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山“援藏课”:让大山孩子的梦想,飞越3800米高原

南方+ 记者

工布江达,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平均海拔3600米。雪山深谷,水量丰足的尼洋河从这里奔涌而出,汇向雅鲁藏布江。

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部署,从2016年夏季起,中山市对口支援工布江达县。这两个相距3600公里的市、县,由此掀开了深层次援受合作的序幕。同时,这也是中山市首次作为组长单位、首次独立支援高海拔大县。

时隔两年,以中山市委、市政府为核心的由各级部门及镇区、社会组织组成的“后援团”,以及由8名中山援藏干部、组团式医疗团队、教师团队、社会爱心企业家等汇聚的支援力量,共同开创和推进了中山援藏工作新局面。

即日起,《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将推出“走进工布江达——中山援藏两周年”系列报道,从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关注中山特色援藏道路,敬请垂注。

近日,林芝市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考试体检最低控制分数线和预录取名单公布,娘蒲乡中心小学(下简称“娘蒲乡小学”)3名学生成绩超过体检最低控制分数线。得知喜讯后,学校年轻的女老师许晶激动得快哭了。

雨季,湍急的尼洋河,山腰上就是娘蒲乡小学所在地。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摄

3800米,这是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海拔最高的学校,条件艰苦。全校30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附近的高山牧区,最远的孩子离家50公里。建校24年,去年首次有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今年再次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

从0到1再到3,令人振奋的成绩背后,有中山援藏工作组的一份功劳。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山援藏工作组与当地教育部门紧密协作,转变思路大力推动教研、教学改革,今年全县考取内地西藏班上线人数、市级以上教研课题立项数量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成绩跃居林芝市前列。

(湍急的尼洋河,感受一下)

“以后孩子们冬天洗衣服,手再也不冻了”

每周六下午,趁阳光正好,娘蒲乡小学300多名学生会集体到尼洋河边洗衣洗澡。每个孩子将小脸盆捧在手里,头上的小黄帽早已脏迹斑斑。他们齐整地站成两列,跟着老师向山下走,遇见过往的车辆还会礼貌地招手说再见。

(锅庄舞)

地处藏东南的工布江达早已入夏,可是这雪山下的河水依然冰冷。孩子们似乎不在乎这些,到了河边便开始撒欢嬉戏。不远处,几个小女孩互相帮忙洗头梳发,男孩子们围着老师玩起了小游戏,附近有些家长还过来帮忙洗衣服。

6月30日,娘蒲乡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跳当地特色的锅庄舞。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摄

“看着这些孩子,可爱又心疼。”来自岭南师范学院的支教老师张君燕,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到。两年前的冬天,同样是在这里支教的曾晓佳,带着学生去河边帮洗衣服,结果冻肿了双手。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调研的每一位中山援藏干部。

虽然是娘蒲乡唯一一所小学,师生基本全部住校,可学校供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存在已久。老师们说,宿舍里有水龙头可是没有水,平时都得去食堂旁边提水。学校也没有条件集中供热水,到了冬天,这里的气温会低至零下十多度。

学校副校长明久说,冬天里,孩子们会去找班主任要些热水。老师们就在宿舍里烧水,然后给班里的学生一人匀一点。可是,用水的地方太多,遇上晴好的天气,他们还是会组织学生去尼洋河边洗衣洗澡。

6月30日中午,在娘蒲乡小学的草地上,一位小朋友帮小伙伴洗冷水头。

“夏天水急很危险,冬天的水又很冰冷,我们一定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中山援藏干部张涛说。2016年底,中山援藏工作组经过走访调研后发现,全县3镇6乡的10所中小学,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女孩子头发长,一个人不方便,娘蒲乡小学老师帮忙洗头。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摄

去年,中山援藏工作组决定启动200万元援藏资金,为县里的每所学校都建一个洗衣房和玻璃晾晒房。好消息是,这些洗衣房将在7月底竣工,中山援藏工作组统一采购的洗衣机届时也将全部到位,可惠及全县4000多名师生。

娘蒲乡小学的洗衣房就在学生食堂的旁边,红顶外黄,占地30多平方米。目前,建筑主体已经基本完工,里面还安装有多个水龙头。张涛和明久商量着,学校的学生多,到时候多拉上两条水管,一次性安装8台洗衣机,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明久说,等洗衣房建好后,每周六让低年级洗,周日让高年级洗。“大家都能用上,以后孩子们冬天洗衣服,手再也不冻了”。

留住老师,留住孩子的希望

对于娘蒲乡小学来说,最近的好消息可不止一个。近日,林芝市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考试体检最低控制分数线和预录取名单公布,娘蒲乡小学3名学生成绩超过体检最低控制分数线。

继去年收到第一份内地西藏班录取通知书后,建校24年的娘蒲乡小学,如今再次实现新突破。更让人振奋的是,今年工布江达县内地西藏初中班招生预录取35人,首次排名林芝市一区六县第一。

谁能想到,两年前同样的榜单,工布江达县在林芝的排名还是倒数。“这里的孩子走不出去啊!”在走访全县10所中小学后,中山援藏干部、工布江达县教体局副局长刘岩感到情况有些严峻,“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信心脆弱。”

同时,本地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率也非常高。2016年,在查看了这几年娘蒲乡小学教师的调动情况后,刘岩感到很吃惊。学校平均每学年调走的老师高达20%,远远高于正常流动率。如今,在校任职6年的副校长索朗平措,已经是全校40名老师(含12名支教老师)中资历最老的。

“在任何地方,出现这么高的教师流动率,对学校日常教学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在刘岩看来,教师的高流失率,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生活条件艰苦,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在乡镇学校的教学中获得的成就感不高。

中山援藏工作组一致决定,要突出学校的教学质量来推动当地教育发展,短期内要下足力气,把老师留下来,把内地西藏班的录取人数提上去,提振全县对教育发展的信心。

把老师留下来!来自中山的一位爱心人士得知情况后,与中山援藏工作组商议,在娘蒲乡小学设立“春晖教师发展基金”,专门针对该校老师的技能提升、教研提升、教学奖励等进行扶持。

娘蒲乡小学的孩子们在吃午餐,萝卜炖牛骨。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摄

索朗平措就是基金的受益者之一。去年,索朗平措的学生格桑塔青成为学校第一个考上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他和三位任课老师都获得了1.5万元的奖励。“只要老师在教学方面有成绩,都可以享受这个基金,大家的付出有了回报,积极性非常高。”索朗平措说。

“这是一个创新。”刘岩表示,利用中山的社会资源设立“奖教”基金,就是要奖励能够留在学校3年以上、5年以上、10年以上的老师,每次在全县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老师,也都能获得支持。

“老师能够一直教,学生学习也有了信心。”2016年,许晶刚到娘蒲乡小学任教,就负责六年级的语文。她说,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了,但慢慢就会发现,他们的成绩是可以提上去的。“我觉得自己来迟了,这些孩子需要我们”。

娘蒲乡小学里面还设有附属幼儿园,大中小3个班有90多名学生。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摄

就像许晶说的那样,留住了老师,也就留住了孩子们的希望。2017年工布江达县中小学考入西藏内地班人数实现“双翻番”,排名从林芝市倒数跃居前三;2018年上线人数达41人,同比增长超50%,位列林芝市一区六县第一。

“计划外借读”让更多孩子走出去

考上西藏班,让孩子们走出去。每年,在工布江达县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建议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上好学。全县3万名农牧民的期盼,真真切切地传递到了中山援藏工作组的心里。

2016年底,中山援藏工作组去中山市实验中学西藏班探望林芝籍的孩子。他们发现,12个来自林芝市的初一新生中,其中11个都是林芝市第二小学毕业的,却没有一个工布江达县的孩子。

午餐后,娘蒲乡小学给孩子们每人都分了一块大西瓜。南方日报记者郭冬冬摄

刘岩介绍,去年6月,在两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工布江达县委托中山市培养初中学生协议》完成签约。根据协议,自2017年起,中山每年代培工布江达县5名初一新生,由中山市实验中学负责培养,学费由中山市政府拨款资助。

去年8月30日,在中山市实验中学致远楼,来自工布江达县的白马晋美,兴奋地从实验中学校长蒋晓敏手中,接过蓝白相间的实中校服,正式成为了该校的一员。

与白马晋美一起的,还有白玛群培、卓玛措吉、达杰、靳婉悦等4名小升初新生。他们都是工布江达县首批赴中山的借读生,将在实验中学学习三年初中课程。

工布江达县教体局局长王静介绍,首批借读生的选拔与录取,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录取比例均衡和集体研究决定的原则,以2017年内地西藏初中班考试成绩为依据,按照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3∶2的比例,从全县的小学应届毕业生中严格筛选。

再过几天,13岁的靳婉悦就要放假回来了,妈妈胡绍莉非常开心和期待。“去中山读书非常好,孩子现在很自立。以前很内向,有话也闷着,现在打电话什么都跟我说。”胡绍莉说。

“这个项目非常成功,虽然名额不多,但是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工布江达的农牧民与中山援藏工作产生了非常强的情感共鸣。因为我们在想办法帮他们解决最关心的事情,他们也在心里把我们当成亲戚。”刘岩说。

此举还得到全国第八批援藏总队的肯定,将其作为“民族团结、粤藏相亲”的工作示范,要求广东援藏全面推广这一经验。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郭冬冬 发自工布江达


编辑 卢子衡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