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如何撬动传统医疗?“网红”张强医生“两条腿”走路|探路医生集团⑤

南方+ 记者

从2016年广州“三剑客”在深圳拿下第一张医生集团牌照,短短两年多,600多家医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争赶这一波风口。而早在2014年7月成立的张强医生集团,是医生集团的先行者,被称为大陆第一家医生集团。关于医生集团如何落地,如何生存,能为中国医疗带来什么,近日,这家“网红”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2014年即走出公立医院成立医生集团的张强医生。

医生集团正迎来“风口”

张强医生最近有点“小郁闷”,他发的一条朋友圈显示,某医生集团的成立大会海报将他列为致辞嘉宾,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收到任何邀请。这小小事件一方面折射出张强医生的明星效应,也反映出快速生长的医生集团也开始出现小小“乱象”。

对于医生集团的“疯长”,张强医生并不意外。六年前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出走”的他认为,中国医生长期在体制内工作,自主权很小,现实当中公立医院医生超负荷运作、非医疗性事务繁多等,都是促使有想法的医生跳出来的动力之一。而中国以前“以药养医”的体系,也导致医生部分收入来自灰色地带,存在法律风险。随着国家多点执业政策实施,社会办医门槛逐步降低,都在鼓励医生到体制外进行尝试。而相对于以往只能去私立医院执业或自己办诊所的重资产模式,医生集团这种“抱团取暖”的组织迎合了大部分医生轻资产、降低行医风险的需求。而这些都是医生集团得以快速增长的土壤。

有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国内医生集团已经达到620多家。仅仅在2018年前四个月就有200多家医生集团成立,意味着每天都有新的医生集团在诞生。

“最近刚有主委级医生打算成立医生集团。”张强医生告诉记者,不过,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体制内医生集团,即医生并没有离开公立医院。对此,张强医生认为,任何行业在发展早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随着时间推移,相当多的医生集团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僵尸化甚至倒闭也大有可能。

医生集团如何落地仍在探索

尽管国内医生集团数量蓬勃发展,但真正“落地”的医生集团却屈数可指。

医生或医生集团跳出体制,动力来自于希望能给医疗现状带来改变。但如果仅仅是医生观念的改变,仍远远不够。医生集团的理念要找落地点,必须有自己的实体医疗机构。这已经被多家医生集团验证。去年融资10亿的深圳博德嘉联,不仅自建手术门诊中心,也在布局建设大型三甲医院。而张强医生集团选择的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斥资自建平台,在杭州首家医疗商城落户思俊外科诊所,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医疗平台如杏仁门诊等合作。目前在广州、深圳、成都等地的静脉病中心就落户在杏仁门诊内。

“既当甲方,也当乙方。”张强医生如此表述,“我们办的诊所,本身不雇佣任何医生,医生属于总部,诊所同时又对其他医生集团开放,也是对共享医疗的一种探索。”据悉,浙江的思俊外科诊所,目前已经有8家医生集团入驻,包括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英华儿童骨科医生集团、肛肠外科医生集团等。去年拿到数千万融资的张强医生集团,今年也加快了线下的布局。“今年第一轮静脉病中心的布局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陕西、四川、江苏、湖北、河南等地。”而这些静脉病中心的合作对象除了杏仁门诊,还包括维世达国际门诊部等高端诊所。

能够打造自己的标准化医疗平台固然重要,张强医生认为,更加看好共享医疗平台模式。“医生应该专注看病,做技术创新和个人品牌打造,医生未必擅长诊所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轻资产模式会更加适合医生集团的落地。”

广州静脉病中心,超声检查在门诊进行,患者无需奔走。

医生集团人才紧缺是障碍

广州的张先生静脉曲张已经多年,每逢夏天都不好意思穿短裤。但为此去公立医院排队挂号问诊总让他觉得“动力不足”,也无从着手。医生朋友向他推荐了张强医生集团的静脉病中心。电话咨询后,医疗助理加了他的微信,拉了一个包含医生在内的三人群,网上初步沟通后预约了时间。门诊咨询加上诊室内的超声检查,一共耗时40分钟。“医生回答得很详细,需不需要做手术,会不会复发等等,基本关于静脉病的疑问我都清楚了。”有意思的是,离开诊室后,没人找张先生要诊金,还是他主动找护士付了500元诊金。唯独手术费用需要28000元,让张先生有些犹豫。“这里的专业度和就医体验是毋庸置疑的,但回头还是想问问公立医院的价格,对比一下再做决定。”

预约制、网络提前沟通、充分的问诊、诊间检查无需患者奔波……医生集团的落地,通过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细节,构建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公立医院的就医模式。而这些流程打造,正是医生集团探索多年的成果。

对于医生集团能带来哪些改变,张强医生认为,中国目前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已经不均衡,医生集团的出现,是配合了健康中国战略,让医生流动资源流动起来,推送健康产业发展,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可以为患者提供多一个选择。”

苏磊医生为患者讲解病情,通常这样的问诊要持续半小时。

但医生集团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却并非易事。多家医生集团都曾提出人才紧缺的问题。“我们平均50个应聘的医生才能挑出一个,要求比公立医院还高。”张强医生说,正规医学院毕业、经过三甲医院训练的医生,要进入医生集团仍需要进行培训。

“走出体制的医生,一是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医生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需要人文素质,包括对患者的关怀、服务意识以及软性技能,这在目前的医生群体中比较缺乏,需要建立一整套新的培训体系,去培养新的人才。”为此,张强医生集团也正在着力建立一套自己的学术培训项目,并将开设静脉病学院,针对体制内外的医生进行培训,也是提前布局人才后备库。

张强医生指出,虽然在美国医生集团是主流的职业方向,但中国的医生集团刚刚起步,成熟周期会比较长。这一方面跟美国的医保支付制度有关,也跟中国医生的思维转变有关。“目前看来,中国医生集团要成为主流,至少十年后。”

【记者】严慧芳

【策划】欧旭江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