中,如会员接受空中救援,1次只需要1元,本年度无限次使用。针对服务项目的不同,会员价格从365元至9999元不等。 这意味着,金汇通航“打飞的就医”的最低费用实际上是“一年365元,一次1元”。(“飞的”抢救费用一次至少20万!其实,还有低至1元的方法)
那么,“一年365元,一次1元”的空中救援收费方式能否持久?有料哥查到,金汇通航在宁波的直升机救援服务,会员制收费标准为第一年每天1元,且在这一年不限次数。由此可见,“每天1元”的空中救援费用很可能只存在于推广期里。
此外,我国目前启用空中救援还存在严格的条件限制。在救援对象上,主要适用于危、重、急病人、伤员的应急救援上。直升机运营方会首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情况符合,才出动空中施救。在救援条件上,需要考虑天气、空管、能见度等情况。因此,“1元打飞的就医”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容易。
这么贵谁“埋单”?
1元就能使用“空中120”服务,并不意味着我国空中救援已经到达了一个费用低廉的成熟阶段。
相反,据《健康时报》报道,我国空中医学救援的研究、实践的先驱者李宗浩教授透露,中国空中急救总体上才刚起步,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1992年,天津市一家综合型大医院就建成了停机坪。但遗憾的是,在10 年的时间里,停机坪只是一块加厚的“楼顶”。
据《健康时报》报道,一篇专业文章里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 年底,全国共有全构型改装的专用医疗飞机11 架(直升机6 架,固定翼5架),只有极少数卫生单位建有专业停机坪。
相比之下,在很多欧美等发达国家,空中救援非常普遍。据《文汇报》报道,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透露,全球每年约有120 万人因此项高效医疗服务而获救。按照国际标准,每3万人配备救护车1辆,每100万人配备医疗专用直升机1架。
空中救援在国内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费用高是“硬伤”。一架AW119直升机价值约3000+万元,在机上配备除颤仪、呼吸机、注射泵等一套医疗设备,一架医疗直升机购价就超过1亿元。此外,每年还需花费高额维护。
有料哥了解到,在国外,空中救援的费用主要由政府、保险公司、社会赞助及患者本人等共同支付。政府通过税收拨付、成立专项基金等形式支持空中救援。而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早在2002年,北京SOS国际救援中心的和静彬就曾指出,空中救援是以高度发达的保险业为依托的。建立相契合的保险机制能大幅降低救助费用,达到普惠效果。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几年,我国每年的航空救援市场将达到150亿元的保险份额。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开始专注于这项业务。
国家卫健委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推动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未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出资、发展商业保险、设立基金、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保证其正常运营,空中救援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空中救援安全吗?
关于空中救援,除了费用问题,很多人还关心飞行是否安全、整个过程是否高效便捷等问题。
《中国民航报》一篇文章指出,根据欧美相关实证研究,通过选取数千名患者进行案例比对,发现航空医疗救援的事故率远低于地面救护车救援,是最为安全的医疗救援方式;航空医疗救援可以有效节约医疗时间、有效提升医疗处理质量,同时有利于后期进一步医疗处理。
尽管空中救援较为安全,但目前我国空中救援缺乏规范标准,带来一定的问题风险。
《健康时报》报道,李宗浩教授表示,空中救援专业性很强,我国在人员资质(3~5 年行医资格)、装备标准(世界航空标准)、硬性流程(空中急救培训考试)都远未达到要求。比如飞机上听诊心脏听不见、心电图受到干扰等。再如,我国目前对随行的“飞行医生”资质认定也缺少规范,只由各医院自行考核、安排。出台一项国内公认的规范标准,是建立空中救援体系的应有之义。
有效性方面,虽然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很快,但一次医疗救援从接到报案到起飞、救援,其需要经过的流程却相当复杂,它的前期准备工作往往并非向外界展示的那般快捷与迅速。此外,对于平时无医疗直升机驻扎的地区和目前尚无合适场地供停机的医院来说,还需考虑调动直升机去接病人的时间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月6日,清远市首次启动空中救援转院,用直升机50分钟将患者从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送到清远市人民医院。对此,有市民提问:飞机平时停在广州,飞到连南接人再返回清远,与不堵车时的公路交通相比,时间上并无明显缩短,那“空中救援”的优势体现在哪?
对于这一问题,清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邓素贞谈到,针对危重症患者可能会存在不耐受的情况,“空中救援”能大幅缩短路上的转运时间,也就大幅降低了转运风险。此外,一些基层救护车可能不满足转运条件,仍需市里的医院派救护车去接病人。这样,空中救援整体时间也可以明显缩短。
直升机的起飞和降落需要停机坪,或一块直径至少约20米的空旷场地。目前,一些医院院内没有这样的场地,这就产生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汕头产妇启用空中救援飞抵广州的案例中,飞机是降落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再经由救护车转送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两地相距约2公里。
空中救援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需要一块空旷的直升机升降场地,以及搭建一个高效畅通的急救转运平台和运行体系。直升机飞行很快,但也要同时让整个空中救援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衔接、最大限度地缩短整体时间。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空中救援还存在其他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目前,因直升机空间有限,病人家属不能随行。随着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展开,这些问题亟待规范和完善。
【知多D】我能申请吗?
有料哥拨打了金汇通航的咨询热线。服务人员告诉记者,金汇通航的空中救援服务分为两种,分别是院前救援服务和院间救援服务。
院前救援服务是针对客户突发紧急意外、危及生命的情况。一是确认客户情况、病情,主要是由该公司专业的医务官与客户通话进行;二是确认客户所在位置是否在救援范围以内,这一范围为该公司直升机周围的150公里以内。
院间服务则是指客户已经是A医院的病人,需要转移到B医院,如果满足条件,金汇通航可以提供直升机转院服务。
那么,如何判定客户本身是否符合直升机救援服务条件呢?有料哥在一些航空救援公司微信公众号看到,里面罗列了详细的救援服务适应症状。针对院前救援,可分为“一般伤情与受伤机制”“神经学状况”“严重烧伤”等,如“同车乘客有人死亡”“钝性伤害后的明显腹痛”“近乎溺死的病人”等。针对医疗转运即院间服务,分为“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科”等多类,如“III度烧伤面积超过30%”“肝破裂出血”等。
总体来说,只要符合救援适应症和飞行适航的前提下,就可以呼叫空中救援。金汇通航空中救援的服务流程为:
怎么收费呢?
那么,普通人如何使用这一空中救援服务呢?服务又怎么收费?金汇通航服务人员告诉有料哥,这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通过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激活之后可以享受到会员权益。如,一种会员卡售价365元,权益期限为一年,可以绑定一位会员,可享受一年内无限次使用院前急救服务,还可享受到转院费用的优惠。普通人可以事先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即可拨打救援中心电话,报上身份证号码,救援中心经过会员身份核实、救援资格审定和适航条件评估后,即可提供会员权益的直升机救援服务。
其二,如果呼救者为非会员客户,该公司同样可以提供救援服务,但是事后要按照非会员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即,AW119直升机(或其他单发机型)4万元/小时,AW139直升机(或其他双发机型)7万元/小时。这样算下来,非会员呼叫一次直升机救援服务,费用高达20万~30万元。
(部分内容综合自南方探针、中国宁波网、健康时报、中国经营报、文汇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民航报、将康时报、清远日报、金汇通航)
【撰文】 曹斯 黄锦辉
【摄影】张迪
【实习生】蔡雨婷
【统筹】只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