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一个长期依偎着母亲温暖的怀抱吸吮着甜蜜乳汁过日的孩子,突然要断奶,离开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到茫茫人海中独立自主生活,那情景会怎么样?还能活下去吗?怎么活下去啊?
这个似乎不可思议的问题,也曾经严峻地摆到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的前身茂名石化机械厂面前,让它经历了一段难以言状的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实现了“为梦想而拼搏,与时代同奋进”的目标,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生产的天津45万吨年聚丙烯多区循环反应器,是中国第一台,世界第三台,也是年处理量最大的一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005年秋天,为了使属下企业减轻负担,集中全力发展和壮大石化主业,中国石化决定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主辅分离,将一些与石化主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板块剥离母体。特大型国有企业茂名石化属下的石化机械厂名列其中,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成为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企业,更名为茂名石化重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用职工的话来说,这是“把端了几十年的国营‘铁饭碗’,突然换成分分钟都可能打碎的民营‘瓷饭碗’。”
重力公司就这样要离开母体茂名石化温暖的怀抱,扑向波翻浪涌的市场经济海洋,漂泊沉浮,搏击风浪。
这个“婴儿级”的机械制造企业,原是一家国营企业,有着四十多年的光辉历史。它的前身是茂名石油公司机修厂,负责为开采油母页岩和提炼原油的机械设备提供维修服务。茂名石油公司停止油母页岩开采和原油炼制,改为石油加工,改名为茂名石化公司以后,属下机修厂也随之改名为茂名石化机械厂,主要担负石化机械设备制造及配件加工。2006年,中石化实行主辅分离,机械厂也随之脱离茂名石化母体,成为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力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民营企业,改名为茂名石化重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厂长陈宗强改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体职工与茂名石化公司签署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书,结束长达47年的国有企业历史。
就这样离开国企,当一名民营企业的老板?宣布正式脱离茂名石化,成为独立的民营企业的那天晚上,陈宗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心中充满无奈和忐忑。陈宗强想起党和国家把自己培养成才,走上国营中层领导岗位,如今突然要放弃这一切,去当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这样的老板不能当。然而,他转念一想,这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和上级的决定,更是员工们的信任和期望,寄托着石化机械制造的希望。这个老板他虽然不愿当,但这副担子他必须挑,这份工作必须干,而且还一定要干得像个样。陈宗强暗暗下定决心:权当这是党对自己的一次严峻考验,正好抓住主辅分离提供的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入民营企业这个平台,带领员工大展拳脚,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体现人生的价值,报答党和国家的长期教育培养。同时,他又暗暗告诫自己:工厂的体制改了,但企业的本色不能丢。
可是,今后的路子怎么走?今后的日子怎么过?靠改制发放的那一点补偿维持不了多久,不是长远之计。当时,陈宗强未满五十岁,但已是有三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眼睁睁地看着不少工人买断工龄离厂而去,心头泛起一阵阵“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苦涩,感到不胜的落寞、无奈、酸楚和彷徨……
怎么办?当务之急是找米下锅,拿到订单,承接加工任务。
他积极引导员工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走出去向市场要订单求生存,带领员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扬帆起航。在改制之初,作为母体单位的茂名石化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坚持规范支持,同等优先的原则,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进行政策帮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重力公司这个老国企在经历体制变革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谱写了二次创业的新篇章:年产值由改制之前的1亿元发展到现在的5亿元,总资产由2500万元增加到7亿元,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装备制造中心、中国非标压力容器制造企业20强、广东省制造业100强,陈宗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企业家。
雾霾消散蓝天高远
从1958年开始建厂的机修厂到机械厂,再到如今的重力公司,饱含着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为企业沉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新一代的重力人传承了老一辈不畏艰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虽然经历了改制的迷茫和彷徨,但他们依然坚定向前,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石油和化工设备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改制之初的重力公司刚好赶上了这次发展机遇。他们审时度势,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坚持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了工业炉、烯烃反应器、急冷换热器、临氢类厚壁反应器、高等级换热器等五大类产品,并实现了各类产品的拓展升级。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重力公司就开启了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的历程。在80年代中期,重力公司参与制造了国产化第一台乙烯裂解炉-2万吨/年CBL裂解炉,该项目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完成了国产化第一台环管反应器的攻关制造,结束了这类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改制后,重力公司依然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走重大石化装备国产化之路。2009年,公司完成了天津石化45万吨/年聚丙烯多区循环反应器的制造,这是国产化第一台、世界第三台,同时也是年处理量最大的一台。2016年,完成了采用 CB&I的E-Gas工艺技术气化炉的首次国产化制造。2017年,完成了国产化第一台油气急冷换热器的制造。这些国产化首台套设备的制造成功标志着重力公司的制造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经过不断发展,公司的各类产品也都实现了拓展升级。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加热炉整体模块化设计与工厂内制造,并在加氢、制氢、焦化、常减压、连续重整、PX、苯乙烯、甲醇、合成氨、大化肥等工业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烯烃反应器拓展到了INEOS工艺的高密度聚乙烯环管反应器、DOW 开发的UIPOL工艺的气相反应器和Basell 最新开发的Spherizone聚丙烯工艺的多区循环反应器;急冷换热器是公司改制后开发的新产品,获得多项技术专利,成为世界上迅速成长起来的急冷废锅提供商,已能与博西格等知名外企同台竞技;临氢类厚壁反应器和高等级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完成了从材料、压力、直径、长度和重量的升级,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
改制后,重力公司特别注重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并意识到自主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源泉。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先后从国内知名高校招收大学生上百人,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为企业储备、培养专业人才。并建立创新机制,先后投入创新资金3亿多元,创建了国家、省、市三个层次的8个创新平台,使企业发展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更加可喜的是:该公司先后有20多项自主创新成果和产品获得国家、中国石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环管反应器等6大类产品被评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并编制多个行业标准,掌握了行业话语权。通过自主创新,重力公司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了知识产权。目前,已拥有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55项、实用新型专利79项,成为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自主创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适应了新时代发展要求。
十几年来,重力公司伴随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参与了我国各大乙烯、炼油和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提供了大量大型、优质的石化设备,产品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并树立了重力公司的品牌,建立了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成为众多石化企业的优秀供应商。
壮怀激越续写辉煌
短短的几年间,重力公司能够脱颖而出,从默默无闻的机械修理厂成为名闻遐迩的重力机械制造公司,挥洒自如畅游于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海洋,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也势所必然。
十多年来,茂名重力公司在机械制造方面一路凯歌,除了得力于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活动,更离不开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勇往直前、百战不殆的核心队伍,他们团结一致,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
重力公司这家股份制企业还保留着党委的设置,百事缠身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宗强还兼任党委委员的职务。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家拥有600多人的企业,有140名共产党员,成为这支员工队伍的核心力量。这股核心力量无所畏惧,奋勇进取,卓尔不凡。领军人物——陈宗强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从宣誓入党的那一天起,他就牢牢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心把自己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党,交给人民,交给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企业改制初期,他心中尽管也一度出现苦闷、彷徨和不安,但很快摒弃杂念,顾全大局,积极带领员工排除万难,过关斩将,开创了发展新局面。
在重力公司步入正轨后,陈宗强前瞻性的意识到,公司要加快发展,还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必须走国际化道路。走过多年的国产化之路,经过市场的检验,重力公司生产的化工设备完全可以和国外的产品相媲美。他们坚信中国装备能装备中国,也能装备世界。
2008年,重力公司承接了德国“伍德”公司9台出口埃及换热器的制造任务,这是重力公司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外订单。从此,公司踏上了国际化的征程。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2012年底,壳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能够集加热炉整炉设计、制造、检验、现场服务一体化的加热炉供货厂家,洽谈全球战略供货协议。首轮纳入壳牌视野的厂家全球共36家,重力公司凭借多年的业绩及良好的业内口碑名列其中。最终经过三轮严峻的工厂技术、质量审查,重力公司脱颖而出,在2013年11月,成功与壳牌签订了加热炉全球战略框架协议,成为全球范围内向壳牌提供加热炉的四家制造商之一,而且是亚洲唯一 一家。
2014年,公司与韩国现代工程公司签署合同,承揽了土库曼斯坦38.6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环管反应器的制造任务,实现了重力公司也是我国这类设备的首次出口;2016年,承揽了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环管、多区和气相反应器的制造任务,实现了烯烃反应器的全面出口;2017年,承揽法国液化空气集团阿根廷制氢装置转化炉撬块,标志着公司的模块化制造技术向集成化撬装式产品发展,并因为高效的项目运作,被法液空评为优秀供应商;2018年,公司的急冷换热器也实现了出口,已出口至阿塞拜疆和韩国。至此,重力公司的各类主打产品都已实现出口,并进驻国际顶级炼化企业,成功实现了国产炼化装置核心设备的对外输出。
通过与国际著名工程公司合作,重力公司加速了国际化进程,在国际项目的历练中,促进了公司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目前,公司的产品已出口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蜕变,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制造”赢得了声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重力公司必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脱离母体之初一度弥漫于心头的那种失落、无奈、苦恼和彷徨早已一扫而光。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风雨兼程的艰辛历程,陈宗强心潮澎湃,壮怀激越,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强企之路。如果不是中国石化深化改革,实行主辅分离,将重力机械制造厂从国营的母体分离出来,转上独立自主、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轨道,就不会有重力公司今天的成就;同样,如果不是承传了国营母体的良好基因,也不会有重力公司今天的辉煌。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发展起来的重力,不忘初心,积极回馈社会。2006年至今,公司共纳税近4亿元;每年社会慈善公益捐款20多万元,连年被评为“爱心企业”;大力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对帮扶贫困村庄,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2014年,公司捐赠30万元,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使患者重见光明。
有了大写的人,才有大写的企业。改制12年来,“重力人”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卓越之才,书写了新时代企业的精彩答卷。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邓义深 特约通讯员 毛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