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深圳海关在隶属皇岗海关召开“走进海关,揭秘止咳水走私”新闻发布会。据了解,今年1—5月,深圳海关仅在皇岗口岸、福田口岸两个旅检口岸就查获走私止咳水案件63宗,经司法鉴定,认定止咳水(净重)共计106.26升。这些止咳水如果用500毫升的玻璃啤酒瓶来装,能装满213瓶,相当于92箱啤酒。
谎称“新型料理油”,各种伪装五花八门
据了解,今年皇岗海关查获的止咳水案件与往年相比,除了数量增多,还呈现出明显的“改装、伪装、散装”特征。涉案当事人越来越多利用旅检渠道常见的食品纸盒、饮料塑料瓶、软包装红酒袋、洗护用品瓶等作为容器,伪装藏匿止咳水。他们将止咳水拆封后,灌入这些纸盒或塑料瓶中,每次携带1—8瓶,以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5月,该关查获的“伪装藏匿”止咳水案件数量占到全部止咳水案件数量的60%,而在去年同期,查获的止咳水几乎全部为原封包装入境,极少有伪装藏匿案件。
在3月份查获的一宗案件中,一名旅客居然用5升装的矿泉水瓶来大剂量携带止咳水入境。当时,关员在其行李箱中发现了2个盛满红褐色液体的5升装大矿泉水瓶。在询问旅客所装何物时,该旅客竟然信誓旦旦表示,所装液体为其最新研制出的“新型料理油”,是用来做菜用的,风味特殊。后经现场关员用止咳水检测试剂检查“新型料理油”实际为止咳水后,该旅客只得承认,他是将大概100多瓶原封止咳水拆封倒入矿泉水瓶内,希望可以“浑水摸鱼”偷带入境。
为了让伪装显得更加逼真,逃避海关检查,不法分子还想出了“针筒注射”的把戏。在3月份查获的一宗案件中,关员不仅查获旅客用饮料纸盒藏匿止咳水入境,还在其身上查获了用于将止咳水注入饮料包装盒内的针头,以及用于将饮料盒重新施封的胶水。利用这些工具,不法分子甚至可以不破坏原封包装就能将止咳水注入各种盒体或瓶体内,非常隐蔽,增加了关员的查发难度。
涉案当事人趋于年轻化
今年以来查获止咳水案件的另一特点是,涉案当事人趋于年轻化,多为20至30岁的80后、90后青年人。皇岗海关经过对案件的后续调查,发现这些青年携带止咳水入境,一方面自己饮用,一方面是带给自己的“朋友圈”散发服用。据了解,这些青年人往往将止咳水带入夜场等各种聚会中,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饮用。一些原本不饮用止咳水的青少年,在聚会中受到朋友的影响,因为好奇而尝试饮用,或为了减轻疲劳、释放压力等因素而开始饮用,却慢慢上瘾。
据一些当事人交代,止咳水大多是在香港本地市场购买。在香港,含可待因等成分的止咳类药物,一部分品牌需凭处方购买,而佩夫人止咳露、Lambar止咳水、芬士迪止咳水、强力利咳定等品牌止咳水无需处方即可于药房购买。不法分子可以较为轻易地在香港获取止咳水。
止咳水的走私价差造成的巨大利润也是造成止咳水走私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据皇岗海关了解,香港药房止咳水销售价格约为每支80元人民币左右,而到了内地某些黑市上,售价已被爆炒至每支300元人民币以上。由于在内地通过实体途径购买此类药品难度越来越大,一些不法分子还用起了“网络手段”,通过从香港走私止咳水入境后进行网络违法销售的方法,赚取违法所得。
海关严打不放松
对此,一直以来,深圳海关认真落实国家相关管制规定、坚决打击止咳水走私,对存在明显主观故意、涉案物品数量巨大的走私案件从重从严处理。该关一方面积极加大正面监管,对海关查验图像分析疑似有藏匿止咳水的行李,进行100%开箱查验,同时强化科技应用,在口岸现场配备人身检查设备、毒品快速检测仪器等,做到准确识别和查缉;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深港海关合作,依托口岸粤港专线电话,通过专人专线进行日常联络,实时通报止咳水走私的风险信息和打私战果,在节假日等一些特殊时段同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有针对性的加强止咳水查缉,形成打私高压态势。此外,该关还积极加大与公安部门、禁毒办、打私办、街道办等部门的联系配合,主动通报海关查获案件情况,携手对运输、储藏、分销走私精神药品的团伙实施严厉打击。
深圳海关提醒广大旅客,自2015年5月1日起,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管理的通知》,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溶液剂和糖浆剂,俗称“止咳水”)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因此,走私含可待因止咳水属涉毒犯罪!如因治疗疾病需要,个人须凭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诊断书、本人身份证明,可以携带单张处方最大用量以内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经海关审查后,方可携带出入境。
【记者】张光岩
【通讯员】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