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制造:如何从“世界工厂”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深圳九章”③

深圳观察
+ 订阅

6月6日,富士康集团在深圳举办“三十而立 智造未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并庆祝富士康30周岁生日。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表示,这“既是一场庆生,也是关于未来的一次蝶变。”“富士康将全力推动智能制造,尽力成为中国先进实体经济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头羊。”

2017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7.62亿元,增长9.3%,创2014年以来新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9.5%回升至41.3%,出现是2011年来首次回升。在年初“才市暖阳—招聘求职公益周”上,超八成企业增加了招工数量,制造业成为提供岗位最多的行业。

“这表明深圳制造业已开始加速’回暖’,并一步步从简单加工迈向自主研发、精密制造的更高层级。”业内观察人士表示。

多元转型:从“山寨”海外产品到自主创新智造

曾经,“山寨”是深圳的标签——从MP3播放器到个人电脑,从CD机到智能手机,只要海外有了产品,深圳的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模仿制造出类似的产品,这让“深圳制造”刻上了低端、抄袭等印记。

近几年,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凭借工业生产质量控制经验切入相关高科技制造领域的,如结合多年电子产品生产经验进军无人机行业的高巨创新;有引入创新技术改造生产线的,位于宝安区的裕同科技,从传统的印刷业起家,通过持续的创新研发,开发和积累了数字出版、数码印刷、汉纸线装书、3d打印、个性化云包装等多项创新成果,成为2016年、2017年中国印刷包装企业100强第一名;有从只卖产品转向“一条龙”服务的,如创新集团除生产产品外,旗下的子公司还专门开发了一系列电视机专用的功能型配件;还有从科技创新团队孵化成高端制造业企业的,如近几年风靡全球的大疆、柔宇等高新技术企业。

从“山寨”海外产品到自主创新智造,深圳逐步走出制造业发展新路。

现象解读:制造业留恋深圳什么?

在产业空间不足、生存成本上升的现实下,深圳的制造业为何仍然篷勃发展,不断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企业留恋深圳什么?

首先是深圳完善的产业链。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CEO杨景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过一个小故事:前两年外迁到湖北的一家精密电子企业又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在深圳一个配件2小时配齐,而在外省需要2个星期!

其次是深圳广阔的辐射腹地、便利的交通、浓厚的创新氛围。 深圳市五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海青表示,他们即便在梅州等地开了分厂,研发、营销等核心部门仍然留在深圳。

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是吸引企业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市政府在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公司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深圳业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黄波告诉记者。

据了解,深圳市围绕资金、技术、人才三大要素制定了产业政策,以政策创新深入推进和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基于上述核心要素的支撑,深圳为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生态土壤,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及走向全球创造了条件。

未来布局: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走在华星光电深圳光明基地的生产车间参观走廊,透过玻璃放眼望去,里面的大型机器设备正伸展着长长的机器臂尽情展示着无人车间、无人操作的风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流程可以自动进行制程管理、物料管理、机台管理、载具管理、搬送管理、异常报警管理等操作。

自动化、智能化场景展示的,正是深圳制造业的目标和未来。目前,深圳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

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甄别产业链中关键或缺失环节,实施“强链”和“补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新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今年以来,深圳积极实施产业新动能培育行动,加快建设坪山聚龙智谷等省市共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光明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基地;支持行业重点企业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和制造;培育发展海洋科技新兴产业,开展“智慧海洋”“深海生物基因工程”“豪华邮轮维修建造”“大型移动浮岛”等重大工程示范。

下一步,深圳将培育引进新一轮重大项目,今年将加快推进华星光电新型显示、亚太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开沃新能源汽车等项目。

未来,深圳还将大力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开展空间保障行动计划,在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基础上,统筹工业园区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空间,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园区。

按照上述战略步伐,深圳制造正朝着全球价值链高端向前迈进。

■对话

深圳市智能装备产业协会、深圳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秘书长施浩:

深圳应重点培育细分行业冠军

在高端、智能制造方面,深圳未来的产业空间如何?倘若产业空间不足,深圳制造业会流失到什么程度?推进高端制造,深圳市政府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扶持?本报记者近日对深圳市智能装备产业协会、深圳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秘书长施浩进行了专访。

“高端制造企业不愿走,也走不了”

南方日报:近年来深圳的产业空间接近饱和,各类成本不断上涨,很多制造企业在外迁,有人担心深圳制造业可能会出现空心化趋势。

施浩:目前太低端的制造产业在深圳其实很难生存下去。国内其他地区来深圳招商引资成为一股潮流,不过企业到外地发展叫苦连天的情况不少。这主要是深圳的产业链配套太完善了,在深圳找供应商、客户也非常容易,在这方面,其他地方与深圳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现在深圳不少高端制造业的企业是不愿走,也走不了,走了还得回来。当然深圳的产业空间太小了,将来产业链的延伸将主要沿大湾区进行布局。

“深圳分分钟可能出现一批优秀企业”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深圳制造业的前景?

施浩:深圳最大优势应该就是制造业。在高端、智能制造业方面,深圳未来五至十年的产业空间会更大,我对深圳这一领域的产业前景充满信心。目前深圳产值规模在几千万至几亿元左右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太多了,只要营商环境好,有产业空间,政府有一定扶持,深圳分分钟可能出现一批优秀的企业,而且很多可以成为上市企业。

“人才是深圳制造迈向高端的最大瓶颈”

南方日报:目前制约深圳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施浩:制约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说产业空间、各类成本等,这些业内谈得也比较多。对于高端制造业来说,用人方面有很大的压力。人才可能是最大的问题,高端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专业人才,但专业技术人才现在尤其缺乏,企业在招聘时常常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不愿进生产性企业,都想做白领,坐办公室,同时现在大学教的软件开发、机械工程之类的课程同当下的产业实践也有脱节。我们希望企业、学校、政府等多方能够共同成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甚至是把学校搬到企业去,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对于不少中小企业来说,找到合适的生产空间很重要,企业的环保、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压力也很大。这些营商环境压力有时候甚至比成本带来的压力还很大。

“制造业的金融服务需要有所创新”

南方日报:您认为在扶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方面,政府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力?

施浩:首先应解决企业在基础生产环节的因难。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像环保、消防等,当然这方面企业要努力合乎标准,但处理这方面的事务特别消耗中小企业的“内力”,有的企业负责人说,一年之内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精力在处理这类事件,这肯定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经营活动。第二是建议重点培育细分行业的冠军,这些企业不定有多大的产值,但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是行业的龙头,很多业务往往是别的企业做不了,政府若能对这类企业进行专项扶持,则可迅速帮助这类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是希望对制造业的金融服务能否有所创新。现在的金融产品对制造业的支持是不够的,制造业的企业就算产能增长很快,也不容易拿到贷款。政府部门若能引导市场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创新出相应的金融产品,那将会极大助推深圳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采写】崔洁 凤飞伟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统筹】张东方

编辑 祁觊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