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7时20分,东莞南城医院副院长王三贵走出小区大门,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上班路上需要徒步30多分钟,王三贵说,走路上班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当天有9台手术在等着他,“只有好的身体才能坚持。”
这还不算王三贵最繁忙的一天。作为被综合性大医院“夹击”之下的二级医院,南城医院虽小,却因为肝胆外科方面的优势吸引了不少患者。每天晚上,王三贵都是最后一名离开办公室的人。而在医院五楼肝胆外科走廊上,黄志强院士、钟世镇院士、张宝善教授等众多国内权威专家对他和他的团队肯定的照片,令东莞无数医院羡慕。
痴迷做手术,从早到晚
南城医院地处东莞市中心,面积狭窄,近年来,一度想过扩张,但也因种种原因受限;医院的停车场更是坑坑洼洼,下雨天停车极不方便。加上医院的建筑陈旧,设施老化,南城医院成为东莞条件最为简陋的镇街医院之一。
王三贵是南城医院的副院长,就是在这简陋的镇街医院,他成了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导师,第七届东莞市优秀科技人才,东莞市首届“最美医生”,2015年度东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是肝胆外科的专家。
上午7时55分,王三贵开始带领团队查房。对早上9名等待做手术的患者,他都一一检查,详细讲解手术的方式,消除患者的疑虑。9名患者中,他最担心的是76岁老人杨庆求。“他曾因主动脉瘤做过支架,长期服用抗凝剂,人又非常瘦,手术时间一定要控制在2小时内。”王三贵特意在病房里跟杨老沟通手术,稳定家人的情绪。
虽然医院规模不大,但每年这里的手术量有2000多台,王三贵带领团队要完成1500-1600台,这一数据还以30%的速度增长。“很痴迷这种感觉,要是这个手术做得非常成功,我能高兴几个月。”王三贵深深喜欢这种成就感。他希望,能将医院打造成省市闻名的肝胆专科医院。
“有成果不是一个人的,属于团队”
18时39分,王三贵刚结束了手术,就打了20多分钟的长途电话,“老家的侄女高考填志愿,家人想让孩子学医,我说让她自己好好想清楚,不干涉个人的选择。”王三贵说,这是因为,多年的从医经历,让他深感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如外界想的那样光鲜。
王三贵做过多年的医务科主任,这让他对整个医院每个科室的流程了解得非常清楚。医务科主任给他更大的便利是,他和每个科室水平前三名的医生都交上了朋友,细心地跟他们请教,“掌握了其他科室80%的内容”。
这让他在抢救病人的时候,能想得更多,在紧急关头,能运用各方面的人才的专长力量。“医院的救治,靠的是团队,不是个人。”10多年来,他带出了一支拥有11名医生、16名护士的外科团队,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王三贵的办公室和医生的办公室在一起,“我每天做什么,他们都知道,他们做什么,我也清楚。有人说,南城医院的这个平台有点小了,但我说,小平台更容易做事,能干事的想干事的,在这里更容易出成绩。我们小医院就做小医院的特色,做我们自己的拳头产品。”
2016年1月,东莞市胆囊疾病研究所在南城医院挂牌成立;2017年9月,人类胆石博物馆在南城医院正式开馆;2018年7月21日,省结石防治专业委员会将在东莞成立;明年3月,南城医院的新大楼将拔地而起,医院的科研和手术环境焕然一新。这不是王三贵一个人的功劳,王三贵说,医院从上到下都付出了很多,尤其是自己的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成果。
他并不满足。王三贵说,他常常和医生们开会、探讨,怎么样能在较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我们要找短板、找差距,自我批评,不断改进。”
教授、院士青睐的秘密在于努力
“比较起综合医院,我们这里硬件、人才、品牌都遇到很大挑战,不积极向前就会掉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让王三贵要求医院提供真正看得见的优质服务——他每天都一再让医生们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谈是一致的,“就是让患者在这里感受好一点。”
患者的感受已经挺好——肝胆外科走廊上有一面“互动墙”,上面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美国的患者在这里接受治疗后写来的感谢信,每封感谢信都提到了医护人心的耐心、细心。有个患者病情严重,查出了病因,但设备所限,医生主动帮患者联系转院,让患者倍感温暖。
“从刚来医院时门可罗雀,到现在科室每天都有七八人入院,又有七八人出院,医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三贵的踏实、勤劳,不仅吸引来了患者,也让肝胆外科的走廊上挂满了国内在肝胆技术方式最权威的院士、教授到南城医院指导时的照片,小小的镇街医院因为因此蓬荜生辉。
王三贵说,他还记得2008年时,他通过朋友请到了北大医院的张宝善教授来南城医院,张宝善是我国胆道镜技术的开拓者。“他来了医院后,我跟他说,我想做这方面的事,他没说什么就回去了。”到了2013年,南城医院在东莞举行了全国性的胆道镜手术演示大会,震动了张宝善教授。
“张教授跟我说,一开始,他确实是觉得我们这么个镇街医院做不出啥来,但5年后看到我存下来的1000多份胆结石,他觉得我们很有想法,很有研究价值,从那之后,他就非常支持我了。”王三贵说,跟很多教授、院士的友谊,就是这样来的,“我想,这跟我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记者】欧雅琴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