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龙舟控”成雕刻龙头达人,在广州老祠堂“以龙会友”

南方探针
+ 订阅

龙舟水来,龙舟划起。

6月12日,刚参加完车陂龙舟锦标赛,31岁的张伟潮就马不停蹄地在自己的工作室忙碌。

在广州黄埔下沙村,沿着鱼塘拐进一条村头小巷,来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这就是张伟潮的雕刻工作室。厅内架设着新做好的龙船头,龙口大张,双眼圆睁,须髯飘逸。庭院里,凿子、锉子、刻刀等数百种木刻工具琳琅满目,地上散落的樟木碎屑传来阵阵清香。

△张伟潮正在制作龙舟模型,他面前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雕刻工具。

广州有7个专门制造龙舟的厂,但会手工雕刻龙头和龙尾的工匠却只有四五个,他们大多已年过五旬,年轻后生只有80后张伟潮。
去年,张伟潮租下了这座1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扩建工作室。端午节临近,张伟潮忙得不可开交,他赶在节前做了十几对龙头龙尾,还挤出50多天时间练习划龙舟。

△去年,在自己的出生地广州黄埔下沙村,张伟潮租下了这座1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扩建工作室。

赶工雕龙头一举成名

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从小生活在广州沿江的岭南水乡,在传统的龙舟文化熏陶下长大。在村里,端午节是比春节还要盛大的节日,往往称之为“五月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五月中旬,热闹的庆典活动会持续一个多月。
隆重的龙舟活动深深吸引着村里每个孩子的目光,张伟潮也不例外。他回忆,小时候,父母常常抱着他去看龙舟比赛,“龙舟水上竞渡很有气势,看的人会欢呼呐喊,而且龙舟还会去邻村探亲。”年幼的他觉得划龙舟是一件很有男子气概的事,有时也在长辈看管下,和小伙伴溜到河边,爬上龙舟学着划。
一两次“蜻蜓点水”的划龙舟不过瘾,身为“龙舟控”的张伟潮还围着龙舟打转,仔细观察模样,琢磨结构。在木工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还学会用各种工具鼓捣些木头小玩意,甚至尝试做出一艘艘龙舟模型。“爸爸只是教会我基本功,但他不懂做龙舟模型,这全靠自己一步步摸索。”

△80后龙舟雕刻师张伟潮,是目前始终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龙头的手艺人。

10岁那年,张伟潮做出了第一个他觉得优秀的龙舟模型。到了读初三时,张伟潮的雕工技艺越发成熟,甚至还有人上门找他购买龙舟模型。渐渐地,张伟潮小有名气,直至2010年端午节前一个月,23岁的他接到了一个棘手的订单。当时海珠区仑头村急需做三个新龙头,广州仅有的几个手艺人都没空做。张伟潮的一个亲戚是该村龙船队负责人,知道他一直在做龙船模型,便请他试试。
一个月时间要赶制三个龙头,张伟潮心里没谱。他之前只会做大拇指大小的小龙头,大龙头曾尝试但未完整做出。“龙头是一条村的重要标志,他们信任我,我无论如何都要做出来。”为此,张伟潮一头扎在家中日夜赶工,最终用半个多月时间交出三个精美龙头,得到认可。

△张伟潮制作的龙头。手工制作龙头要经历十多道繁琐工序,需要下一番精雕细磨的功夫。

张伟潮回忆,当时消息一下子传开,很多人闻讯赶来围观,“他们都惊讶做龙舟模型的我,竟然真的做出三个龙头。”这让他有信心当一名专业的龙舟头雕刻师,他亦成为了声名远扬的行业新星,订单纷至沓来。
2009年,从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的张伟潮,已经在学校留教当了一年多的实操导师。教职和雕刻事业难兼顾,他决定辞职创业,潜心锤炼雕刻技艺。同年,他成立个人工作室,完全踏入龙舟雕刻行当,既制作龙舟模型,也修复和创作龙头龙尾。

雕刻龙头的文化韵味

龙头和龙尾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常年放在祠堂进行供奉,端午前才会“请”出来镶嵌在龙舟上。在机械化生产背景下,龙头和龙尾日趋模具化,但龙头龙尾注重个性化,人们仍青睐手工制造。手工制作龙头是甚为复杂的细致活,要经历从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

△张伟潮正在制作龙舟模型。

由于制作龙头十分考验手艺,张伟潮曾经想过拜师,但偶然一天,他在网上发现不少地方的龙头“撞脸”了。他认为,龙舟文化正在蓬勃复兴,但模式化生产的“大众款”千篇一律,使龙头失去了旧日神韵。“以前没有专业师傅做龙头,只能在自己村或附近找木工好手,当时注重传统文化,做龙头都会融入村子的信仰和历史文化等元素,大小、设计风格各不相同。细节里都是故事,这些才是龙头的文化韵味,但这些都已经慢慢流失了。”
因此,张伟潮不想亦步亦趋做复制品,而致力于结合本土文化,精心设计独一无二的龙头。今年4月,广州黄村龙舟爱好者就特地邀请他,为因意外沉睡两百年的黄村龙船创作新龙头,光是造型、颜色搭配等前期设计就讨论了数小时,画出图纸还要再反复讨论。

△每当收到制作龙头的订单,张伟潮都会反复和客户进行细节沟通。在他看来,只有充分了解结合本土文化,才能雕刻出龙头的灵魂,设计出的龙头才能独一无二。

“画完图纸,整个龙头的立体模样就已经在我脑海里,每一个位置和环节该如何下刀,我都心中有数。”张伟潮介绍,在雕出龙头的大致轮廓后,他会细致琢磨眼神、嘴角等设计,以此体现出巡游探亲彩龙的慈祥神态,或是竞技龙不怒而威的霸气,最后再为龙头安装上龙角、龙珠、龙须等装饰物。
制作出来的龙头每一处都要细腻光滑、衔接得当,张伟潮做一个少则耗时四五天,多则二三十天。此外,还有不少人拿着旧龙头的照片或实物,请求他复刻和修缮。张伟潮表示,他更多是用保育文化的心态去修复。
此前,张伟潮修过最旧的龙头是开平一个清朝时的龙头,有150多年历史。对此,张伟潮没有简单修补,而是在征得乡亲同意后将各部件逐一拆开。拆开后,发现桐油灰、玻璃胶、水泥等各年代的修补材料均有。他细心清理,甚至把百年前补过的朽木都撬出来修补,并尽量保留原有特色。经过他的努力,这一龙头重现昔日风采,该村老人赞誉不绝。

△一位客户到张伟潮工作室取回自己订制的龙头,如今,张伟潮的龙头雕刻手艺蜚声海外,工作室的订单也应接不暇,每年的3-4月是他最繁忙的时候。

这些年,工作室订单应接不暇,张伟潮因雕刻受过的伤亦不计其数,最严重的一次住了十多天医院。当时,他正在赶制一个龙头,一不小心被电刨刀削到左手无名指头,鲜血直流。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医生从腿上取了一块肉接在了手指上,重新接上神经血管,才保住了指头。但他对龙舟雕刻的热情未曾削减。

不遗余力弘扬龙舟文化

如今,张伟潮的龙头雕刻手艺蜚声海外,不仅广东、香港等地的中国龙舟队会登门拜访,瑞典、波兰等地的华侨和外国人也曾慕名而至。直至今年,他已经做了近200多套的龙头龙尾。
张伟潮表示,“龙舟”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把时间倾注于雕刻,他还一直在努力弘扬龙舟传统文化。早在2006年,他就创立一个名为“广州传统龙船协会”的组织,会集近100名龙舟爱好者,一同促进龙舟文化发展。

△张伟潮的龙头作品。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关于龙舟的信息更多来自于报纸和电视,有了互联网之后,我通过开博客、建QQ群,分享龙舟相关的照片和文章,所以认识了不少龙舟爱好者。”随着人数渐多,这一协会于2013年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首个官方认证的民间龙船组织,更名为“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

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龙舟队,让无数喜欢龙舟的业余选手也参与进来,体验到龙舟竞赛的魅力。张伟潮表示,现在划龙舟这一传统习俗不再只是村与村之间的交流活动,现在以公司、高校等为单位的龙舟队已层出不穷。
在张伟潮的带领下,促进会的龙舟队从2010年开始参加一些小型龙舟赛,在2013年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公开组的比赛中,更是从7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三名的佳绩。
“热爱龙舟的人多是好动活跃的人,做龙头雕刻更多是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张伟潮表示,他现在还在通过更多方式将广府龙舟文化发扬光大。如今,收了两个徒弟的他,在去年把工作室搬到村里1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希望能打造成一个传播龙舟文化的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参观学习、动手培训。

△为了更好地传承龙头制作工艺,张伟潮近些年来也尝试收徒传授自己的手艺,图为张伟潮的徒弟阿华在制作龙舟模型。

“我正在跟周边的教学机构洽谈,希望能在学校开办与龙舟相关的兴趣班,哪怕只有一两个小朋友感兴趣也好,没准他们将来就会是我的接班人呢。” 张伟潮笑着说。与此同时,张伟潮还打算将自己的雕刻手艺申遗,为保育龙舟文化贡献一分力,“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和年轻人能认识龙舟传统文化,了解龙舟真正的魅力所在。”

【文字】欧楚欣 实习生 何雪雯

【图片/视频】张迪

【校对】蓝淑茹

编辑 张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