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韶关始兴追寻红色印记|近250座围楼带你领略另一番美景

南方杂志
+ 订阅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莫群

通讯员丨吴婷

6月29日,始兴县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暨2018年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摄影:邓斌)

6月29日,始兴县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暨2018年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作为2018广东省“重走长征路”(韶关)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分会场活动,始兴将借此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旅游带动”战略,升温红色旅游,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开幕式在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始兴红围举行,上午九时活动正式开始,420人组成7个红色徒步队伍,走上了通往红围的新长征路,大家高喊口号,群情激昂。随后,在红围外广场举行“唱红歌 颂祖国 感党恩”主题红歌会,大合唱《红军不怕远征难》《向着伟大的梦想》、表演唱《看见毛委员》《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在合唱团的激情演唱下,嘹亮的歌声响彻在红围的上空,让在场的每个人听了激情澎湃,接受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徒步队伍,走上了通往红围的新长征路。(摄影:章敏,数码:张耀敏)

活动共有党政机关、革命志士后代、摄影名家、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合唱团、群众代表等800多人参加。其中,重温“入党宣誓仪式”环节尤其振奋人心,在始兴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多名党员干部在红围内外重温入党誓词,让红围见证铮铮誓言。接着,持续半年的大学生围楼旅游文化创意大赛和广东省围楼摄影大赛正式开启,媒体、旅行社、师生团队和骑行团一行前往当地日新小学、外营围和铜钟寨藏军洞等红色景点进行打卡学习,实地了解始兴革命历史。

韶关始兴县委书记黄建华在红围内重温入党誓词。(摄影:黄兴翔,数码:周玉勤)

在始兴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在红围内重温入党誓词。(摄影:赖金艳)

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是整个围楼文化旅游节的重要开端,始兴县将以“寻找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围楼文化创意大赛、围楼摄影大赛”三大主体活动,深入挖掘和凸显始兴红色精神内涵及客家围楼风采,充分展现始兴在“革命传统、生态休闲、时尚活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亮点。

多名党员干部在红围外重温入党誓词。(摄影:莫群)

始兴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县,是著名的北伐及抗战爱国名将张发奎的家乡。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活跃着张光弟、全赓靖、郑屏、邓文礼、吴新民(风度抗日大队大队长)等一大批热血忠诚的革命志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幕式所在地红围位于韶关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离县城4公里。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红围呈长方圆角形,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红围实际上叫“奠安”围,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鹅卵石、青砖和红砂的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红围在抗战时期曾是省委秘密电台联络点,被民众称为“红色指挥所”。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原广东省委在红围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作出过许多重要决策,在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围附近还有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日新小学、中共广东省委医疗站旧址——老罗屋围楼、中共广东省委培训班——冼屋围、八一战役遗址——外营围楼、风度抗日大队藏军洞——铜钟寨等多个重要的革命遗址。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红围。(摄影:莫群)

始兴也是全国闻名的围楼文化之乡,是典型的客家地区,客家文化底蕴浓厚,素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说法。盛唐贤相张九龄,是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人,他的诗作《感遇》位列《唐诗三百首》开篇,《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传诵千古。勤劳智慧的始兴人民,从明清时期开始修建围楼,在217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至今耸立着249座围楼,这些都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客家大围和长围村围屋更是享誉国内外,始兴围楼的密集程度和拥有数量均居全国之首。

始兴县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77.34%,林木绿化率77.94%;生态公益林面积6.34万公顷,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中国最美小城”“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石斛之乡”“中国围楼之乡”“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绿色名县”“千年古县”等称号,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主题活动——文化成就旅游品牌高峰论坛发布的“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中,始兴县获评“2018中国最美县域”。

此次围楼文化旅游节活动将始兴的“绿色”与“红色”深度结合,挖掘和凸显始兴红色精神内涵及客家围楼风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名县。

韶关始兴县委书记黄建华致辞

韶关始兴县委书记黄建华在“寻找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暨2018年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上致辞。(摄影:黄兴翔,数码:周玉勤)

今天,值此建党97周年之际,我们欢聚红围,在这里隆重举行“寻找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暨2018年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主要目的是响应2018广东省“重走长征路”(韶关)红色旅游主题活动,深刻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大力弘扬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升温红色旅游,推动始兴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始兴县委、始兴县人民政府,向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参与始兴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始兴位于韶关市东部,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辖9个镇、1个民族乡,是联合国正式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也是中国最美小城,素有“古之福地、粤北明珠”之美誉。始兴是全国唯一获得“中国围楼文化之乡”殊荣的县,境内拥有249座围楼,其中有以“岭南第一围”之美誉闻名于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满堂客家大围”,更有为广东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省委机关旧址——始兴“红围”,它见证了广东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战时名副其实的“红色指挥所”。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围得以维修和保护,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4月,红围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同时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始兴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全景始兴”的发展思路,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充分挖掘“生态、温泉、围楼、人文”等特色优势资源,全力做好全域旅游规划设计,不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始兴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革命遗址,就是一座革命传统的丰碑。此次围楼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是落实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做好始兴答卷的重要举措。通过“红色主题教育、红色之路徒步、大学生围楼旅游文化创意大赛、围楼摄影大赛”四个主体活动,将“绿色”与“红色”相结合,深入挖掘和凸显始兴红色精神内涵和客家围楼风采,展现始兴在“革命传统、生态休闲、时尚活力”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亮点。我相信,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打响以“红围”为引领,“满堂客家大围”“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为支撑的始兴围楼文化旅游拳头产品。

同时,我们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始兴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您推介更多朋友来始兴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品味始兴山水美景,感受客家民俗风情,共同擦亮“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品牌。

寻找始兴红色印记

一、红色旅游线路

(主要景点:奇心洞事件、罗围汉代古城堡、红围、日新小学、铜钟寨战斗遗址、风度学校革命遗址、贵庐)

推荐线路:红围——八一交通站——外营围——铜钟寨——始兴博物馆

(途经:品碗轩、客家风情生态园、古塘秋月山庄、海陆空家庭农场、阳光假日农场)

满堂客家大围

二、围楼文化旅游线路

(主要景点:满堂围、长围、贵庐、红围、栋护睛岚、东湖坪、汇川别墅)

推荐线路: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张九龄故居——张发奎故居——满堂客家大围——龙斗峰

(途经:森林公园山庄、清化山庄、龙苑山庄)

红色指挥所——红围

红围位于韶关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离县城4公里。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叫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鹅卵石、青砖和红砂的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驻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它为指挥广东的抗日斗争作出过贡献,是战时广东名副其实的“红色指挥所”。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原广东省委在红围克服了许多艰难困苦,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作出过许多重要决策,在广东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围不仅仅是战时省委机关驻地,在红围的五楼还设有省委的秘密电台。1941年1月,粤北省委迁往韶关,省委电台继续留在始兴红围。因安全措施做得好,在这一年多里,省委电台接收、发送电报100多份,密切了粤北省委与各级党委组织的联系,对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政策和指示,及时掌握敌人的动态,避免敌人破坏,加强各地党组织建设,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加强与进步人士的联系和团结,以及后来的“粤北省委事件”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重要作用。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围得到了维修和保护,并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红围旧址修复保护工程正式落成。2011年4月,红围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同时也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址:红围位于韶关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距离县城4公里。

路线:韶关出发—大学路—赣韶高速(始兴/太平出口)—始兴县城—沈所镇—沈北村—目的地(红围)

【周边游】

沈所古墟

600年老街 见证古墟繁荣

沈所古墟镇就是当年梅岭古驿道这条陆路交通线上的一处重要驿站,这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是始兴最大的集市中心,兴盛了600多年,可以说是始兴商业发展历史的代表。

县道X344

醉美落羽杉 红色仪仗队

始兴县X344公路的两旁种满了落羽杉,延绵22公里,这条最美的风景线,横跨了城南和沈所两个乡镇。

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旧址——日新小学

1940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迁到红围后,中共始兴县委负责统战、武装工作的陈培兴,在红围附近的日新小学建立了交通站。日新小学交通站建立后,省委交通员朱明来到这里,以教师的身份秘密工作,负责传递情报、信件、宣传品,以及接送过往人员,这里成为广东省委在始兴最重要的地下交通站。

1945年8月,“外营惨案”发生后,日新小学地下交通站被迫关闭。目前,日新小学内设有八一村革命历史展览馆,陈列了省委迁到始兴领导全省的抗日武装斗争的整个过程。

地址:韶关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

路线:韶关出发—大学路—赣韶高速(始兴/太平出口)—始兴县城—沈所镇——八一村

【周边游

八一村:是日新小学所在地,也是“外营惨案”的事发地,两处依然保存有当年的原貌。

石下古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省级古村”。

东湖坪民俗文化村:村中有曾氏宗祠、永成保障围楼、一贯书香民居、九栋十八厅、功名石等。

八一战役遗址——外营围楼

外营围楼位于沈所镇八一村(原名外营村)。1919年,由该村村民集资兴建,高五层,四面墙用河卵石垒砌、石灰糯米浆黏合而成。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震惊广东的“外营惨案”就发生在这里。当年30多名游击队战士抗御国民党军队2000多人,激烈的战斗打了三天两夜,直到敌人用炸药把围楼西北角炸开了一米宽的缺口,围楼才被攻破。围楼攻破后,国民党军队在外营村共杀害游击队战士和群众112人,烧毁房屋100多间,宰杀牲畜100多头,全村财物被抢光。1951年,为表彰外营村人民的革命功绩,纪念“外营惨案”中壮烈牺牲的革命战士和殉难同胞,始兴县人民政府授予外营村“光荣之村”牌匾,并将其更名为八一村。

地址:韶关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原名外营村)。

路线:韶关出发—大学路—赣韶高速(始兴/太平出口)—始兴县城—沈所镇——八一村

以少胜多、反“围剿”自卫战的范本——铜钟寨

铜钟寨,是距离外营村不远的一处山地,因为主峰高耸,形似一口巨大的铜钟而得名。1945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便是一场堪称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成功自卫战。

当年5月4日,郑屏率部起义后,率队到外营村,与风度队会师。国民党政府始兴县长江锦兴获悉后,震怒不已,于5月9日上午率100多人包围外营村。当时在外营村的革命领导陈培兴非常警觉,他一面部署村里的营队队员应对,一面派人送信给铜钟寨的吴新民部队和马头岭的郑屏部队。接到陈培兴的信后,铜钟寨的吴新民部队、马头岭的郑屏部队,火速赶往外营村,分别从左右两翼对敌人发起攻击。

这次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击毙敌人20多人,伤敌数10人,俘虏3人,缴获枪支14支,弹药一大批,成为反“围剿”自卫战的典范。

路线:韶关出发—大学路—赣韶高速(始兴/太平出口)—始兴县城(永安大道—墨江桥北路—墨江大桥—墨江桥南路)—河南路—沈所镇—Y326—铜钟寨景区

你了解始兴革命老区的故事和围楼建筑吗?

何不趁着这次始兴围楼文化旅游节,

带着家人和孩子一起去补补课。

一起约吧~~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莫群 林琳

校对丨华成民 潘经春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