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名校,屡获殊荣!官锦坤:“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 订阅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官锦坤/不动产学院/2014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中共党员/毕业去向:国内升学

曾担任团支部书记,2015级新生朋辈导师、不动产学院学生党支部支委委员、学生社区学生干部、图书馆馆员助理等,获校级荣誉4项;

曾获国家奖学金1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专业奖学金3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教育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应用型人才奖学金;

曾获中国青年公益实践大赛优秀策划团队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省级三等奖;

曾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已发表论文2篇,参与导师横向课题多项;

曾组织“三下乡”-阳西县下垌村环保支教活动校团委重点项目,曾获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奖学金在北京参加第八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

现已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近日,官锦坤同学成功当选2018届校“十佳毕业生”。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官学长,一探其考研成功、屡获殊荣的背后秘密。

他的考研之路

“励志筑梦,勤能补拙。”

Q:你成功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你的考研之路是怎样的?

A:较早之前,我就有了考研的想法,大学期间随着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我越加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时下环境的重要性。本科期间的专业学习比较全面,但偏基础,于是更加坚定了我要在本专业升学深造的想法,因为我希望能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综合家庭条件和国内读研的政策,考研升学不仅利于我的学业发展,而且能解决我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以减轻家庭负担。

为什么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我有三个选择的要素。首先,华南理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其次,华工是一所以工见长的院校,华工的环境学科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如国家级实验室就是吸引我的一大要素;最后,我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家乡广东工作,而华工位于省会广州市,各方面资源都比较丰富。

将考研目标定在华工,就意味着我要和更多优秀学子竞争,需要付出更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压力也在所难免。但我常说:“梦想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当你确定自己的梦想后,不要害怕别人去嘲笑你,只管潜心于自己的学习,走自己的路。我的天资并不聪颖,但我相信勤能补拙。

考研时,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自主学习难免会有倦怠的时刻。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甚至给自己带来过很大的打击。这些时候,我会选择和已经考上华工的师兄师姐交流,他们会给予我悉心准确的指导。此外,我也会关注与考研相关的微博,并喝喝网上的“心灵鸡汤”来激励自己。在疲惫时,我会进行跑步锻炼,或者和同学一起出去踩踩单车,来释放压力。梦想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

Q:可以给大家一些考研方面的建议吗?

A:要考研,我认为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断不可盲目跟风,明确本专业或跨专业考研、报考院校、专硕或学硕等。其次是学会去获取信息,这点很重要,这大概是大学生需要拥有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吧。你需要去获取所报考的院校专业的招生人数、报录比、历年真题、专业用书等重要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进入报考院校的研招网,或者通过“考研帮”APP或上一年的考研咨询群,联系该院校的师兄师姐及老师。只要你用心,就会收获很多信息资源。

最后,基础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全面复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节奏,做好自己的复习计划。越临近考试,就越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尤其要把握好暑假黄金时间,而且要戒骄戒躁戒手机。

在追梦过程中,要扎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是硬道理。当然,也要学会与孤独相处,这对考研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备考期间,看到其他同学工作或游玩,自己早出晚归,坚持着不知道能否兑现的梦想,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落差感。因此,要耐得住寂寞,我一直警戒自己“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官锦坤与研友的合影

他的大学四年

“明确方向,就可以少走弯路。”

Q:你有着相当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为何选择往这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A:我参加学生工作,一方面是想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想为集体出一份力。在这过程中,我通过与同学们的交往懂得了换位思考,提升了工作能力。工作中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是很有价值的。

大学生要以学习为主,但我既然选择了学生工作,就应该协调好学习和工作,每一段学生工作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我校的支部党建工作交流中,我一方面开拓了视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专业交流,也为考研做了一定的铺垫。我认为,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参加学生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Q:你的社会实践经历也同样出彩,例如曾参加过2016年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这是否开阔了你的眼界?

A:是的。在峰会中,我结识了很多其他高校的优秀学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到了环保事业的任重道远。让我感到新颖的是,有个外国小伙子用废弃物和竹筒制成了绿色单车;让我敬佩的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水净化领域扎根膜技术研究三十多年,可谓做到了极致。此外,这次活动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是用英文传播的,无论学习还是工作,英语都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硕士毕业要求发表SCI论文,也必须要具备专业的英语功底才能完成。

Q:你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很明确的规划,在这方面有没有可以分享的心得?

A:明确毕业方向,能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我们得先考虑清楚自己是想国内考研、国外深造,还是创业就业,明确后将目标细化。从大一开始,我就喜欢做一份自己的目标简历,随着简历的内容不断丰富,我就知道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了。越早开始准备,时间就越充裕,利用大二、大三的黄金时间锻炼自我,并持之以恒,毕业时就能淡然面对各种压力,不会为“毕业即失业”而忧心忡忡。

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良友的相处能让自己更加明晰未来的道路。交往过程中,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上的友谊,才更珍贵。

Q:谈到简历,你在制作简历方面有何心得?

A:我在制作简历时,会挑选与面试方向相关的内容,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比如在考研复试时,我会选择将科研实验和学习成绩放在简历的C位。做简历要有目标性,我们过往的经历和成绩像是一个素材库,面试的简历需要什么,往素材库提取就可以了。

他的留恋憧憬

“对BNUZ,我心怀感恩。”

Q:你在未来想要从事科研,对自己的科研之路有何规划呢?

A:我要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凡事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上,能事半功倍。

我曾见过一位师兄,他将每一个课题都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且不论结果是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课题,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我首先要确定读博的大计划,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实现细化的目标。至于要研究的方向和领域,目前都存有变数,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Q:我们了解到,你的嫡系学长、去年的校十佳毕业生龚晟对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能谈谈你和他的故事吗?

A:龚晟是我在入学前就认识的班助,见面后更感觉他是一位做事负责、有上进心的学长。我曾和他一起做过课题,感受到他在科研上的钻研精神。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给予过我很多帮助。我们就像知己一样,互相勉励,互相倾诉。

有一件挺有仪式感的事,是学院资料室钥匙的转交。龚学长此前一直管理着学院的资料室,等到交由我来管理时,他把钥匙递到了我的手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能拿到这把钥匙的人都是有志之人,你可不能给前辈丢脸呀!”这里面,有些薪火相传的意味吧。

官锦坤与龚晟学长的合影

Q:离别之际,BNUZ有哪些让你留恋的地方?

A:心怀感恩,才能谈梦想。学校给予了我知识,我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悉心栽培。我留恋学校优美的环境、可爱的人们和自由的学术氛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即将离校的我而言,有着很多的不舍。我很感念学校给予在校学子的人文关怀,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金,帮助了许多学子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

一路走来,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感谢学院的黄伟老师、胡嘉骢老师、周彬学老师、刘旎舟老师等,系的郑影华老师、梁炜老师等,学生处和图书馆的老师们以及所有教导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宽容、栽培和传道授业解惑;感谢师兄师姐们在过去给予过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研友、同学和朋友们给予我的包容和勉励。我心怀感恩和梦想,愿在未来的日子里遇到更好的自己。我也很希望尽我所能地帮助学弟学妹们,传递正能量。

大学四年,最怀念的可能还是考研的时光,那时候的事情真是历历在目啊:和图书馆四楼的研友一起学习、交流、放松;在复试准备期间和同伴组成小分队,模拟面试场景;听说和自己一起奋斗的研友们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我真心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要有这样一段岁月: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并不要过于担忧结果,纯粹地享受这一过程。它可以是考研,也可以是社团、创业等经历,这段岁月在以后回想起来,会是十分美好的。

他人眼中的官锦坤

导师 梁炜:“官锦坤诚实守信,为人正直,作风踏实,做事具有很好的计划性。他认真负责,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通过学习实践掌握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他平时与同学相处融洽,尊敬老师,遵守各项制度,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是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嫡系学长 龚晟:“锦坤给我的印象是勤学、严谨、礼貌、好问,有远大的志气和坚定的信念,是能成大事者。”

研友 蔡建壮:“我与锦坤兄弟因考研相识。印象中,他是一个能够坚定目标,并一步一步实现的小伙子。同时,锦坤兄弟也是一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我看好他!”

同班同学 邓开开:“官锦坤同学作为班上的团支书,随时都在关注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在班级考试和答辩前都会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学习。每次班聚时,官同学都会激起大家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他也严于律己,在课内课外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和比赛来锻炼能力。在考研中,官同学也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弱项,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他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本期采访 | 方圆媛

本期摄影 | 王华璋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主编 | 王华璋

执行主编 | 黄诗亮

副主编 | 龚韵琛 吴绮雯

采编 | 曹纯 陈绮汐 方圆媛 姜娅琳 李佩瑶 刘嘉

刘苑晴 刘子琳 汤冉 张董楠

摄影 | 王艺帆 陈楚漩 李开石 梁可融 肖培健 朱继程

数据 | 魏堂钊 徐雅璐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