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东改革密码
峡口春帆,飞霞烟雨。在清远市清城区白庙村北面,有一处清远氮肥厂旧址,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曾催生出影响全国的“清远经验”。
不远处的北江静静流淌,不紧不慢,像是在讲述着一段段改革故事——
40年前,面对国营工业企业效益低下、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情况,清远人解放思想,敢于实践,率先在全国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探索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清远经验”。
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面对阻力,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大力肯定和支持清远的改革探索,并赴清远实地调研,“清远经验”最终由“地方粮票”变身“全国粮票”。
作为后发地区,清远不甘于人后,在扶贫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持续发力,创造出“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农综改样本”等鲜活经验,演绎“清远经验”的不同续集。
改革开放40年,同时也是“凤城”清远蝶变的40年。
毗邻珠三角是清远的独特优势,广清一体化让清远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未来清远要实现改革振兴,仍需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穷则思变
破解旧工业管理体制“紧箍咒”
夏日的午后,飞来峡两岸青峰绕翠。
如今,昔日的清远氮肥厂只剩下一片废墟。然而,重拾那段改革历史,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依然扑面而来。
清远氮肥厂旧貌。资料图片
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工业管理较为落后,企业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特别是县级国营工业企业,亏损几乎是“家常便饭”,成为困扰企业的“头疼病”。1977年,清远全县不仅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利润计划,反而亏损了30多万元,有的企业甚至要向地方财政借钱发工资。
“当时真的是穷怕了!企业连年亏损,心里老有‘打败仗’的感觉,滋味难受。”年过七旬的原清远氮肥厂厂长王昌浩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大家都吃‘大锅饭’,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缺乏积极性,怎么能不亏损?”
转机终于出现。1978年,借全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东风”,处于困境中的清远氮肥厂也召开讨论大会,试图解开“死结”,找到出路。
“经过几场大讨论,大家都觉得不搞奖励是没有出路的。”王昌浩说,当时厂里决定拿出5万元来搞“记分计奖”。这项制度规定产量、工艺指标、安全生产等指标与奖金挂钩,分1.2元、1元、0.8元三个标准等级进行核算,并最终发放到个人。“这个大胆的想法效果立竿见影,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班打瞌睡、下班生如虎’的现象也消失了。”
实际上,“记分计奖”就是“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雏形。“改革当时在厂内部是一致通过的,后来遭到县有关部门反对,我们差点被扣上‘私分国家财产’的帽子。”原清远氮肥厂生产调度员陈奔驰回忆说,幸好得到了县领导的支持才得以实施。
在清远氮肥厂“记分计奖”的基础上,1978年10月,清远开始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试点,成效明显,其中,氮肥厂10月前13天还亏损3.2万多元,试行仅17天后,月终就实现盈利3.5万多元。在尝到“甜头”后,清远很快在全县17个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广“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当年清远县第四季度实现的利润,相当于前三个季度利润总和的1.3倍,超额10%完成了原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利润计划。”原清远县委书记陈国生曾回忆说。
今年63岁的金少峰曾在清远氮肥厂工作多年。“之前我每月的工资是41块钱,实行奖励之后,每月还能拿到30多块钱奖金。”金少峰笑着说,“工资实现‘二级跳’,接近副科。”
“企业虽然盈利了,但头上的‘紧箍圈’还没解开。”王昌浩说,“企业自主权受到多个部门限制,‘婆婆’太多。”对于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灵活性,当时广东的一名国营工业企业负责人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好比‘笼中鸟’,想飞也飞不了。”可见当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
据原清远县经委主任苏开介绍,
1978年冬至1979年4月,清远县对县级机构重叠、多头领导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撤销各工业局,由县经委直接管理国营工业企业,并相应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
改革要快马加鞭。1980年,清远试行利润包干、超额分成的经济责任制,由县经委直接对县财政实行利润包干,企业则对县经委实行利润包干,开创国营工业企业承包的先河。为避免包干基数年年加码,出现“高指标”现象,从1981年起,清远实行“利润包干、逐年递增、超额分成、一定三年”的“递增包干”制度。
“一包就灵,一定就活”,“递增包干”实行第一年,清远全县实现盈利920万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为何能够发挥如此大的效力?“实际上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进一步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关系,兼顾了三者的利益和国家得‘大头’的原则。”苏开说,如此一来,便同时调动了县、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苏开认为,实践证明,“清远经验”是县级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对冲破旧框框的桎梏以及对国营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清远经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传承和学习。”
平复争议
习仲勋大力支持推广“清远经验”
1980年7月,习仲勋曾于清远氮肥厂办公楼(如图左侧)召开座谈会。南方日报记者曾亮超摄
走进清远氮肥厂原址的一座厂房内,墙壁上一块字迹斑驳的黑板引人驻足。在这块黑板上,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记分计奖”的痕迹。“习仲勋老书记当时来氮肥厂调研,就是在这栋楼里开会。”站在氮肥厂原址内,王昌浩陷入回忆。
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阻挠。当年,作为新生事物,“清远经验”曾遭受质疑和反对。“多亏了习仲勋老书记的大力肯定和支持,‘清远经验’才得以推广。”原清远县委副书记、洲心公社党委书记赵伯杰说。
赵伯杰说:“起初清远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是悄悄进行的。”直到1979年初,韶关地区革委会才从财会报表中发现,清远县是当年全区唯一增产增盈的县,便立刻派工作组来清远调查,并向省里递交了报告。自此,清远“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做法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
由于“清远经验”触动了沿用多年的计划、财政、商业、外贸等体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震动。“倒春寒”很快来临,1979年5月,省财政、劳动部门联合发文,叫停清远的“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理由是没有文件依据,并且提成比例偏大、上缴国家财政相对减少等,清远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赵伯杰回忆说。
彼时,“解放思想”的春风早已吹遍全国各地。1979年8月,广东省委、省革委会在广州召开全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在分组讨论会上,韶关代表和省财政、劳动、银行等部门的代表,围绕肯定还是否定“清远经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双方你来我往,各抒己见。
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下卷)》一书记载,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全程参与了讨论,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习仲勋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清远经验”。他认为“清远经验”是冲破旧体制的一种尝试,并指出,“清远经验”说明,要把企业搞活,必须扩大企业自主权,必须落实按劳分配政策。
会后,为推广和总结“清远经验”,习仲勋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清远实地考察,并在紧接着召开的地委会议上,再次肯定了“清远经验”。在习仲勋的大力支持下,截至1980年3月,在全省2010户地方国营企业中,有将近1000户企业推广了“清远经验”。
然而,“清远经验”的推广并非自此一帆风顺。
由于受旧框框束缚太久,一些人的思想转变较为缓慢。1980年6月,全省工业交通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工作会议召开,与会者又掀起了对“清远经验”的争论。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主政广东》一书记载,面对争议,习仲勋又一次对“清远经验”表示支持。“清远经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土生土长的,大家熟悉,学起来容易。不要老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家里也香。”习仲勋说。
与此同时,习仲勋的清远调研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1980年夏天,在一个炎热的上午,习仲勋来到清远氮肥厂调研。他不仅到车间实地视察,还与厂里中层以上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代表进行座谈。
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代表,王昌浩参加了当年的座谈会。“我向习仲勋老书记作了工作汇报,内容是工厂的技术创新。”王昌浩回忆说,习仲勋老书记对氮肥厂的做法给予肯定,还让氮肥厂的干部们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习仲勋肯定支持“清远经验”,为清远广大干部群众服下一颗“定心丸”。
打铁需趁热。1980年7月29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发文批转清远县关于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的情况报告,
指出“清远经验”是一种大胆的、可贵的尝试,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进一步扫清“清远经验”推广的阻碍。
对于“清远经验”的推广,习仲勋做了大量且细致的工作。“习仲勋老书记思想很解放,重视调查研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乐意倾听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赵伯杰说。
来自广东的“清远经验”很快引起中央的注意,1981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各地推广“清远经验”,搞好县(市)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到1981年底,全国有363个县和小城市学习“清远经验”。
至此,“清远经验”这张“地方粮票”变身“全国粮票”。
体外造血
扶贫与经济开发并驾齐驱
走进清远市高新区,四处高楼林立、树木郁郁葱葱。“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里已今非昔比。”今年82岁的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齐福感叹道。2003年,当他的公司落户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清远市高新区前身)时,这里还是一片片农田、荒地。
沧海桑田,历史流变。1988年,清远建市,开启了另一段新征程。
1988年2月28日清远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刘苏 摄
从县升格为地级市,“小马力拖大船”,清远显得有些“先天不足”。虽然与广州相距不足百公里,但清远却曾是全国最有名的石灰岩贫困地区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清远甚至曾被称为广东经济的“寒极”。
穷则思变。面对发展困境,清远人经过实践后认定,必须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脱贫。“既然外资将贫穷地区视作‘畏途’,我们何不反其道行之,打一打‘扶贫牌’?”清远人善用逆向思维。
如何解冻“寒极”?清远的做法是“体外造血”。1991年,经省政府批准,清远“打开山门迎客”,选址在经济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的百嘉村,建立全国首个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当时,试验区实行优惠的土地、利税返还等政策,招揽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被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和发展前景所吸引,当时最早平整出的100万平方米土地,很快就被各路商贾争购一空。与香港合资的“华丽玻化砖厂”、与新加坡合资的“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落户试验区。
“办好扶贫试验区,探索致富新路子。”据《清远年鉴》记载,1992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来清远视察,肯定扶贫试验区的做法。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序列。
在长期的探索中,清远不断开辟扶贫开发新路子。2008年,清远的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经验走出清远,成为广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发源地。2016年以来,清远共实现9.8万贫困人口预脱贫,占现行标准贫困人口73.7%。
扶贫与经济开发并驾齐驱,为后来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的逐步转型埋下“伏笔”。2015年,昔日的试验区升级为粤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
清远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朱波见证了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巨变。1996年,他任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财务处处长。“清远高新区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清远市30年改革发展的缩影,也为扶贫开发的‘清远经验’作了最好的诠释。”朱波说。
与此同时,随着广清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一批批拉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就业人数多的项目落户清远。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位于清远市清城区的广清产业园累计签约入园项目166个,累计动工企业62个,金发科技、欧派家居、富强汽配等累计26个企业试投产。
“我们在清远的项目一期仅用了6个月就投产,创下金发科技全球项目从打桩到投产的最快速度!”金发科技集团董事长袁志敏说。作为广清产业园最早入驻的企业之一,欧派家居董事长姚良松说,位于清远的集成家居生产基地是该公司在全国最大的基地。
长隆集团也来“抢滩”。位于清远清城区的长隆世界森林综合体,总投资达30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百亿元,据估算,该项目将带动综合经济效益超过千亿元,创造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达20万人。“这里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我看好清远未来的发展!”广东长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志刚此前接受采访时说。
广清一体化使得清远进一步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清远市委党校副校长黄荣茂认为,清远要总结改革经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乡村振兴
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内生活力
清远大力推行“农综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清远连山县永和镇蒙洞村近年来喜事不断。
此前,蒙洞村由于环境脏乱差,外地姑娘对此望而却步,村中适龄男青年的婚娶成了“老大难”。2013年,经过农村综合改革,蒙洞村的环境、产业、文化生活换新貌,近年来已有几十名大龄单身男青年娶妻成家。
蒙洞村的喜事是清远“农综改”的成效体现。此前,无论是“体外造血”的扶贫经济开发方式,还是“双到”扶贫帮扶,实质上都是外部力量的介入。“路遥知马力”,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内生动力。
“农村的组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落后,导致清远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足。”清远市委农办主任鲁小鹏回忆说,实际上,这是清远市委、市政府通过为期大半年的调研找出的“症结”。
核心问题找到了,
该如何破题?
“当然要靠改革!当年调研结束后,清远‘农综改’脉络很快就被理清。”鲁小鹏说,从2012年开始,根据难点痛点,清远陆续推出“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以及“农村土地、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等举措。
党支部下移到村小组、成立由乡贤和骨干组成的村民理事会、服务送到“家门口”……“三个重心下移”既符合治理现代化要求,又尊重传统宗族关系,坚持从农民主体出发,清远乡村治理体系得以重塑。
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神经末梢”被激活,清远农村治理焕然一新。例如,清远英德市西牛镇禾湾村曾有20多年上访经历,村里田地荒芜日久,但在2013年“农综改”后,矛盾被化解在村一级,仅用了1年时间,西牛镇就实现“零上访”。
随着清远农村治理体系的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清远地处粤北山区,此前土地零碎化问题突出,少的地方分成几块,多的地方甚至达到二三十块,根本没办法创造规模效益。”鲁小鹏说,为此,“农综改”开始后,清远根据农村集体“三资”基本集中在村民小组的情况,在村民小组建立健全经济合作社,以管理和经营农村集体资产,为土地等资源整合“铺路搭桥”。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清远全市55%的经济合作社完成了耕地整合,实现土地“多块变少块,小块变大块”。
“土地不再被丢荒,村里回乡创业的青年也一年比一年多。”清远市连山县丰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霞说。2014年,在珠三角打工的肖霞回到家乡清远连山县太保镇石寨村,发展农村生态种养业,如今她的公司已实现年产值270多万元。她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化经营形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成为村里的致富“领头雁”。
“人心齐了,事就好办了!”清远英德市石牯塘镇叶屋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叶时通说,“村里的道路绿化、文化驿站、农家乐大棚、农耕路……村民们都自发参与筹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清远将生态公益林补偿、种粮直补等普惠性资金由村集体统筹整合,实现“集小钱办大事”,摒弃过去“九龙治水”“撒胡椒面”等低效率方式。
“清远改革经验具有全国意义,具有历史意义。”2017年8月,受农业部委托,农村改革试验专家评估组前来清远开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总结验收,“点赞”清远农村改革探索和成效。其实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31号文”《关于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方案》,其中就吸收了清远探索村民自治的一些经验做法。
省委党校副教授陈晓运认为,
“农综改”为清远美丽乡村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如今,清远每年至少投入1.5亿元创建美丽乡村,通过公共财政引领撬动,对群众有激励作用。”
“现在村民最关心的是如何将乡村建设得更好,有越来越多的村庄主动申报创建美丽乡村!”清远市委农办副主任贺国斌说。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清远全市创建美丽乡村1752个,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乡村振兴,清远已经在路上。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40年间筚路蓝缕,既体现了清远改革开放的艰苦探索,也明晰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新的历史起点孕育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忘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赢得先机、取得优势?这是时代留给清远的课题。
亲历者说
原清远县委副书记、洲心公社党委书记赵伯杰:
企业没有自主权就无法生存
1979年,赵伯杰时任清远县委副书记、洲心公社党委书记,他是当年“清远经验”出世及推广历史的亲历者,并且是习仲勋赴清远调研的见证者之一。日前,年过八旬的赵伯杰在清远家中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借鉴了“洲心经验”
南方日报:1978年,清远是如何探索出推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这条路子的?
赵伯杰:清远县原来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县原国营工业企业只有17家,共有职工6000多人,企业利润曾一度在走“下坡路”,从1966年的利润203万元到1977年亏损30多万元,当时有些工厂连发工资都很困难。
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清远县委经过深入清远各个厂调查研究后,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当时有些同志提出,可以借鉴洲心公社1962年推行田间管理责任制的“洲心经验”,用“超产奖励”的办法提高工人积极性,后来县委决定先在氮肥厂等4个厂开展试点。结果很让人惊喜,从1978年10月开始到年底,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这4个厂的改变很大,总利润比未实行之前9个月还多35%。
南方日报:当时,清远还率先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由县经委统管。改革之后,县经委的职责、企业的自主权有了哪些变化?
赵伯杰:企业没有自主权,就没办法生存。当年,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全面铺开后,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上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机构层次多、管得多,而要解决问题时却无人负责,加上企业对这些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必须改革管理体制。为此,清远县委研究撤销局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并精简人员。
改革后,清远县经委行政职能向服务、协调、管理的方向转变,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企业自主权也得到相应扩大,主要包括企业对清远县经委下派的任务负全责、超计划利润由企业跟清远县经委分成,以及有权支配和使用固定资产、择优录用员工、进行人员调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赏罚等。
习仲勋深入工厂一线调研
南方日报:1980年,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曾专门到清远调研“清远经验”,您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具体场景?
赵伯杰:至今仍记忆犹新。1980年7月5日,习仲勋老书记率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再次来到清远调研,连着住了3天。他深入工厂一线,实地视察了氮肥厂、水泥厂等企业,观看生产过程,与干部职工进行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还到一些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建成的职工宿舍参观,最后则花了半天的时间,到洲心公社了解“五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习仲勋老书记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习仲勋老书记在深入工厂调研的过程中,看到在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后,各个工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非常高兴,热情赞扬清远的同志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他说,“清远经验”闯出了一条改革经济体制的路子,确实把企业搞活了,方向是对头的,今后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使这一经验不断完善提高,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支持这个新生事物,以促进本身的工作。这些讲话内容在《习仲勋主政广东》等书里都有记载。可以说,没有习仲勋老书记的决心和魄力,就没有后来“清远经验”的广泛推广。
大事记
2015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4年
4月,清远成为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11月,清远被农业部等13部委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3年
广州市政府和清远市政府共同签署共建广州(清远)产业园框架协议,打造全省新型合作共建示范产业园
2012年
清远印发《清远关于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试行)》,启动农村综合改革
2003年
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与清远生态工业园实现整合,成立清远高新区
1991年
省政府批准设立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
1988年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地级)和清远市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县级)
1982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省清远县试行由县经委统一领导全县工业的经济活动,几年来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1981年
国务院发文,要求各地“继续推广广东省清远县的经验,搞好县(市)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980年
7月5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再赴清远调研,总结推广“清远经验”;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文,在全省大力推广“清远经验”
1979年
清远实施工业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局一级工业管理机构,由县经委履行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职权
1978年
清远县首先在县氮肥厂、化工厂、农机厂、水泥厂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试行一周后,4家厂均实现扭亏为盈。接着,清远在17家地方国营工厂全面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
采写 | 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魏金锋
编辑 | 林伟杰
清远新闻
选择这里你会了解清远、你能读懂清远、你会爱上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