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骨髓的龙舟精神!东莞中堂龙舟竞渡500余年,真情演绎人文传承|附视频

南方+ 记者

“东莞龙舟月”万众瞩目的龙舟竞渡即将到来,中堂镇2018年龙舟文化节6月26日(周二)上午炫爆启幕。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千百年来,龙舟竞渡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龙舟之乡,中堂龙舟竞渡有500余年历史,比的是速度,赛的是激情,鼓声欢声破空而来,赛者观者血脉偾张,胜负固然重要,精神更为宝贵。

在中堂龙舟竞渡到来之际,中堂文广电中心·水乡中堂出品《我们的龙舟—中堂》视频作品,展现了龙舟竞渡之所以能吸引人、感动人、激发人的魅力,是贵在有一种精神在鼓动人、感召人 、激励人的境界。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团结协作、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精神;这是一种激流勇进、拼搏向前、奋发争先的精神;这是一种胜者不骄、败者不馁、永不言弃的精神;这是一种吃苦耐劳、挑战自我、力争上游的精神。——这就是“龙舟精神”!

诚然,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龙舟制作技艺”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堂龙舟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堂龙舟”品牌响亮,远近驰名。“中堂龙舟”以“多”引领东莞潮流,包括:龙舟景点、龙舟数量、竞渡代表队、制售龙舟数量、活动内容、参与人数,以及获得国内外荣誉等,亮点纷呈。

■延伸:中堂龙舟景

源于江西的东江就像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地舞动着身躯向南伸展,忽然在惠州昂了一下头,就倔强咆哮着奔到珠江口而跃入南海……

在那龙颈处,有一个面积为60平方公里的平坦折痕,四面环水的中堂人家就在这里扎下了根。水滋养着这里的一切,依水而居,依水而生,依水而乐成了这里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全部。中堂人以身秉龙性、强悍、矫健、激情、昂扬、奋发向上龙魂犹在。作为其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赛龙舟就自然与中堂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阴历五月十三这天,中堂都要举办龙舟景,届时全镇人倾城出动,万人空巷,齐聚江边观看龙舟竞渡。吉时一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十条龙舟呐喊着争先恐后像离弦之箭,划开平静的水面奔涌而去,岸上十几万观众呐喊助威,尉为壮观。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了中堂人隆重热烈与龙共舞的狂欢节。

在百姓心目中,扒龙舟增添好运。千百年来,龙舟承传了“龙”的脉息,满载着吉祥之愿景,在大江南北,游戈生辉。广东划龙舟成风成景的年代,虽无准确的文字数据可查,但按民间传说,不在数百年之下。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东莞“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中堂是东莞的龙舟重镇,东莞举办的龙舟活动,凡上档次、有规模的,均有中堂龙舟参与。咸丰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

中堂数百年的龙舟景,传承了龙脉,成了珠三角龙舟文化滥觞地之一,影响越来越大。

2006年中堂镇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称号。2008年中堂的龙舟制作工艺也被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中堂镇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建起了龙舟广场,拓宽了龙舟赛道,江两岸还建了观景台。

中堂龙舟文化演绎至今,可谓五“风”共存:怀念屈原,是属古风;龙舟竞技,体育之风;龙舟搭台,经贸唱戏,商贸之风;独特形式,不同流派,民俗之风;历史悠久,活动丰富,文化之风。我们寄望中堂的龙舟活动既承古风,更开新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视频】中堂文广电中心·水乡中堂

【记者】何建文

编辑 薛屏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