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构建21世纪金融体系”中美研讨会之“金融创新与产业金融”平行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硅谷银行、美国道富银行、广发证券、广州金融控股集团的中美金融企业,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作精彩分享。
作为广州第五大支柱产业,金融业近年来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2017年,广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998.76亿元,同比增长8.6%,全市金融从业人员达16万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金融业已成为广州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作为该场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跃国表示,广州金融业仍存在结构失衡和区域不平衡问题,产品、组织、市场三方面的创新还远落后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
记者发现,在海外金融机构高层的分享中已有不少落地国内城市的案例,包括硅谷与上海浦发银行成立合资银行并且试点投贷联动、美国道富银行在杭州设立5000人规模的运营中心和人工智能全球实验室等。
在与本地金融机构交流之后,他们也纷纷表示,希望未来加大在广州的业务布局。“过去几个月以来,我来广州的次数越来越多,非常喜欢来到中国的南方。我在硅谷银行工作了20 多年,来到这里像是到了中国的硅谷,让我感觉很亲切。” 硅谷银行亚洲总裁、浦发硅谷银行行长蒋德(Dave Jones)在论坛上表示。
掘金中国
美国银行业“老字号”借力中国技术保持“长青”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国内传统银行的全面转型升级。在论坛上,传统银行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成为焦点话题,结合与中国的案例。
香港资深大律师、前香港证监会主席及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表示,国内银行业正面临着银行营业收入增长不高、营收结构仍以利息收入为主、银行资产增速普遍放缓等问题,竞争日益饱和之下,使得实体经济的主流融资渠道越来越堵塞。“金融创新应该把握住目前具有金融发展的全球化、普惠化、科技化三大趋势。”
“很多人以为我们是投资银行,但是其实我们做的还是传统银行业务”,蒋德在分享时卖了一个关子,其实,硅谷银行在美国的发展方式是“三条腿走路”,分为银行贷款、私募基金(PE)、风险投资(VC)三大业务板块。
蒋德介绍,硅谷银行有一半以上的客户是不盈利的,但是银行却能够给这些创业家提供3至10年的商业银行贷款,“只要这些客户企业没有被收购,我们就会伴他们成长”。他进一步解释银行贷款相对于股权投资的优势,“我们从定期贷款开始做,确保创业家贷款的时候不会花太多时间进行谈判,然后他们就可以专注于业务开拓,几年之后再把关注点放在还款的身上。”此外,硅谷银行还提供并购贷款、过桥贷款、贸易融资等服务。据了解,移植了大部分硅谷银行模式的硅谷浦发银行,在2012年上海筹建成立,目前已在北京设立分行,数周之后深圳分行也将开门营业。
美国道富银行是一家和纽约交易所同岁的226年“老字号”,如今,它在华尔街的形象却是一家拥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美国道富银行中国区总裁娄杉对企业的一番介绍同样引起了所有嘉宾的兴趣,“道富银行今天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托管资产有33万亿美元。我们有时候这样跟客户解释这个数字,美国GDP加上中国GDP,就是美国道富银行托管的资产量。”
娄杉表示,现在引发全球热议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早已在美国道富银行的全球运营过程中有了大量实操应用案例,“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服务和托管的概念,已经远远跨越了我们说的凭证。我们托管的是数据,应该考虑的是在数据下怎么为客户提供价值。”
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道富银行能够完成技术转型,与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杭州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道富银行的转型驱动力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发展,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成就了道富的转型。”娄杉认为,位于杭州的5000人团队中有1000多人专门负责全球IT系统升级更新维护工作,而且,道富银行的人工智能全球实验室之一、全球创新中心都设在杭州。
聚焦湾区
雄厚的经济“家底”尚待金融创新产业深挖
正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即将出台,论坛嘉宾从产业金融如何助力区域发展、湾区金融创新有哪些机遇、广州在湾区金融发展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等角度,分享各自的观点。
此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进行对比发现,前者经济总量已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进出口贸易额约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然而,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分别只有纽约湾区的32%、东京湾区的41%、旧金山湾区的18%。
对此,广发证券董事长孙树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金融市场,可以借鉴世界各大湾区的经验,又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作为不同制度交融的区域,打造粤港澳金融核心圈,核心是共通共融,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泛珠三角乃至全球的金融枢纽。同时,参照硅谷科技银行,发起设立湾区科技银行,专注服务科技企业,提供定制化区域、金融顾问等方案。
娄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财富管理领域将有广阔发展空间,希望能够重视培养以养老为特点的金融产业集聚,“深圳刚有证券交易所的时候,广东人可能是全国第一批炒股的,另外,因为拥有紧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很多人已经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和各种各样基金。我觉得这里一定能做出来具有领袖地位的(养老金融)产业。”
同时,娄杉将国内外居民的养老金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在美国,社保、企业年金、个人购买在个人养老金来源中的占比是1:1:1,在欧洲各国及澳洲等高福利国家,这三项的比例约为5:2:3,而在中国,个人购买占养老金来源仅有1%,“这对基金行业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广州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增长极。那么,广州在大湾区的金融体系建设中又将发挥哪些作用?在张跃国看来,广州在金融监管方面作了一些开全国先河的实践和探索,包括建立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创立首席风险官制度、创设防范处置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的协作机制等。他同时提出,金融监管要适当区分宏观调控职能和金融监管定位,追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向国际通行标准拉平,并为金融开放预留足够的空间。
据了解,广州目前设立了省内首个金融审判庭广州金融仲裁院,同时建成了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南方总部、广州商品清算中心、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广州航运交易所6大金融交易平台。这些平台都将成为大湾区金融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
广州探索
多个特色金融服务功能区支撑产融结合
“金融创新的重点要与国家战略相适应。我个人认为,在新旧动能转化中完成中国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创新如何助推中国的产业创新,这是我们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全厚在论坛上谈及,金融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
赵全厚进一步提出,常规性金融只能支持创新的后半段工作,目前亟须实现创新前端的覆盖,这是促进科技创新中存在的最大战略性短板。我国欠缺的是风险投资的能力,这正是可以借助美国经验和资本,进一步培育中国的风险资本。
紧密围绕区域产业特色来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也一直是广州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一大特色。目标打造总部金融集聚区的广州国际金融城、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以跨境金融为特色的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以绿色金融为特色的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近年来,一个个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功能区在广州各区落地开花。
例如,刚满一周岁的海珠创投小镇吸引了省国资平台广新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以及IDG资本、广发纳斯特、中汽九皋等一批知名风投机构和私募基金入驻。海珠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许芳介绍,近年来,海珠围绕实体经济的发展,深耕金融服务,先后出台了全省第一个促进新兴金融集聚发展的政策,全市第一个、也是力度最大的风险投资促进政策,全国第一个针对初创产业的集中性投资的扶持政策,再加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补贴政策等,构成了海珠区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政策。
来自本地的金融机构代表、广州金控集团董事长游炳俊也分享了广州的金融创新案例。在发展普惠金融领域,集团在全国首创成立了小额再贷款公司。“小额贷款是轻资产公司,广州金控旗下的广州立根再贷款公司在全省层面有效地解决了小贷公司融资难的问题。” 据了解,立根小额再贷款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累计放款140亿元,同时可以实现3亿元的年利润。
作为广州市政府整合市属金融产业的平台,广州金控成立10多年来,发展成为广州市金融牌照最全的金融集团,资产规模达到5000多亿元,业务覆盖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广州银行、万联证券等国内知名金融机构都属于集团旗下。
近年来,广州提出发展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计划。游炳俊表示,广州金控集团将全力支持和配合,目前,全市11个区中已有10个区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该基金由广州市政府、广州金控、区级政府共同出资,成为各区培育产业新动能的新抓手。
延伸数据阅读——
存贷款余额高速增长:区域资金需求大、经济活跃
截至5月末,广州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1601.38亿元,同比增长8.5%;广州地区本外各项贷款余额36182.11亿元,同比增长14.6%。存贷款的同比增速与上一个月和去年同期相比,皆有所提升。
上市及挂牌企业近580家: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企业成长
截至5月31日,广州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154家,总市值2.71万亿元,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00家,总市值1.68万亿元。
累计培育新三板挂牌公司479家(现有创新层企业32家),总市值1079.95亿元,累计募资132.79亿元。
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注册展示企业 8740家(中国青创板2587项),累计流转及融资交易额1992.44亿元。
2018年至今,广州地区信用债发行规模3852.05亿元。
数据来源:广州市金融工作局
【记者】江珊 昌道励
【图片】受访者提供
【校对】吴荆子