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老人国外旅游回来成了“小黄人”,这个手术帮他精准确诊肿瘤

健康情报局
+ 订阅

不久前,65岁的张先生到国外旅游,归国后皮肤和双眼发黄,朋友都笑说“去了趟国外晒成‘小黄人'”。除了皮肤变黄,他还吃不下饭、腹胀、浑身乏力,以为是在国外吃坏东西了,自行口服了“藿香正气水”,但仍不见效,且上述症状反而愈发严重。

5月26日,张先生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检查提示,张先生肝功能异常,其胰头近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占位,胆管内瘤标志物均异常升高。为揪出胆管内的"拦路虎",6月5日,中山七院普通外科为张先生实施了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ERCP),成功取下胆管壁细胞进行病理确诊,并置入了胆管塑料支架引流胆汁,缓解了其黄疸症状。

ERCP手术中

胆汁内两种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

十二指肠乳头部是胆管和胰管合流的共同管道,其主要功能为调节胆汁和胰液的排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汤地介绍,胰头近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占位导致张先生胆汁排泄受阻,引发黄疸和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ERCP操作示意图

为缓解症状,科室为他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PTCD),暂时解决了病人胆汁无法排泄的问题。但对胆汁进行检测,发现CEA、CA199两种肿瘤标志物均异常升高。

ERCP是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

有了初步检测后,还需要取出胆管内细胞进行肿瘤的病理确诊。"张先生 CT和MRI表现不典型,无法区分良性还是恶性的肿瘤,经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采用ERCP。"汤地主任说,ERCP对胆管损害以及获取十二指肠和壶腹部癌的组织活检方面检测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器械及插管技术的不断进步,ERCP成功率逐年提高,成为诊断胰腺和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ERCP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经内镜孔道插入一造影导管,并进入乳头开口部、胆管或胰管内,注入造影剂,作X线胰胆管造影,并作相应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在ERCP手术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鼻胆汁引流术、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等介入治疗,也可以手术取得胰脏、胆道等部位结石及治疗晚期胆胰肿瘤等,ERCP成为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汤地说。

为揪出张先生胆管内的"拦路虎",6月5日下午,汤地为他实施了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手术(ERCP),术中用细胞刷刷下胆管壁细胞送病理检查,并置入了胆管塑料支架引流胆汁,缓解了他黄疸症状。术后病理检查也发现,胆管内存在异型细胞,疑为癌细胞。

此次术后,张先生身体状况良好,未出现术后并发症。“这表明中山七院已具备人员、设备、技术、制度等各项条件,可以开展基于ERCP的无创伤癌细胞筛查、取胆结石等手术。”汤地说。

除了进行胰胆管疾病的诊断外,ERCP在哪些方面还能大显身手?

1、胆总管结石不用开腹,ERCP可无切口取"石"

得了胆石症,以往一般采用胆囊切除术。最传统的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存在针对性差、创伤大、愈合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缺点。后来发展出现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在腹部开4个0.5-1.5cm的小洞,是一种创伤较小的技术。内镜ERCP胆总管取石术则属于微创治疗,体表没有任何切口,对于腹部再次手术病人,或者是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也合适,为胆管结石患者带来了福音。

2、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ERCP也能大显身手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但仍存在早期确诊率不高的问题。胰腺癌越早发现,手术效果越好。汤地说,ERCP在早期诊断胰胆管癌方面明显优于B超及CT检查,其诊断符合率达90.3%,高于B超的80.7%和CT的85%,并能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全貌,对治疗及手术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记者】向雨航

【通讯员】李艾琳


编辑 祁觊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