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出意外,10天后,17岁陈思宇(化名)将收到一封中国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一刻,他盼望已久。多年来,在追逐音乐道路上,陈思宇用自己亲身经历,谱写了一曲“冰与火之歌”。
在艺术世家氛围中成长,陈思宇七岁学琴,每天坚持数小时练习。对音乐,他打从心底喜欢。然而,疾病悄悄伸出了魔爪。
7岁开始,陈思宇的耳朵反复流脓。有时候父母喊他,他也没有反应,说话声音要比平时高出些许。上课时,他也时常听不清课程内容。
从那时候开始,孩子渐渐坠入无声世界。
当医生说,“陈思宇左耳患有中耳胆脂瘤,且听小骨已被破坏;右耳是慢性中耳炎”, 全家人顿时蒙了。测试发现,孩子听力已损失近60分贝。如果不及时治疗,陈思宇会丧失与有声外界交流的可能。
“手术是让孩子重返有声世界的唯一方法,但风险极高。耳朵生理结构精细,手术既要切除病灶,又不能损害孩子听力,如何寻找平衡点,最为关键。”陈思宇主管医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张宏征说。
庆幸的是,手术成功了,再加上术后的康复训练,孩子的听力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已恢复到接近正常人水平。
然而,陈思宇一直有着音乐梦,音乐对听力的要求高于常人,他还能坚持吗?
孩子父母也曾想过让他“调转方向”,担心疾病会让他未来的路更充满艰辛,但陈思宇始终不愿放弃音乐、放弃钢琴。
他的心比谁都更笃定。10年来,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耳朵,拒绝一切水上运动,定期复查听力。由于听力水平尚不如其他健康的同学,他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赶得上。
从一开始的简单爱好,到决定走专业道路,这一路的艰辛,没人比他更清楚。在得知被中国音乐学院录取时,他喜出望外。
珠江医院门诊大厅,琴声悠扬。一曲《黎明》奏鸣曲引人驻足。陈思宇与音乐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记者】黄锦辉 曹斯
【摄影】张梓望
【实习生】 黄靖雯 帅昌哲
【通讯员】伍晓丹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