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广州中考进入第2天。一道中考作文题,却将广州与1400公里外的上海联系了起来。上午11时,上海公布今年中考作文题《真的不容易》,与广州中考作文题《原来这么简单》不谋而合。有网友评论道,“通过中考题,沪穗两地实现了一场‘隔空对话’”。
“撞题”是偶然还是必然?多位教育专家认为,广州、上海作文命题思路高度一致,是广州上海等地基础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性的反映,是中国高水平中小学教育在中考环节的同频共振。
相似性:
重视思想性、思辨性的命题作文
广州中考作文题仅6个字,上海5个字,每题加上作文要求也不超过50字,这在广州近10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并不多见。
在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文学院院长柯汉琳看来,这样的命题作文不提供材料,不加任何引导语,让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直接写作,不仅节省了审题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摆脱引导语对写作的束缚,使考生发挥的空间更大,更加自由。
“两题都‘以小见大’,让学生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提炼出生活的哲理。”广州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陈庆雯则表示,两题都体现了一种事件的结果,在选材立意上立足立德树人,要求学生写出事件过程和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无形中引导学生写记叙文,而初中的文体写作的要求是记叙文,两地的考题都切中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作文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为学生表达思想提供了机会,从日常生活中感悟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兼具思想性和优美的语言表达的作文才能够拿高分。
而更重要的是,两道考题都体现出同样的思维逻辑。柯汉琳解释说,虽然考题一个是“容易”,一个是“不简单”,看起来意思相反,但内核都是一致的,且含有转折的意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性,这与高中新课标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紧密衔接的。省教育厅教研院语文科主任王土荣则表示,从初中高中的衔接来看,两个题目都比较好地把学生的观察、思考、感知渐渐地从感性的阶段引向比较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思维层面从感知走向认知、感性走向理性。
必然性:
穗沪课改教改思路一致
“在看似‘偶然’的‘撞题’背后,透露着某种必然性,那就是两地的基础教育教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步调是相通的、一致的。” 柯汉琳表示,作文题以小见大,反映出了两地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上海基础教育水平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具有标杆的作用,广州基础教育水平同样比较高。”
王土荣也认为,广州市这十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与上海基本是同步的,作文“撞题”实属“偶然中的必然”。
上海“新高考”已经落地,而广州今年毕业的初三生,很多人也将成为首届面临广东“新高考”改革的学生。“得语文者得天下。”在陈庆雯看来,这次中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力求与高考、教育的改革同步,也对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起到导向作用。多位专家表示,新课改强调有相对厚实的阅读积累,也尤其重视语文教学,从作文题中管中窥豹,可见广州基础教育整体改革与“新高考”遥相呼应。
据悉,与此次中考创新呼应,广州市教育局全面开展了新高中改革准备工作,通过召开高中校长研讨会、启动教师培训等方式为“新高考”打下基础,同时,许多高中甚至初中已经开始研究、落地课改、走班等制度。
【记者】陈芳庭 马立敏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