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余姚、南有樟木头”:东莞塑商亲述创业百味

南方+ 记者

来自广东省塑料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塑料制品总产量7515.54万吨,广东占到了其中的13.51%,总产值4976亿元,占比超全国1/5,这其中东莞占比超过了50%。凭着在塑胶行业的影响力,广东省塑胶行业协会也在3月上旬落户东莞。  

樟木头塑胶原料市场,樟木头镇政府官网图

谈及塑胶行业,在东莞绕不开的一个地方,就是樟木头镇。  

在塑胶行业中,素有“北有余姚、南有樟木头”一说。作为东莞塑胶产业的核心镇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小规模的塑胶原料交易店铺在樟木头镇零星出现。经过多年来的稳步发展,樟木头塑胶市场的规模化、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如今早已是珠三角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最大、最成熟的塑胶原料交易市场。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回首这二十多年来樟木头塑胶产业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兴盛,都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塑商”的坚持。他们用塑料播下一粒粒种子,然后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七彩的梦想之花。  

樟木头成塑商创业首选地  

1984年,燕女士离开了东北吉林,只身来到深圳闯荡。1986年她进入塑胶行业,后来下海经商,成为最早从事塑胶行业的下海者。2005年她来到东莞投资,当时东莞的塑胶产业方兴未艾,但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先行者,嗅到了“世界工厂”蕴含的商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塑料工业飞速发展,形成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塑料也成为与钢材、水泥、木材并驾齐驱的基础材料产业,被称为“工业粮食”。  

2000年,肖体金从湖南邵阳来到东莞樟木头开始了他的塑料生意。那时候通讯技术落后,他和同学、朋友们怀着创业的心,腰里别着BP机,骑着单车在东莞各个镇的工业园发卡片,大胆接触工厂的采购,洽谈生意。  

“当时信息不发达,懂塑料的人不是很多,我们通过自学和老乡们的传帮带,渐渐也在樟木头站稳了脚跟。”肖体金说。  

王四云是肖体金的老乡,2003年她听说姐姐的同学在东莞卖塑料,就结伴来到东莞一看究竟。“当时还以为他们是在卖塑料桶。”想起往事,王四云笑了。  

之后,她把邵阳的房子卖了,和姐姐一起凑了31万元,来到樟木头开店创业,她坦言当时的这个决定把父亲气得够呛。  

但是,刚到东莞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坚定了从事塑胶产业的决心。“当时刚到东莞,在一家店里摆着几袋看起来很相似的塑料,我一下就能够看出区别来,他们都说‘老四’你真有天赋,于是我就自己买了《塑料大全》来研究。”她说。  

公司草创的时候,王四云姐妹没有资源,只能找同行拿货,没有价格优势。为了能够赚到钱,他们决定要自己去找上游供应商。  

“那时候没有电脑、资讯也没有,我们就等拿到货回来后,租了辆的士跟着货车回去,然后把大货车拦住,问货是哪里来的,再自己去找上游。”她说。  

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苦摸索,2005年王四云总算在樟木头的塑商中找到立足之地。回首十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她认为坚持是这一行成功的关键。  

做塑料生意贵在坚持  

在樟木头这片土地上,和王四云持同样观点的塑商有很多。  

2004年,李好放弃了在老家山东的工作,来到广东东莞的樟木头,开始她的塑料生意。  

刚开始的时候,她一个女孩子抱着厚厚的一本黄页,一个一个电话地打,经常被人挂掉,一天打一百个电话,能够见到一个客户就不容易了。在得到客户约见后,李好就坐公交到客户的厂。  

“在拜访客户的同时,我们还会‘扫街’,就是把工业区顺便逛一下,看看有没有能够成为客户的企业。当时很辛苦,不像现在大家都有电脑。我的客户都是这样,慢慢发展来的。”她说。  

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李好对自己的第一单生意还是记忆犹新。  

那天,她到一个工业园找朋友玩,朋友还没来的时候,她坐在一家小卖店跟老板聊天。知道李好是做塑料生意后,那老板说他老婆是厂里做采购的,刚好需要一批塑料,就把这笔生意介绍了给她。  

“那是出口用的帐篷,需要用的是尼龙超韧耐寒料,要求达到零下40度。”说起当年的这笔生意,李好如数家珍。  

她说,在樟木头从事塑胶行业是机缘巧合,但自己做了之后,就一直没有变动。“塑胶原料不好做,最近一些年是越来越难,很多人改行了,吃不了这个苦。这么多年自己能够坚持下来,觉得蛮幸运的。”  

回忆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肖体金满是唏嘘。“当时倒下了一大片同行,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阵痛了。很多人当时见不到希望,离开了。但是最后坚持站起来的人,很多都获得了成功。”  

湖南人唐海峰所理解的坚持,是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良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2006年,他刚开始来到东莞从事塑胶产业,就是跟着同学学做塑料贸易,学了一两年就会了,他的塑商生涯是从贸易开始的。  

但和很多半辈子从事贸易的同行不一样的是,唐海峰希望做到自产自销,于是他走上了开厂的路。  

“很多客户需要特殊的塑料,比如有的行业需要耐温、耐寒或者防火的材料,这些特性原材料都没法满足。要更给客户最好的方案,那就只能用改性塑料。通过塑料改性技术,给原料添加一些配方,来让它有客户所需要的特性。”他说。  

在开改性塑料工厂这些年来,唐海峰面对过资金困难,但最困扰他的是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对于材料的需求。  

“每研发一种产品的时候,达不到效果是平常事。我们就不断尝试、不停测试,有时候会连续试三十多个小时。最后,能够给到客户满意的产品,那一刻是最有满足感的。”他说。  

未来,唐海峰还是会坚守在这个行业,通过跟同行学习以及上专业的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把他的改性塑料工厂打造成品牌,以更好地服务客户。  

诚信是塑商立身之本  

在接受采访的塑商眼中,和坚持同样重要的,是诚信。  

东莞从农业县成为“世界工厂”的这个过程中,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野蛮生长。当时,很多企业发展迅速,但公司的治理结构并不完善,也容易被人钻空子。  

2005年,在樟木头入行两三年的吕飘云就被一个老乡骗了一大笔钱,现在她还印象深刻。  

那次,她的老乡来公司开料,拿了10吨货,说暂时没钱希望先赊货,运回厂里拿了钱就还回来。因为之前有过几次交易,吕飘云觉得对方也是信得过的,就先让他提货了,那笔货价值31万元。  

“后来一直不见他来还钱,我就跟司机要了工厂的地址和电话。追到工厂,对方说那人确实把货运来了,钱也已经给他拿走了。之后我千方百计找到他的联系方式,让他还钱,那老乡说投资失利了,给他三年时间。”吕飘云说,三年后他也没有还钱。  

在她看来,在这个行业,一路走过来,谁都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不过现在的公司都规范了很多,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经历了这些事后,吕飘云深刻感受到恪守信用的重要性。“站在朋友的立场,我帮客户解决问题,尽力做到理解、包容,替别人着想。一般和客户交易时候,利润我不会做到尽,一般赚七成就好。这样大家都有空间,合作伙伴没有利润,也没办法长期合作。”她说。  

李好也非常赞同这点。“自己诚诚恳恳,客户都做成了朋友,有点什么问题随时解决。客户都很精明,因此不要在合作上耍心机。做一个客户,肯定是要长期合作,只有诚心解决问题,诚信合作,才能长久。”  

互联网改变塑胶行业生态  

回顾樟木头塑胶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可以说是改变了行业的生态。  

早期的塑商要和企业做交易,由于信息不流通,联系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同时,不同的人报价的水分也不同。互联网的应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也为跨地域的合作打开了空间。  

2011年,因为家中欠了40万元的外债,刘孝纯放弃了教师的工作,到樟木头跟着做塑料生意的哥哥姐姐经商。  

作为后来者,当时她身上只有3500元,就买了一台电脑便没钱了。但正是这台电脑所连接的互联网,让她成功在竞争激烈的樟木头立足。  

“当时我整整四个月都在做网络推广,每天就用2分钟吃点稀饭、萝卜、辣椒。那时候没钱发付费网站,我的信息全部发的是免费网站,别人一天发100条,我一天发800条,最后终于冲到百度上。”刘孝纯说,依靠互联网,她得到了第一批客户,这些客户有很多都成为了老客户。  

作为老塑商,肖体金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塑胶行业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时代已经进步,信息越多,就有越多可以展示的空间。以前我们一直在一种信息不通的情况下生存,只能靠自己亲力亲为,做得很辛苦。现在有互联网,整个市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客户,我们就突破了区域限制,这是互联网的最大好处。”他说。  

在生产改性塑料的过程中,唐海峰也感受到互联网对他所带来的帮助。  

“有的企业需要特殊的材料,但是塑料市场都有区域性,他们在当地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材料。然后客户在互联网上找到我们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生产的改性塑料卖给他们。通过在互联网上做推广,我们的业务量增加了很多。”他说。  

如今,随着东莞塑胶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基于产业的互联网服务也在蓬勃发展。互联网对产业的帮助,也从最开始的加快信息流通,进入产业链金融、仓储服务等领域。   

樟木头要打造中国“塑胶产业重镇”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樟木头镇能够成为国内塑料的重镇,除了塑商的奋斗外,与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探索也有很大关系。  

今年,樟木头镇就提出大力开展塑胶产业系列提升行动,打造规模上千亿的中国“塑胶产业重镇”。  

据了解,樟木头镇成立了塑胶产业发展委员会,发挥塑金国际、湘塑城、高能等塑胶基地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壮大塑胶产业,推动塑胶电子商务、物流仓储、检测研发等平台建设,形成“供应链+服务链+信息链”三链合一的塑胶产业链,打造规模上千亿的中国“塑胶产业重镇”。  

作为东莞市的重点项目,塑金国际在推出的时候就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樟木头镇塑胶产业发展以来最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其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以容纳2000余名商户。  

塑金国际的负责人刘春明说,该项目的打造旨在为樟木头塑胶商家提供一个有整体规划、有统一发展的塑胶商贸中心,在整体上,塑金国际打造集生产、研发、贸易、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推动樟木头塑胶产业转型升级。  

他说,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一般一个成熟的采购员,要花几天、几周才能选好原料,因为实地调研和电话沟通很耗时。但在塑金国际,可能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采购,这大大提高了企业采购的效率。  

“我们能让加工厂得到最好的原材料供应,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提高东莞的加工地区的竞争力。塑金国际希望通过产业链商圈的优化升级,提升东莞实业的竞争力,希望更多实业公司更乐意在东莞发展。”他说。

【记者】龚名扬

编辑 李玲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