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华工团队是如何设计出上合青岛峰会主会场的?听听主创怎么说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6月10日下午1时25分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顺利结束。时间倒退回3小时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在机场看着电视直播,关注着峰会的情况。去年,为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筑设计,他成了“空中飞人”,曾80多次飞往青岛与全国各地。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效果图。受访对象供图

今年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主会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首次投入使用。这座“青岛新地标”犹如展翅腾飞的海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接手任务到敲定设计方案,该团队仅用了3周时间;敲定方案后,该团队又进驻青岛进行现场设计,反复推敲建筑外墙金属板的选材、翼角的角度……何镜堂院士为记者讲述了这座典雅而又富有创意的建筑背后的设计故事。

何镜堂讲述设计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故事。董天健 摄

3周敲定建筑设计方案

“我们做建筑的就是这样,做好一天马上就想改动它,总是精益求精。” 何镜堂笑着说。年过80岁的他看起来精神抖擞,谈起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过程,他滔滔不绝。

去年9月初,何镜堂院士团队应邀赴青岛奥帆基地考察项目场地。主会场选址于青岛奥帆基地内,依山面海风景优美。“山、海、城、湾”融合为一体的场地环境激发了设计团队的创作热情。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拟定方案真的很不容易。” 何镜堂说。“中国气派,世界水准,山东风格,青岛特色”,这是何镜堂团队接到的设计目标,既要满足重大峰会具备的功能和要求,体现世界水平、山东文化、青岛特色,同时要为青岛留下一座永续使用的“历史地标、城市名片、市民客厅”。

立足于多年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设计的经验与积淀,何镜堂团队经过充分的讨论,在2周的时间里便拟定了3个方案。“3个方案各有非常亮眼的‘创意’,有的强调突出海滨城市特色,有的强调建筑线条的艺术感,有的强调建筑整体的庄重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一室(建筑创作中心)副主任张振辉回忆道。

经过“头脑风暴”,团队将3个方案优选融合,提出了以“腾飞逐梦,扬帆领航”为理念的建筑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强化“山海轴线”,突出“山水一体、海天一色”的环境氛围,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进行现代演绎,采取了水平三段式的建筑形制。两侧翼角起翘,展翅腾飞,中间十字交汇,形成滨海殿堂的中国主轴。

“明确的中轴线,具有对称的传统特色。两翼又有扬帆的飘逸与动感,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体现了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思想。”何镜堂说。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犹如展翅腾飞的海鸥。受访对象供图

“海鸥”这样造出来

如今站在青岛海边远眺,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宛如一只展翅腾飞的海鸥。这一道飞扬的曲线从平面上看呈现环抱港湾的开放姿态;从立面上看则具有展翅腾飞的寓意,这是此建筑设计的一大亮点。

何镜堂介绍,屋檐展翅宽度达264米,为了设计出展翅腾飞的屋面造型,设计团队学习借鉴传统中国殿堂翼角起翘工法,结合奥帆基地的场地特色,设计锤炼出一道飞扬的曲线。

“海鸥”的翼角出挑12米,由逐级上升的3层线脚构成。细密的檐底肌理主次分明,兼有椽子和羽翼的意向。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展翅出檐的动态美感。“翼角如同扬帆起航,和海湾融为一体,具有飘逸的美感。”何镜堂说。

在何镜堂团队的设计中,建筑整体造型是“海鸥”,与之相得益彰,上合柱廊则是“重重帆影”。张振辉介绍,上合柱廊也是关键设计部位之一,上合柱式南北立面各8根,主立面南北两翼各12根,共40根。“滨海柱廊体现帆影重重的海港印象,寓意共建合作发展的平台,展示欢迎世界来宾的姿态。”

建成后的柱子构成重重帆影。受访对象供图

将柱子做成“帆影”并不容易,“帆”太大就会阻挡视线。为了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设计团队多次到现场进行一比一模拟对照。一开始,设计团将之设计为60厘米宽,但他们仍想做得更小些。经过连续3晚“奋战”分析结构的稳定性,设计团队终于将之做到50厘米。

“柱子做得很成功!在美观的同时更考虑到实用性,实用是必不可少的。”何镜堂说。

十几轮挂样选版打造“青岛金”

何镜堂曾带领团队负责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打造了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中国红”。而此项工程,他们又打造了“青岛金”。

为了营造庄重典雅的气氛,设计团队将建筑外墙金属板主色调定位为暖色调的金色即“青岛金”,其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是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岛金’并不好做,弄不好就会变成‘土豪金’。”张振辉表示,设计团队不仅设计构想,还经过实例参观、走访工厂,初步选定30多种金属板,再次比较后留下近10种。

考虑到金属板颜色外观会随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光线变化而有所变化,他们又进行了现场挂样,观察每个时间点金属板的颜色。经过十几轮现场挂样选板,设计团队筛选出3种外墙金属板,最终会同参建各方确认了“青岛金”外墙金属板实施的材料与工法。最终,和设计团队的预想一样,“青岛金”充分展现了滨海殿堂庄重典雅的气氛。

回想起“青岛金”的故事,参与到项目设计的华工建筑学院研二学生谢敏奇颇为感慨。他仍清楚地记得,去年11月底的一天,为了选择“青岛金”的颜色,80岁的何镜堂带着设计团队在大风、0摄氏度左右的寒冷天气中,在现场站了整个下午看样定版。“何院士精益求精,是我的榜样。”他说。

而何镜堂手机里一张密密麻麻的“飞行线路”图见证了他的精益求精。为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筑设计,他曾80多次飞往青岛与全国各地。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建成后收到了各方好评。何镜堂在欣慰的同时亦感慨:“建筑设计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但我们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做到最好。它不像画画,画得不好可以撕掉重来,完成后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记者】马立敏

【摄影】董天健

【通讯员】华轩

【校对】杨远云

编辑 董晨晨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