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李欢欢
□ 图/记者 庄园
五月凤凰,栀粽飘香。在潮州凤凰山区,端午节包栀粽的习俗由来已久。这种粽子造型及用料十分独特,有别于潮汕民间常见的立体三角形粽子,乡民别出心裁地把栀粽制作成条形状,又称“枕头粽”。制作栀粽的糯米用栀水浸泡,熬煮后呈金黄色,晶莹剔透、香糯嫩弹,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是凤凰的特色美食之一。
近日,在当地人的带路下,记者找到潮安区凤凰镇凤湖村一家颇有名气的栀粽制作大户黄佩兰。刚到达目的地,只见一间普通的平房门前摆放着近十个白色大桶,桶里浸泡着糯米和竹叶;屋子里坐着几位阿姨,正娴熟地包着栀粽;屋子靠墙的地方有一排炉灶,灶台上三个大铁锅直冒热气,炉灶下火势正旺,锅中散发出的栀子香、糯米香、竹叶香沁人心脾。黄姨向记者介绍说,从今年农历三月初,她家就开始制作栀粽,炉灶里的火要一直燃到农历五月初四。这段时间,邻里乡亲们有空的时候会过来一起制作粽子,很是热闹。
栀粽,虽然用料简单,但制作工序却十分繁琐。黄姨说,包粽子用的“白竹叶”得从去年7月份就到深山里采集、晒干后保存。今年农历三月份起,就要上山采集栀子花的树枝,回来后将这些木料集中点火燃烧,直至烧成灰烬。再把筛好后的灰烬放进布袋筐里,用烧开的水冲淋到灰烬上,暗黄色栀水就流进了竹筐下面的大盆里。栀水进行几次静置沉淀后倒出,变得清澈透亮,记者尝了一下,味道清凉甘甜。这就是做桅棕的不二法宝。
栀水制作好之后,还有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浸泡糯米和竹叶。上等的糯米洗净后漉干,放进栀水里浸足一天一夜,栀味得以最大限度地渗入糯米里。同时,包粽用的竹叶也要放进水中浸泡。“把竹叶浸透,包粽子的时候叶子才会平整服帖,不会留缝,不然做出来的栀粽经不过锅炉长时间的熬制。”黄姨说。
黄姨现场示范如何包栀粽。洗净后的嫩竹叶整齐地放置在水盆里,黄姨用右手一叶一叶拿起来,有序地放在左手掌上,紧密排叠上两三层叶子后,将泡过栀水的糯米舀到竹叶上,包成条形粽子,再拈起一条一米多长的芦苇丝将长条形的粽子缠绕缚紧,打结后剪去多余的粽叶和芦苇丝。精心包扎好后的栀粽方正饱满,像个小枕头,所以也有人将之称为“枕头粽”。
凤凰的山好水好,黄姨制作栀粽的水引自山间泉水,熬煮用的柴薪也是取自山上的。栀粽缚好一批后,就放进已烧开的锅里熬煮,煮越久越好吃。“火候要始终保持猛火状态,柴火不停,水晶栀粽要熬煮30多个小时才能出品,丝毫不能偷工。”黄姨说。
岁月更迭,栀粽不变。“以前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做栀粽,小时候,我爷爷奶奶就按这样方法制作栀粽,这么多年来未曾变过。乡亲们觉得我家的栀粽好吃,我也就萌发了卖栀粽的念头。”黄佩兰笑着说,她没什么秘诀,但每道工序一定要做足时间。浸泡的时间不够或熬煮的时间不够,栀粽的质量和味道肯定大打折扣。
金黄糯米穿春衣,五月端午栀香溢。剥开水晶栀粽竹叶后,栀子花香随即弥漫开来,糯米色泽金黄,不见颗粒。将栀粽一一切成片,只见片片光滑柔韧,晶莹剔透,蘸点白砂糖或蜂蜜,入口绵醇、香润爽口,凉喉回甘,别有一番风味。
据黄佩兰介绍,凤凰栀粽的风俗同样起源于纪念屈原,是当地的一种古民俗。栀子花具有清热凉肠的药用功效,聪明的凤凰人将之融入到粽子的制作上,使栀粽在这一节令的食品中增添了保健功效,有别于其它粽子。制作栀粽的传统手艺,在凤凰乡亲们的手里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飘香的栀粽,散发的何尝不是一种千载民俗人文精神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