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拉肚子很常见,
但别简单归因于“吃坏东西”,
你可能不知道,拉肚子也能要命!
近日,就有一个因拉肚子导致死亡的案例。
从腹泻到死亡,不过12小时
医生描述
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了急诊。
“医生,我肚子痛,拉肚子,可能吃了过期的绿豆糕。”患者说,七个小时前他开始出现上腹痛和腹泻。
“医生,能输点消炎药吗?”患者的妻子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输液可以,但我首先应该做的便是明确病情。因为患者有些苍白的面色引起了我的重视:“你的血压现在只有80/46mmHg,已经休克了,要做份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然后输液治疗。”
“检查不用做,就是吃了绿豆糕,拉肚子。”
我看了看患者的妻子,说了最通俗的解释:“不检查,我怎么知道指标高低?不知道指标高低,我怎么知道给你挂多少药水?”。
或许是看见我态度比较坚决,家属再也没有说话。
第一时间做了一份心电图,并没有明显的异常。
“打开静脉通路,留取血标本,然后用0.9%氯化钠快速补液,监测血压、心率、尿量。”我叮嘱完赵医生后转身去办公桌前准备开医嘱。
然而,我还没有开完医嘱,就在距离我做完第一份心电图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患者的病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快过来,室颤了!”赵医生突然提高分贝的声音让我内心出现了一丝慌张。
我一个箭步冲到患者床前:胸外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
最终我们还是没有敌过死神的魔掌,在距离患者第一次腹泻仅12个小时之后,便眼睁睁的看着患者被吞噬进了死神那巨大的张着獠牙的口中。
拉肚子真的会死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腹泻的致死率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之后,高居各种疾病死亡率的第四位。
这位年逾六旬的男性患者,常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大多数情况下心脏便存在或轻或重的问题。
对于这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发热、腹泻、呕吐、纳差、大量出汗后的电解质紊乱往往可以诱发严重的恶性心血管事件。有些不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们的首发临床表现就是腹痛。
对于这位患者来说,导致死亡的最大可能便是多次腹泻后电解质紊乱,加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存在,最终诱发了心脏异常。
腹泻三大误区,千万别再犯!
误区一:腹泻了就靠吃止泻药
大多数人在腹泻时,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立即吃止泻药,但这并不可取。夏季腹泻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若一遇腹泻就吃止泻药,会加重对肠道环境的损害,威胁有益菌,很可能再次出现更严重的腹泻甚至诱发肠道疾病。
建议一般情况下,一天腹泻不超过3次,不必急着吃止泻药、消炎药等药物,适当多喝些水,吃点粥,补充淡盐水。
误区二:任何腹泻都吃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肠道功能紊乱、食物中毒、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等,抗生素无法杀灭葡萄球菌等病毒及寄生虫。
肠道中的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三类细菌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以维护肠道健康。但抗生素会同时杀害有害菌及有益菌,不仅会导致有益菌死亡,还会造成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病菌大肆繁殖,破坏菌群环境,反而加重病情。
如果病情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化验,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遵医嘱选用药物治疗。
误区三:出现腹泻不采取任何措施
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有自愈的可能,但若毫不在意,也可能出现更大的隐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神经毒素等有害物质,若不加以干预,被人体吸收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腹痛、头痛甚至肌肉麻痹、呼吸衰竭。
建议腹泻时,应兼顾“排毒”与“止泻”,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对于轻微的腹泻,专家一般都会建议加强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腹泻刚好转时也不应掉以轻心。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专家提醒:
应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不要到一些没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小饭店或卫生条件差的路边烧烤摊、大排档吃东西;
尽量少吃生、冷、硬食物,尤其是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类、螃蟹等水产品,若食用就一定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
编辑:plato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