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新故事⑨|广东现代农业发展蓝图设计者

南方+

他们不是政府官员,却心系地方的产业发展;他们不是种养专家,却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农业生产一线的情况。他们是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下称农经所)的“智多星”,农业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农村发展、农业信息等“软科技”研究是他们的主阵地。依靠自身的坚持、传承与创新,农经所筚路蓝缕,一路开疆拓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三农”研究智库。

坚持,让农经所“根深叶茂” 

“这曾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谈及农经所过往艰难的创业历史,农经所老所长郑业鲁娓娓道来。

农经所前身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1980年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处情报室独立出来,1985年基本成型。1997年,正值广东省农科院各研究所改革风起云涌之时,郑业鲁来到了研究所。情报所人,他们自诩为“农业情人”。当时,所里由于经济困难一度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危机。卖兽药、卖苗木、开印刷厂……为求生存,研究所尝试了各种“副业”,但这并没有冲淡作为科研机构的担当,并逐渐开始在全省农业“软科学”研究领域积累力量。

1999年,科技人员嗅到了信息时代浪潮的气息,决定在农业信息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在全所人员的努力下,所里建起了农业科技信息电子阅览室。有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研究所走上了“正道”。1998年参与筹建中山农业信息网、2000年承担广东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2002年领衔“广东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农经所逐渐成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之一,在将信息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前进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努力寻求改变的决心和坚持,农业咨询业务逐步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认可,使得研究所从2000年起终于取得突飞猛进,成长为全国农科院系统首个拿到国家发改委农业工程咨询甲级资质的机构,规划咨询业务的发展引领全国农科院情报所转型升级,研究所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农科院系统的农业经济与信息类研究所前列。

从1998年珠三角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区、2003年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十二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再到2013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专家组指导;从“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与功能区划(2016-2025年)”,到“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近40个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的编制……为广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出一张张科学可行的蓝图。

近年来,农经所更加注重参与全省“三农”重大决策咨询、重大调研任务、农业战略研究,已成为省内重要的“三农”决策智库。

“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广东农村研究院、“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市农业产业经济与流通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获批成立。

“广东省现代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与建设思路研究”(2010)、“南海政经分离调研报告”(2012)、“关于清远英德市和韶关曲江区新村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2016)、“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培育上市农业龙头企业研究报告”(2017)、“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等一大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批示。

从郑业鲁老所长到万忠所长,再到现在的李伟锋所长,正是因为一届又一届所领导班子带领大家久久为功的坚持,造就了农经所现有的“根深叶茂”。

规划咨询,做农业经济智囊团

“做决策咨询难不难?”

农经所副所长万忠博士微笑着告诉记者,要做好决策咨询研究并非易事。他表示,与埋头实验室、看重技术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不同,做社会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需要点面结合,既要把握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大政方针,又要有以宽广的知识面及充足的相关数据作支撑,这才具备了“提出有意义决策”的基本条件。

“做决策咨询累不累?”

“累,那是肯定的。”农经所所长助理、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周灿芳博士回忆起自己当年做规划的场景,颇有感触:2004年,当时研究所里只有一辆面包车,刚学会开车的她带队下乡,在从化县多个乡镇及相关企业深入调研达半个月之久,完成了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努力付出终于有所收获,她笑道,“这个规划获得了当时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

2016年起,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该规划从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培育特色农业新优势以及强化发展保障等方面为广东省在“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谋划了发展蓝图。万忠和周灿芳等农业规划者,作为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智囊团”成员,为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投入了热血雨汗。

万忠介绍,《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与功能区划》“(2016-2025年)”,通过构建模型,从广东省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关联产业进行分析,可以精准判断广东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获取充足的数据支撑。该规划从设想到发布历时三年多,万忠等人外出调研常态化,座谈会多达上百次,内部会议更是家常便饭……从话语中不仅能体会到规划者的艰辛,也能感受到洋溢着的自豪感。 “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与功能区划(2016-2025年)”任务框架图.

“规划的意义在哪里?”

周灿芳解释道,与专业研究所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硬科技”相比,农业规划是一种“软科技”,将众多“硬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集成起来,组成一个“多拼套餐”,即为技术、品种等搭建推广平台、构筑沟通桥梁。

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研究所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如何有效实现成果转化,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农经所会研究相关成果的“去处”,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使成果“各就各位”,这种间接推广也加强了其他研究所与地方政企的接触。

与此同时,农经所也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之道,在现有的十多年现代农业、休闲创意农业等规划经验基础上,努力建设“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尝试通过都市农业实现软硬科技的结合,希望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华南都市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先进技术示范、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这些年,农经所业务深入全省60多个县,国内业务辐射至广西、湖北、四川和新疆等21个省市,甚至在国外多个国家都有涉及。研究员们用坚持和传承,坚守着农业信息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智慧溯源,守卫农产品质量安全 

从一粒种子到餐桌上的一棵菜,扫一扫二维码便可追溯全过程。在追求品质生活的年代,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只增不减,这种全景溯源的快捷服务无疑是广大消费者的福音。

农经所副所长林伟君拿起手机,通过手机app平台,向记者展示农经所建立的安全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云平台。农经所多年来捕捉民众的需求,为解决这一困扰做了大量工作。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林伟君表示关键是要“让买菜的人看见种菜的人”。

平台在农经所实施省级科研项目过程中着手创建,平台上的每个农产品都有溯源档案,记录着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目前,平台上卖的食品多为扶贫点产品和广东省农科院自产产品。谈到平台的创建背景,林伟君表示出发点很简单,一是让更多的放心农产品进城,二是让城里人感受农业的情怀。

平台推广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林伟君对平台的推广很有信心:“首先,平台生产端有广东省农科院做支撑;其次,在流通环节可以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单位食堂、社区等合作……”

据了解,除了安全农产品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云平台外,农经所期间也推出了多个应用平台,包括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平台、农业生产监测平台、现代农业产业预警平台等,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农业生产的智能管理等问题。其中,“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入选2017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是当年唯一入选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平台搭建了网上征集系统、展示查询系统、在线评估系统、供需对接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成果展示、评价、交易、科技投融资等四大功能,截止2018年初,平台项目库入库信息已达5297项,其中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成果2002项、在研项目645项、技术需求808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218项,植物品种1642项。

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人们的日常消费数据,会为农经所的不少决策提供灵感。

“要搞清楚广东人每天的消费量、以及对质量的要求是什么,才能考虑我们需要种什么,在哪里种。”万忠介绍,他正在从事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研究,希望能通过设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综合评估农业的区域创新能力和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最大化了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从而精准做出决策。

十余载的坚持,换来农经所特有的“名片”。2008年以来,农经所通过持续跟踪研究全省主要农业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动态,以对信息的坚守连续十多年发布《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已然成为广东省农业产业发展风向标,捍卫着“不一样的软科技”给广东省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2008年以来每年编制《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报告》.

记者观察:“规划专业户”的远景图

小到自身发展,大到举国壮大,规划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需要因地制宜,资源整合,长远地发展地区特色。农经所的成长与壮大有目共睹。建所以来,农经所取得11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基于XML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研究与利用和基于知识管理的农业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进步促进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测度和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广东省农业发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经所所长李伟锋表示,目前广东省农业发展仍落后于江浙一带,原因有三:一是广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业产业效益质量低下;二是农户“守住自家地,生产自家米”的老观念,集约化难度大,小农户经营模式仍占绝大多数,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于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基层农业相关岗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专业化、社会化农技服务机构未成气候等。

“智育农经、慧泽三农”。农经所时刻铭记自身职责。李伟锋表示,“十三五”时期,农经所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继续发挥农业经济研究优势,服务政府、服务产业,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省农科院农经所团队正在全力配合省发改委编制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帮助谋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广东省乡村振兴要实现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同时,作为省农科院现代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中的产业经济、规划与信息化团队,农经所承担了全省超过40个市、县(区)政府及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

在精准扶贫方面,农经所也能发挥自身所长,比如在承担全省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的工作基础上,设置长期调研观察点,全程跟踪研究扶贫措施的效果;待2020年国家实现全面脱贫时,还要提出脱贫后的应对政策,解决脱贫后“农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新鲜的高端人才涌入会加速农经所的运转,农经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壮大。”李伟锋就科研人员的成长路径与激励机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包括社科类的各类国家科研项目、各级政府部门委托的调研项目和各类企业委托的横向研究课题;二是引导年轻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咨询规划业务,把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规划咨询业务上,提高业务质量;同时有利于科技人员及时了解农业、农村实际情况,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不脱节。” 

李伟锋所长。

策 划:陈永 何秀古 胡念飞 钟小雄

统 筹:喻淑琴 段冬洋 邹文平

采 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实习生 邱卓秋 郭海欣


编辑 樊静东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