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下简称“深大”)2018年校园开放日活动日前举行,吸引5000多名学生和家长冒雨参加,学生报考深大的“热度”可见一斑。今年深大普高本科招生计划共6600人,其中广东省总计划招收5314人。 在宣讲中,深大校长李清泉给出了选择深大的四大理由。他还风趣的表示,以前深圳的老师会对学生说“不好好学习就去上深大”,但现在这句话变成了“不好好学习可能考不上不了深大”,这也反映出深大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它也被称为全球进步速度最快的高校之一。
外界有说法称深大是“土豪大学”,连厕所都装了空调。对此,李清泉笑言,学校确实有厕所安装了空调,“但我认为说深大是个土豪大学,这只说对了一半。我们深大一点都不土,看看我们的校园环境,是不是很赏心悦目?”
“土豪大学豪在哪里?因为它把钱都用在学生身上!”李清泉校长介绍称,深大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有3.5万名在校生。深大西丽校区拥有号称5星级的学生宿舍,打开窗户可看到高尔夫球场。学生食堂像图书馆。深大每年补贴给食堂的费用超过1000万元,让学生们吃得便宜又丰盛。学校的各类体育场馆占地总面积达到了15.25万平方米,均对学生开放。他还透露,深大后海校区还正在建设全新的宿舍,有9000个床位,建成后会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宿舍之一。
在“软件”配备上,深大也表现抢眼。师资方面,目前深大院士人数和高等人才数量超过了国内很多985高校,有26位国内外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共有国家、教育部、广东省高层次人才183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473人,“孔雀计划”人员569人。“这些人才之所以来深大,与城市的魅力有关,也与深大的吸引力有关。”李清泉说。
高水平人才的快速集聚给深大的科研实力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大共有281项入选,全国排名第23位,广东省第2位。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深大有31项入选,全国排名第37位,广东省第3位;2017年,科研经费达10.33亿,SCI论文达2365篇,SSCI论文达202篇,专利授权达327项。李清泉表示,从高水平大学的核心指标来看,深大科研经费在快速增长,SSCI论文也在同步快速增长,这个速度在国内是罕见的。
据介绍,深大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排名稳步提升。目前该校已有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占广东高校同期增量25%。在下个月,化学学科也将进入ESI前1%,今年学生入学时,可享受6个ESI前1%的学科。
中国那么多所大学,为何要选择深大?李清泉给出了选择深大的四个理由:选择深大是选择一座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选择深大是选择了一个综合性大学的育人环境;选择深大是选择十万留深校友的陪伴与支持;选择深大是选择了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CWUR最近发布了2018-201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深大国际排名第685,国内排名第58,进步迅速,其中国际排名一年上升223位。根据各知名国际大学排行榜数据显示,深圳大学国际排名每年上升100多位,国内排名每年上升十几位。深大跑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大速度”,跻身全球进步最快的高校行列。李清泉说,这也意味着,今年入学的新生,毕业后文凭含金量会极大提升。“希望考生、家长把我这四个理由认真想想,选择深大一定不会后悔。深大会成为你梦想开始的地方,会为你的事业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李清泉真诚地说。
对话
深大校长李清泉日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透露深大快速发展的“密码”、将要开始的重大改革举措,以及他对深大未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
将设立荣誉课程和荣誉学位
南方日报:深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有何设想?
李清泉: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靠创新驱动发展,而这背后一定要有高素质人才作为后盾,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需要从海内外引进,另一方面也需要靠自己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大学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从原来培养建设者,逐步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深大就在转变,从最初的以本科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并重、教学科研并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深大现在也在加大调整力度。比如我们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一些本科专业做调整,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等。通过这些调整,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深大学习。
南方日报:能否介绍一些更具体的人才培养举措?
李清泉:我们今年将新增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这是一个文理交叉专业,既要懂信息技术,也要了解金融知识,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再比如去年我们新增的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就面向国家城市化与信息化两大发展趋势,融合计算机、测绘、地理信息等基本知识,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南方日报:这些专业都是精英式培养?
李清泉:类似于精英式培养。深大现在有30多个特色班或基地班,来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多样化,有的是通过高考直接招生,有的是入校后进行二次选拔。我认为本科人才培养不要搞单一模式,需要通过多种模式去探索。
我们今年将会设立荣誉课程、荣誉学位。荣誉学分的课程比普通课程难度要增加50%左右,如果拿到了相应的荣誉学分,那毕业时除了获得深大的毕业证、学位证外,还会被授予额外的荣誉学位,每年只有5%的毕业生才能拿到该学位。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追逐更高的目标。如果考90分和考60分都拿一样的毕业证书,学生就会想“干吗考那么高”。
今年将新增六个本科专业
南方日报:您对大学专业的“与时俱进”,您怎么看?社会上也有人批评大学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李清泉: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确实有滞后的嫌疑,全世界高等教育都存在这种现象。人才培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做调整,但也不能天天变,因为一个培养方案出来后需要有个完善、成熟的过程,如果天天变,就会永远处在不成熟当中,这对人才培养不利;另一方面,我认为大学应该更多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能力,着重于素质培养,这会让人受用终身。
我们发现,毕业生选择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契合度并不太高,所以我们希望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如果一个大学培养学生只以就业为目的,那培养标准就太低了。我认为好大学和一般大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培养人的能力,后者培养人的技能。
南方日报:深大怎样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匹配社会需求?
李清泉:我们每年会微调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变化、课程变化等做调整。比如今年我们将分批次把90多个专业压缩到70个左右。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将新增6个本科专业,包括德语、西班牙语、休闲体育、口腔医学、社会学、数字媒体艺术。增加这些小语种专业就是因为我们发现深圳的小语种人才比较短缺。
▲关键词:科研创新
明年底或有逾15位院士就职深大
南方日报:在科研创新方面,深大有何新举措?
李清泉:去年我们就提出要实现“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在未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我们会把科研特别是基础研究作为抓手。我们会关注交叉前沿,比如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海洋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通过每年建若干个平台,来吸引优秀的领军人才。预计明年年底,大概会有超过15位院士来到深大全职工作。
南方日报:外界认为,要补上深圳源头创新的短板,大学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此您如何看?
李清泉:基础研究的主体是多元化的,除了大学、研究院所外,一些企业也正在发力。总体来说,大学做的肯定要多一些,大学也更适合做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自由探索,且要有允许失败、宽松的环境鼓励这种探索。我希望深大能够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作用。
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可遇不可求,不是靠计划能得来的。我觉得深大整体的科研水平、规模提升后,自然就会冒出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产生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也许若干年后我们还真再培养不出一个马化腾,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就降低了。我觉得不能以一个单项的指标去评价学校。未来深大对城市的贡献肯定比前30多年要大。
▲关键词:医学布局
综合型大学是深大创办医院最大优势
南方日报:去年以来,深大在医疗方面有很多大项目落地,您也曾说,未来深大或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这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李清泉:以我的经验,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是一个综合性大学的标配,也是综合性大学PK很重要的地方。没有高水平的医学院、医院,就不可能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学。2012年我就任深大校长时,深大医学部才成立,我看到这是学校未来发展重要的增长点,也因为医学教育和附属医院工作相对比较复杂,我就亲自抓医学部的工作。通过这些年努力,大家慢慢发现,医学部和医院是深大建设高水平大学有底气的地方。同时,高水平医疗也是深圳发展的一块短板,需求量大、期望高。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有所作为。
南方日报:深大的附属医院有何竞争优势和特色?
李清泉:优势在于深大是一所综合型大学。医学与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合性大学办医院,可以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比如研究精神病,就可以由心理学专家和神经学专家一起来研究。还可以发挥大学品牌优势。一所医院从“起步”到形成影响需要很长时间,但因为是深大附属或直属医院,就会缩短时间。可以说医院借力大学,大学借力医院,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关键词:协同发展
粤港澳高等教育要形成完整生态圈
南方日报:今年两会,您提出的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得到社会强烈关注,也有人评论说“想法很好,但推动落地很难”,您怎么看?
李清泉:这个建议在开全国两会之前就已经准备了,包括跟香港、澳门、内地的教育界同仁讨论。实施起来面临许多困难这也是事实,是我能够预料到的。
我提这个建议,是基于我对湾区高等教育的观察和理解。我认为建设世界级的湾区,一定要有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作支撑,还要让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比较和谐的生态圈。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发展不平衡,也还没形成完整的生态圈,所以需要补这方面的缺陷,需要一些新构思,在不打破现有机制的同时去做一些创新和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建议呼吁大家关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同时提出一种设想,供决策者去思考。
南方日报:生态圈指什么,如何建立?
李清泉:举个简单例子,香港高校整体水平不错,但香港没有强的创新活动或高科技产业和其高校相呼应;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很好,但其高等教育还不够强大;广州高校很多,但毕业生真正留在广州的并不多,所以实际上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还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建立生态圈需要把高水平大学、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包括风险投资、高科技产业纳入,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协同创新的整体,就像硅谷那样。
我希望湾区联合大学能在这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在联合大学框架下,将湾区内的高校或企业和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建立联合学院或实验室,通过若干个这样的平台,营造出一种氛围。
南方日报:高校协同创新已经到了必须要做的时候了吗?
李清泉:是的。有了协同创新的整体后,才能产生聚合作用。比如如果有粤港澳湾区联合大学这样的平台,就可以对创新要素起到加速聚合,以及连锁反应的作用。而且未来粤港澳的发展需要新的抓手,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
【采写】孙颖;祁觊
【摄影】朱洪波
【视频】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