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一支“联合国”龙舟队,十二国老外跟老广赛龙夺锦!

南方+ 记者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呀,阿妈叫我睇龙船......”这是一首伴随着广州人成长的童谣,勾起了无数人对端午特色龙舟风俗的念想。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广州各村社的龙舟则会不停地串门和探亲访友,因而形成了极具岭南风情的“龙船景”。 

为展示广府特色端午节庆,弘扬岭南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由中共海珠区委宣传部指导,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州市龙船协会主办,海珠联滘传统文化协会、广州国际龙舟队承办的“2018年海珠湿地龙船景”于6月16日-18日在海珠湿地举办。 

今天海珠湿地龙船景的重头戏——海珠湿地龙船景邀请赛在石榴岗河上举行。中山大学龙舟队、广航电白龙舟队、广州国际龙舟队等30支来自学生、外国友人等不同群体组成的龙舟队伍参加了龙舟竞渡。其中,被称为“联合国”龙舟队,由来自英国、美国、法国、约旦、澳大利亚、瑞士、匈牙利等12个国家20多位外国朋友组成的广州国际龙舟队最引人注目,他们与中国队员一起在石榴岗河上赛龙夺锦。 

以“舟”会友,构建湿地周边和谐友好社区

龙船景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叫招景探亲。按照广州传统,端午前,作为东道主的各村各族会派出请帖邀请兄弟村来访,上演一场规模最盛大、最传统的民俗文化盛宴,折射出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去年海珠湿地“龙船景”文化节吸引了广州数十条村100多支龙船队前来“探亲”、“趁景”。今年龙船景则以推进村社文化交流为宗旨,邀请龙潭、土华等20多个村社以招景探亲的传统方式,展示各村龙舟探亲招景的民俗文化传统,从视觉上、形式上、体验上最大程度还原海珠区龙船景的场面。端午节当天也邀请了超30支来自学生、外国友人等不同群体组成的龙舟队伍,以竞渡方式发扬传统龙舟文化精神,打造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精彩演绎端午节庆。

静动结合,打造全民化龙舟体验

“静”,指的便是湿地牌坊的龙舟老照片展。展览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停留,这是老一辈的乡情,诉说着岁月流转中的芳华故事,丰富多样的民俗展示,蕴含着浓浓的乡愁。而传统民俗文化街、“印象端午”文化讲堂等环节也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学习,让市民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端午节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浓厚底蕴。

本次龙船景特地面向群众开设龙舟体验,让游客参与划龙舟之“动”,让古老的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能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为普及岭南传统文化搭建良好的展示平台。来自番禺的何小姐特地带着儿子来参加体验课程,“平常只能在电视或岸边观望别人赛龙舟,今天可以亲自试一试,真的很兴奋呀!原来划龙舟真的很费力!今天专门把儿子小新也带来见识见识,让他亲身体验传统龙舟文化特色,收获满满。”活动现场还有NGO环保组织开展各种有趣的游戏,普及环保知识,将湿地保护与传统文化共交融的精神发扬光大。

2018年海珠湿地龙船景以更生动趣味的形式展现传统端午节庆民俗特色。一直以来,海珠湿地积极探索“湿地+文化”的发展方式,联合社会各方资源,打造文化主题功能馆,开展龙船、粤剧、广绣、岭南书画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如2-6月,结合传统的24节气和“泮塘五秀”开展农耕体验活动,传承岭南传统农耕文化;举办民间工艺市墟、市民文化节、沙河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让海珠湿地成为传统民俗、岭南水乡文化的最佳体验之所,既丰富了湿地合理利用内涵,拓宽社会参与湿地保护渠道,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底蕴,采取生态友好的方式开展生态教育和体验,使市民群众获得更加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和文化熏陶,促进湿地生态成果全民共享。

【记者】傅鹏

【摄影】符超军

【校对】蓝淑如

编辑 麦宇旻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