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企业难招到大学生?看看这份调研报告会有帮助

南方+ 记者

今年以来,我国各地人才竞争激烈,但是制造业用工困难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始终紧缺,优秀大学生的招募依然是制造业的一个“难题”。

为此,近日智通人才网对东莞的大学生进行线下调研,了解他们对制造业的看法,来为制造业招聘高素质人才出谋划策。

调研样本专业分布均衡

本次调研样本在年级和专业门类分布上都较为均匀。各年级间的占比在22%-27%之间。其中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法学在高校中占比较大,该专业也是制造业对人才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对于调研客观性有一定帮助。

调研年级和专业分布

学生样本仅有10%在制造业实习过

调研已经实习和未实习学生样本基本对半,但在已经参加过实习的学生中,仅有10%的学生到制造业企业实习过,学生不去制造业企业实习的原因是:机会、专业、没找到。

这说明学生不去制造业企业实习的主要原因是:专业不对口;没找到制造业企业里面合适的实习岗位,没有良好的学习机会。

不去制造业实习的原因

在学生眼里,制造业的实习岗位大多是基层岗位,与所学专业差距较大。

智通人才就业顾问表示,其实制造业的优质岗位非常多,例如基础管理、仓储物流、产品设计等助理的岗位都是适合大学生实习,建议企业在发布岗位的时候应该凸显岗位的管理与决策性质,各项岗位要书写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近九成学生认可制造业经济地位

制造业直接体现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次调研中89.7%的学生认可制造业经济地位,也有10.3%学生持否定态度,其原因为该部分学生对于制造业的狭义理解,以为制造业就是代工、车床、气焊等基础工程或职能,并未将其深入制造的行业背景中而导致。所以制造行业的企业雇主是时候为自己“正名”,引导大学生对于制造业的正确理解,对于引才很有帮助。

是否认可制造业是经济支柱?

不去制造业是因为“档次不高”?

通过调研,在校大学生眼中的制造业工作究竟怎样的?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对于制造业还是存在一些“偏见”。

有42.99%的大学生认为在制造业企业工作满足不了个性化发展需求;40.5%的大学生认为社交范围相对狭窄,还有18.7%的学生认为制造业档次不够高。有些学生宁愿在市区办公楼做月薪3000的文员,也不去工厂拿当着高薪的技术工程师。

大学生眼中的制造业

通常我们认为制造业招人难的原因是大学生觉得制造业档次低,但是数据表明,影响大学生进入制造业与否最紧要的反而是个性化发展需求和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

造成大学生对制造业企业工作有这样的看法,是否跟大学生择业观念有关呢?我们看看大学生就业最看重那些因素:

大学生就业看重因素

数据所示,50%的大学生在选择制造业企业时最看重晋升空间,其次才是工作环境和入职后的培训。所以优秀的人才往往最看重发展空间。

上图数据所示,有38.94%的大学生认为在制造业企业晋升需要时间较长,这就降低了大学生进入制造业企业的积极性。

智通人才就业顾问王茜表示,无论在何种行业从事,在任何企业工作,晋升空间都是和自身能力正比挂靠,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历练,所以大学生应该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在入职前与企业进行沟通和明确发展空间和方向,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创新驱动和雇主品牌影响力更受学生喜爱

我们明白到大学生是非常看重晋升机制,那么大学生眼中哪些企业才是具有“发展空间”的呢?

大学生眼里有发展空间的企业

这组数据非常有意思。事实上,中国营业收入排在前三的制造业是中石化、上汽集团和东风汽车,而华为排在第四位。但数据所示,64.80%的大学生最想去的企业是华为。

调研中,不少学生选择华为,是因为华为的创新驱动和雇主品牌影响力较大,同时认为他比国企的晋升空间强,福利相对较好。

你觉得雇主品牌最应具备的是哪些要素?

通过数据发现,74.45%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雇主应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70.72%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雇主应该提供完善的培训。说明大学生更希望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培训,收入是个人价值体现最直接的方式,而培训是长效的价值体现。

智通人才就业顾问建议,制造业企业应该多走进高校举行宣讲会(校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学生讲述企业各大部门的职能与晋升机制,增加大学生对制造业企业运行机制的了解,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完善人才培养与晋升机制,让学生融入企业认同文化,强化常规性培训帮助大学生提升业务能力;再次,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及时对绩优的员工进行加薪或奖励。

【记者】龚名扬

编辑 毛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