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大雁塔,知道朝阳北塔吗?深圳博物馆这场展览了解一下

南方+ 记者

6月29日上午10点半,辽宁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新闻发布会在深圳市博物馆二号专题展厅举办。

为展示我国多元传统文化艺术,加强深圳与辽宁两地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圳市博物馆联合朝阳市北塔博物馆举办此次“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北塔所出三燕北朝隋唐特别是辽时期重要文物近140 余件组,包括瓦当、石刻、泥塑、舍利塔、金银器、瓷器、水晶、玛瑙、琥珀、玉器等,品类丰富。其中一级文物13 件,二级文物19 件,三级文物30件。

本次展览分为“朝阳北塔的历史变迁”与“辽代佛塔的供养世界”两个单元。通过诸多精美文物,一方面展示“五世同堂”的历史文化遗产---朝阳北塔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展示北塔文物独有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揭示文物所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让公众欣赏辽代精美的金银器、珠宝、玉石等工艺美术的同时,理解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了解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与艺术。

辽(公元916 ~ 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草原王朝。佛教是辽代最核心、最主流的信仰,遗留至今的佛教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佛寺、造像与佛塔居多。辽宁朝阳别称“龙城”,是古代辽西地区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朝阳北塔既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五世同堂”的佛塔建筑,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辽代佛塔。

朝阳北塔从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筑宫殿开始到辽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缮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北魏、隋代、唐代及辽代,总共五世修建。此后历代未经大型修缮。1984年至1995年间,朝阳北塔开展维修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由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对研究辽代文明、中西文化交流及佛教艺术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展览时间从2018年6月29日至10月7日,展览地点在深圳博物馆新馆(市民中心A区)二号专题展厅。

附上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 朝阳北塔的历史变迁

朝阳北塔始于十六国时期三燕(即前燕、后燕、北燕)的和龙宫殿;其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于原址起建思燕佛图;隋文帝时又敕建为安葬舍利的梵幢寺塔;唐玄宗时奉诏改建为开元寺塔;辽代重修并更名延昌寺塔。此后历代沿用。

据考证,朝阳北塔最初为三燕时期的木结构宫殿建筑,北魏时改为土木结构楼阁式佛塔,隋唐再改筑为朴素的密檐式砖塔,最后辽代修建成雕饰繁复的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塔。以北塔为主体的塔寺建筑,自北魏太和年间到辽代灭亡,一直作为皇家敕建寺院与中国东北地区名刹。虽然金代以后逐渐衰落,但瞻礼佛塔的法事活动,历代不绝。北塔至今仍是朝阳地区最具标志性的辽代佛教艺术建筑。

第二单元 辽代佛塔的供养世界

作为北方草原帝国的辽是一个崇尚佛教的王朝,在继承唐代佛教遗产基础上不断发挥创造。辽地成为佛教义学发展的中心,由此也影响了东亚佛教发展。辽所掌控的区域修建了大量寺塔建筑,现存朝阳北塔(即辽代延昌寺塔)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十三层密檐式佛塔之一,隶属辽兴中府。

舍利是佛教神圣的供养物,主要包括真身舍利、影身舍利与法舍利等,瘗埋舍利是北朝隋唐辽宋时期重要的佛事活动。这些供养物为研究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记者】郭悦


编辑 李定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