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谈天说粤
+ 订阅
00:00

2018年7月7日11时42分,农历五月廿四,太阳到达黄经105°时,我们将在午间时分迎来小暑节气。

“暑”即“热”之意,历书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小暑时节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热浪袭人,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7日,受短波槽和切变线影响,珠江三角洲市县和韶关、清远中雷雨,局部有暴雨、强雷电或7~8级雷暴大风;其余市县多云,局部有(雷)阵雨。最高温度:西部市县33~35℃,其余市县32~34℃。

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带着热浪的风从大地刮起,蟋蟀从田野转到庭院墙角下避暑,而老鹰则时常在凉爽的高空飞翔。

小暑酷热宜养静 初伏天灸治未病

小暑节气就要注意静养。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每天应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运动时一定要避免强度过大,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游泳、瑜伽也是极佳选择,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养性。但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否则容易耗气伤津。

度过伏天的办法,还可以吃清凉消暑的食品。用荷叶、扁豆、薏米、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适合此节气食用;此外,适当多吃水果也有利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小暑节气高温酷暑,湿度也大,人体容易受湿热邪气的侵袭,出现疲倦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不佳、腕腹胀满、泛酸腹泻等症状。

故在饮食上既要注意清热祛暑,也要注意健脾化湿。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饮食及水湿。饮食上可多选用荷叶、冬瓜、赤小豆、扁豆、薏苡仁等清热利水、健脾祛湿的食材。

我国传统医学中有“冬病夏治”之说,进入小暑节气以后,是很多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气肿、慢性胃肠炎等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期。

其中天灸就是“冬病夏治”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理论及中医时间医学为基础,选用辛温芳香、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于人体穴位,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一种治疗方法。

小暑节气膳食推荐

◎鲜爽玉米冬瓜羹

(3人量)


食材:鸡蛋1个,冬瓜100克,豌豆100克,鲜玉米2根,马蹄10个,胡萝卜半个,食盐适量。

做法:胡萝卜、冬瓜、马蹄去皮切粒;豌豆去豆荚留豆子;玉米的须、籽、芯分开,备用。锅内加水煮沸,放入玉米须与玉米芯,大火煮20分钟,去渣。放入剩余食材煮10分钟,熄火,打入鸡蛋搅匀,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玉米属于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减肥人士代替主食的选择之一。搭配饱腹感很强的豌豆,健胃通便的胡萝卜,以及能清热利湿、减肥降脂的冬瓜制成膳食,其口感清爽且热量少,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也避免过多热量的摄入,达到降脂、减肥的效果,十分适用湿热或痰湿体质的肥胖人群食用。

◎莲须炖瘦肉

(3人量)

食材:猪瘦肉250克,莲须15克,蜜枣2个,生姜2-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瘦肉切块,洗净焯水,把所有食材放入炖盅内,加适量温开水,隔水清炖1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莲须为莲花的花蕊,带有莲花的清香,入心肾、甘温而涩,具有清心通肾、益精固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搭配猪瘦肉及蜜枣炖汤,其味道清甜可口,特别适合肾精不固而见男子梦遗滑精,女子月经、带下过多等情况食用,对于失眠人群亦是良好的选择。

小贴士:大便溏烂、滑精、白带量多者,可加鲜莲子(取芯)一同炖汤。

(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每日一膳·夏令节气养生篇》)

小暑时节,天气变得炎热,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因此,很多习俗都和饮食有关。

◎吃饺子

俗话说:“热在三伏”。从7月17日入伏,到立秋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头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段。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吃藕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吃黄鳝

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吃芒果

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据传有个虔诚的信徒曾将自己的芒果园献给释迦牟尼,好让他在树阴下休息。

◎喝羊汤

北方则会在小暑、大暑期间喝羊汤,第一可以滋补身体;第二“羊”与“阳”谐音,古人认为夏季阳气丧失较多,这样能够增加阳气。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署名图片】南方杂志记者 影子

【通讯员】谭健成 宋莉萍 查冠琳

【校对】杨远云

编辑 杨小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